“北極光”項目“靈感核心”空間完成了所有硬件安裝和初步場域校準,進入了為期兩周的係統試運行與數據采集期。這是兌現價值承諾前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靜默衝刺。係統將按照預設的不同場景模式深度專注、團隊協作、創意激發、深度放鬆)自動循環運行,同時開始收集匿名的環境交互數據與部分自願參與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匿名生理數據。
林微光和團隊在斯德哥爾摩租用了一間臨時的後台監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分割出數十個畫麵:實時場強分布圖、環境參數溫濕度、光照、噪音)、能源消耗曲線,以及最重要的——那些經過嚴格脫敏處理的、代表空間使用體驗的初步數據流。
最初的幾天,數據平穩得令人心焦。係統運行正常,沒有故障報警,但那些代表“價值”的曲線——比如協作區的非語言交流同步指數、靜思區使用者的心率變異性改善幅度——雖然呈現出積極的趨勢,卻並未出現論壇演示時那種戲劇性的躍升。它們隻是靜靜地、小幅地波動著,仿佛在積蓄力量,又仿佛這本就是真實世界應有的、溫和的樣貌。
“效果是有的,但……不夠‘驚豔’。”david看著每日數據簡報,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擔憂,“‘北極光’的評估團隊眼睛都很毒,他們需要看到更明確的價值信號。”
林微光理解這種擔憂。商業世界渴望立竿見影的故事,而真實的技術賦能往往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她強迫自己保持耐心,專注於數據的細微變化和長期趨勢。
伊莎貝爾則沉浸在數據深海裡,試圖從那些看似平淡的波動中,尋找更具說服力的關聯模式和統計顯著性。她調整著數據分析模型,試圖剝離出周末效應、項目周期壓力等外部變量對數據的乾擾。
壓力在沉默中累積。團隊成員的臉上都帶著連續作戰的疲憊和對未知結果的焦慮。周景明每日照例詢問進展,語氣平穩,但那份來自迪拜的期待,無形地彌漫在監控中心的空氣中。
林微光偶爾會走到窗邊,看著斯德哥爾摩灰藍色的天空和遠處深色的森林。她想起陸時硯。自從上次他遠程指點邊界條件後,便再無音訊。他沒有像在“光之繭”揭幕前那樣施加壓力,也沒有像在專利戰時那樣暗中掃清障礙。這一次,他選擇了徹底的沉默,將整個舞台完全交給了她。
這種沉默,比任何指令都更讓她感到肩頭的重量。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她,這是她的戰場,她的考驗,她必須獨立麵對並交出答卷。
試運行進入第七天,一個微小的、但可能至關重要的信號出現了。
伊莎貝爾在分析靜思區的數據時,發現了一個規律:在係統運行“深度放鬆”模式的特定時段,有幾位固定使用該區域的自願參與者,其心率變異性hrv)的改善程度,顯著高於其他時段和其他使用者。進一步分析顯示,這幾位參與者恰好是“北極光”內部公認的、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幾個核心項目組負責人。
“看這裡,”伊莎貝爾將數據圖譜投射到主屏幕上,“對特定高應激人群,在精準時段進行靶向性場乾預,效果被放大了。這或許比無差彆地提升整體平均值,更具商業說服力。”
林微光眼睛一亮。這就像藥物治療,對特定病症人群的效果遠高於普通人群。如果能精準定位“北極光”內部最需要幫助的高壓群體,並證明“普羅米修斯”對他們有顯著效能,其價值主張將變得無比堅實。
她立刻調整了後續幾天的試運行策略,與“北極光”項目負責人瑪塔女士溝通後,在不違背隱私協議的前提下,針對性地邀請了幾組已知的高壓力團隊,在特定時段使用優化後的“深度放鬆”和“專注激發”模式,並加強相關數據的采集與分析。
策略調整後的數據開始顯現出更積極的變化。雖然整體空間的平均值提升依然溫和,但在這些“靶向”群體身上,hrv改善、自我報告的壓力水平下降、甚至後續工作時段的主觀專注度評分,都出現了更具統計意義的提升。
希望的曙光穿透了數據的迷霧。
這天深夜,林微光獨自留在監控中心,反複查看著最新一批“靶向”數據報告。手機震動了一下,是一條來自未知號碼的加密信息。內容隻有一張圖片——是斯德哥爾摩老城黃昏時分的街景,構圖精準,光線捕捉得極富韻味,沒有任何文字說明。
她怔住了。這個拍攝角度……似乎就在她酒店附近。她走到窗邊,望向樓下寂靜的街道,空無一人。
但他來過。或者,他派的人來過。
在這試運行最關鍵、也是最煎熬的時刻,他用這種極其隱晦的方式,傳遞了一個信息——他在看著。他知道了進展,或許,也認可了她調整後的策略。
沒有言語,沒有現身。
隻有一張沉默的、仿佛隨手拍下的照片。
卻比任何明確的指令或鼓勵,都更讓她感到一種奇異的、被理解和支持的暖意。
冰山未曾融化,卻在她看不見的地方,投下了一道無聲的影子,守護著這片屬於她的戰場。
她回到屏幕前,將那張照片保存下來。
然後,帶著更加沉靜的心態,投入到最後幾天衝刺數據的分析中。
她知道,最終的審判日即將到來。
而她和她的“普羅米修斯”,已經準備好了接受市場的檢閱。
喜歡星光偏要吻煙台請大家收藏:()星光偏要吻煙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