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問我,說他在單位裡見過不少人,表麵上哥倆好,勾著肩膀喊“兄弟”,背地裡卻使絆子、拆台,你踩我一腳我捅你一刀;可那些真正能把事辦成、走得遠的,反倒都是些光明正大的人,不搞彎彎繞,有話放台麵上說。
他撓著頭犯嘀咕:難道那些有真本事的高人,真就不用耍手段、玩心眼嗎?這問題問得有意思,像在平靜的湖麵扔了塊石頭,能蕩起不少值得琢磨的圈兒。
咱們總覺得“要成事就得藏著掖著,玩點陰謀詭計”。“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這裡說的“策略”,從來不是背地裡搞小動作、坑人害人的鬼把戲,而是光明正大、擺在明麵上的陽謀。
啥是陽謀?陽謀就是“明牌打牌”,像下棋似的,你的目標是啥、按啥規矩來、走哪條路,全攤在桌麵上,對手就算看明白了你的心思,也沒啥轍,隻能眼睜睜看著你一步步往前推進。
就說當年教員提出“農村包圍城市”,蔣某人難道不知道這招嗎?他心裡門兒清,可他解決不了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老百姓還是願意跟著紅軍走,他隻能眼睜睜看著紅軍在農村紮下根,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大勢已去。
陽謀的本質,是用一套靠譜的規矩和係統,代替個人的小聰明。打牌的時候,有人會藏牌、作弊,靠耍詐贏;可下棋不一樣,每一步都擺在明麵上,馬走日、象飛田,規矩清清楚楚,贏了是真本事,輸了也心服口服。
高段位的人,從不怕對手看穿自己的打算,因為他們靠的不是某一步“神操作”,而是設計了一套能自己轉起來的係統。就像商鞅讓秦國變強大,靠的不是他自己拎著刀上戰場,而是拿出了一紙“軍功爵”製度,明明白白告訴全天下的秦人:隻要你在戰場上砍一個敵人的腦袋,回來就賞你錢、給你爵位、分你土地。
就這麼一句話,無數出身貧寒的小夥子,白天黑夜地練兵法、耍刀槍;商人主動把糧草往軍營送,盼著軍隊打勝仗,自己的生意也能跟著好;老百姓爭著搶著去當兵,覺得這是改變命運的好機會——整個秦國就像被綁在了一輛戰車上,轟隆隆地往前衝。後來商鞅雖然沒了,可這套製度還在轉,轉了上百年,因為靠這套製度得到好處的人太多了,他們不會讓這套規矩停下來。
現在也一樣。一家企業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長期當老大,靠的不是老板偶爾拍腦袋的“好主意”,而是設計一套能讓大家都有奔頭的利益分配法子。比如搞股權激勵,讓員工不再覺得自己是“給老板打工的”,而是“企業的主人”,企業賺了錢,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再比如把供應鏈打開,讓上遊的供貨商、下遊的銷售商,都能從裡麵分到好處,大家就願意跟著你乾,一起把蛋糕做大。
這套係統一旦轉起來,參與的人自然會為了自己的好處,使勁推著它往前走,不用你天天盯著、催著。你去看曆史上那些有名的事兒,比如漢武帝搞的“推恩令”,多妙啊。那會兒諸侯王手裡有兵有地,總想著跟朝廷對著乾,漢武帝咋解決的?他不派兵去打,而是直接下了道聖旨:所有諸侯王的封地,不能隻傳給老大,得平分給每個兒子。
這政策一出來,諸侯王家裡立馬亂了套。嫡子不願意啊,覺得本該全是自己的東西,憑啥分給弟弟們;庶子卻樂壞了,終於有機會拿到屬於自己的土地了。兄弟之間爭得頭破血流,互相拆台,誰還有心思琢磨著跟中央作對?漢武帝用的就是陽謀,把規矩明明白白擺在那兒,你就算恨得牙癢癢,也沒法反抗,因為矛盾已經從“朝廷和諸侯王對著乾”,變成了“諸侯王的兒子們跟諸侯王對著乾”,你自己家裡都亂成一鍋粥了,還咋跟彆人鬥?
可能有人會問:要是陽謀的道理這麼簡單,為啥多數人學不會、用不上呢?答案其實很實在:你認識不到那個份上,就看不懂陽謀背後的門道。就像下棋,剛學棋的人,隻盯著眼前這一步,琢磨著“我該走哪個子”;可厲害的棋手,能看到十步以後的局麵,知道哪一步是鋪墊,哪一步是殺招。
早些年,有個家電品牌,大張旗鼓地宣布“所有產品終身保修”。同行們聽了,都捂著嘴笑,說這家老板是不是傻了,電器這東西,用久了總會壞,這不是給自己找事兒、往火坑裡跳嗎?
結果呢?消費者反倒更信這家品牌了,覺得“敢終身保修,質量肯定差不了”,買的人越來越多,銷量一下子就漲上去了。那些嘲笑人家的同行,根本沒看懂人家的心思:人家心裡門兒清,產品的故障率每降低1,售後要花的錢就會少很多,是按指數往下減的。這家企業真正厲害的地方,根本不是“終身保修”這個承諾,而是它背後遠超行業水平的技術,能把產品做得特彆耐用,故障率低得很。
“認識從實踐始。”普通人看到的,是“終身保修”這個承諾,覺得人家在冒險;可厲害的人看到的,是“我有本事把產品做好,不怕保修,還能靠這個拉來客戶”——這就是技術自信,加上對成本的把控能力。這種認知上的差距,才是陽謀能成事兒的關鍵。
“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陽謀就是那座橋,那艘船。它不玩虛的,不搞偷偷摸摸的事兒,就用最實在的邏輯、最紮實的行動,把路鋪得平平整整,讓對手就算看明白了,也沒路可走,隻能看著你穩穩當當地過了河,把事兒辦成。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