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頭一件要防的,是瞎折騰錢。
巴菲特說過句話:“風險這東西,就藏在你不知道自己在乾啥的時候。”
人到了中年,手裡的票子漸漸厚了,可心裡的慌勁兒也一天比一天大。眼看房價跟竄天猴似的往上蹦,股市跌跌漲漲沒個準頭,銀行裡的存款利息還趕不上物價漲得快,於是“怕錢毛了”的焦慮,催生出一群“往火坑裡跳的投資者”:聽著熟人瞎咧咧就把錢全砸進某隻股票,跟著彆人起哄炒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貨幣,甚至把養老錢扔進傳銷式的金融騙局裡。
有份調查說得嚇人,2022年裡,因為投資砸了鍋導致一分錢不剩的中年人,占了三成七,這裡頭七成還自吹自擂說自己“穩重又理性”。瞧見沒?人家割的就是這種覺得自己啥都懂的主兒。
聽了幾場教人發財的講座,就敢把一輩子的家底都押上去“抄底”,結果呢?我認識個朋友,早年開廠子攢下上千萬,45歲那年迷上了虛擬貨幣。他總說自己“研究得透透的”,其實連區塊鏈和傳銷有啥不一樣都沒整明白。最後那貨幣跌了一半,他反倒往裡加錢;跌得一分不值了,他又把房子抵押了接著投,如今一家人擠在出租屋裡,天天在維權群裡喊口號,嗓子都喊啞了也沒用。
這哪叫投資?這叫把脖子伸到鐮刀底下,還幫著人家往下按。在錢場子裡混,老江湖和愣頭青就差一點:老江湖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隻敢吃碗裡的飯;愣頭青總覺得自己能把灶台掀了,連鍋都想抱走。
你瞅瞅那些真有錢的主兒,哪個不是把九成的家當鎖在保險櫃裡,隻拿點零頭去賭?反倒是那些不上不下的,總愛把棺材本往賭場裡扔,還美其名曰“資產配置”。村裡的張大戶就是這麼個糊塗蛋,手裡有了倆錢,聽人說搞礦山能發大財,就把蓋房的錢、給兒子娶媳婦的錢全投進去,結果礦山是個空殼子,騙子卷錢跑了,他現在天天蹲在村口哭,頭發都白了半截。
02
中年人容易掉進去的第二個坑,是把供孩子念書當成了放高利貸。
學區房挑最貴的買,補習班報得比課程表還滿,國際學校選那些名字洋氣得聽不懂的——你以為是在給孩子的將來鋪路,其實是在給自己挖坑埋。
北京有個家長,把兩套房子賣了供孩子出國留學,結果孩子回來找的工作,一個月就掙八千塊,一家人擠在六十平的老破小裡算賬:“留學花了三百萬,按一年五分利算,孩子得不吃不喝乾三十年才能回本。”這哪是供孩子念書?這是借了驢打滾的高利貸。
更荒唐的是,有些家長總把“往上爬個階層”掛在嘴邊上。花一百萬讓孩子學鋼琴、騎馬、寫代碼,到頭來招工的就看他會不會調ppt的框框。真以為考上清華北大就能在商場上橫著走?你去瞅瞅那些被p2p騙光積蓄的“高材生”,哪個不是考試時的尖子?
念書這事兒,說白了就一條理:學校負責挑人,社會負責揍人。與其砸錢買學區房,不如教孩子看懂房貸合同;與其報奧數班,不如帶他去菜市場學著討價還價。哪天他能在股市崩盤前聞出味兒不對,在老板畫大餅時看出是陷阱,你這爹媽才算當明白了。
鎮上的李老師就挺通透,彆人家的孩子周末全在補習班,他帶兒子去廢品站挑破爛,教他怎麼把廢銅爛鐵分類賣個好價錢,怎麼看秤杆子上的貓膩。後來那孩子沒上名牌大學,卻開了家廢品回收公司,雇了好幾個大學生,這就是念活書的道理。
03
中年人最要命的,是太把“臉麵”當回事。
銀行的報告裡說,45到55歲的人裡頭,六成八每個月花的比掙的多三成,其中四成還得靠借錢撐著麵子。那些盯著錢的鐮刀,永遠砍得那麼準。
它們用“輕奢”“限量”“尊享”這些詞兒麻醉你的腦子,用“彆人都比你強”的慌勁兒逼著你瞎花錢。更怕人的是,這種假精致就像場沒頭的馬拉鬆:今年換了奔馳,明年就盯著保時捷;孩子進了私立學校,下一步就琢磨著送進外國的常春藤。
欲望這雪球越滾越大,直到有一天,丟了工作,或者得了場大病,整個家的錢袋子就“嘩啦”一聲塌了。要是真這麼想,我勸你一句:這不是過日子,是慢慢找死。應了那句老話,死要麵子活受罪。
團隊中,教員想事兒最要緊的一點是啥?就是實打實,不瞎吹。王思聰買跑車跟買白菜似的,因為他爹賬戶上的利息,夠買下整個4s店;可大多數人咬著牙買輛寶馬,得搭上全家三年的口糧錢,值當嗎?
村裡的王支書,以前總愛打腫臉充胖子,明明兜裡沒幾個錢,還非得請人去大飯店吃飯,煙得抽中華,酒得喝茅台,結果欠了一屁股債,過年時債主堵在門口,連門都不敢開。後來他想通了,踏踏實實種果樹,反倒攢下了錢,現在穿著布鞋下地,誰見了都敬他三分。
讓人變窮的三件套,個個都鑲著金邊,裡頭裹著的卻是砒霜。投資、教育、臉麵,這仨詞兒本身沒啥錯,錯就錯在過了頭。
我給你出個主意:投錢隻投輸了也不心疼的,教孩子隻教用得上的本事,麵子隻撐那些彆人看不破的。這樣,就夠了。
說到底,這事兒最根本的一點是:中年人最慘的不是沒錢,是用半輩子攢的錢,為自己的糊塗買單。還是得多琢磨,多學習,彆讓腦子比錢先空了。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