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係的根是“互相有用”,不是光靠“熱臉”或“攀附”
村裡不管是走親戚、串鄰居,還是合夥種地,說到底都離不開“互相幫襯”。可總有那麼些人,要麼削尖了腦袋想擠進村裡的“能人圈”,覺得跟張大戶、李能人多說幾句話,自家日子就能好起來;要麼就一門心思靠“掏心掏肺”維係關係,覺得自己對人好,人家就一定能對自己好。可到頭來,大多是熱臉貼了冷屁股,竹籃打水一場空。
老輩人常說“交人先看能不能互相幫襯”,這話跟書本裡講的“價值交換”是一個理兒。你跟人處關係,要是不能給人幫上忙、不能讓人得著點實在好處,就算天天跟人一起吃飯、一起乾活,人家也不會真把你當回事。就像村裡的王老三,以前總愛往張大戶家跑,今天送把青菜,明天幫著喂喂豬,可真到他家孩子上學差學費,想跟張大戶借點錢時,張大戶卻支支吾吾說“家裡也緊”。為啥?因為王老三除了會送點不值錢的東西,啥實在忙也幫不上張大戶。
反過來,村裡的老陳就不一樣。老陳會修農機,不管誰家的農機壞了,他都能修好,還不漫天要價。所以老陳家有事,不管是蓋房缺人,還是秋收缺幫手,村裡的人都願意主動來幫襯。這就是“互相有用”的道理——你能給彆人解決難題,彆人才願意給你搭把手。
這不是教大夥變得勢力,是讓大夥清醒:想跟人處好關係,先想想自己能給人家帶來啥。是能幫人出主意,還是能幫人乾力氣活;是能給人傳點有用的消息,還是能在人難的時候搭把手。要是你啥都給不了,就算硬擠進彆人的圈子,也隻能站在邊上看,人家表麵跟你客氣,心裡卻壓根沒把你當自己人。
與其天天想著怎麼“攀高枝”,不如沉下心來學門手藝、練點本事。你會修農機,自然有人找你;你會種反季蔬菜,自然有人跟你學;你為人靠譜,彆人有事自然願意找你商量。等你成了對彆人、對村裡有用的人,不用你去湊,好的關係自然會找上門來。這就是老輩人說的“人有本事,朋友自上門”,也是“得道多助”的實在理兒——這個“道”,就是你能幫人的本事,還有你待人的誠心。
二、彆盼著“一步登天”,日子得慢慢攢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總愛抱著手機刷視頻,看那些“窮小子一年賺百萬”“普通人三年買車買房”的故事,越看心越慌,總想著自己也能一夜翻身,不用再麵朝黃土背朝天。可真到自己乾的時候,要麼嫌種地累,要麼嫌開小賣部賺得少,稍微遇到點難處,就開始抱怨“自己命不好”“老天不幫忙”,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沒啥指望了。
可老輩人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地裡的莊稼,得春天播種、夏天除草、秋天才能收獲,哪有剛種下去就結果的?就像村裡的小李,前幾年看彆人搞直播賣農產品賺了錢,也跟風買了設備、開了賬號,想著自己也能很快火起來。可播了沒幾天,看沒多少人關注,就覺得沒意思,把設備扔在一邊,又去城裡打工了。後來聽說,跟他一起搞直播的小王,天天堅持播,慢慢積累了粉絲,現在每月都能賺不少錢,小李這才後悔當初沒堅持。
咱普通人過日子,就像跟“窮日子”打持久戰,彆想著一下子就能打贏,得慢慢來,一點一點積累。今天多學個種地的小技巧,明天多攢幾十塊錢,後天多認識個靠譜的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實都是在為以後的好日子打基礎。
村裡的張大爺,以前家裡窮得叮當響,可他不著急,每天踏實種地,還利用空閒時間學編竹筐,編好的竹筐拿到鎮上賣,慢慢攢了點錢。後來他又學著種果樹,一開始沒經驗,果樹結的果子又小又酸,可他不放棄,跟著技術員學,慢慢改進,幾年後,他的果園每年都能賺不少錢,家裡也蓋起了新房。張大爺常說:“日子是攢出來的,彆想著一步登天,每天進步一點,慢慢就會好起來。”
“有利的情況和主動權,往往來自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很多時候,你離好日子就差那“再堅持一下”——可能是多播一天的直播,可能是多學一個月的手藝,可能是多攢一年的錢。熬過去了,日子就會慢慢好起來;熬不過去,就隻能停在原地,看著彆人過好日子。
三、彆跟著彆人的節奏跑,得按自己的法子過
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彆人乾啥我乾啥”,被彆人牽著鼻子走。村裡的人常犯這樣的錯:看到彆人家蓋新房,自己就算借錢也要蓋;看到彆人出去打工賺了錢,自己也不管家裡的地,匆匆忙忙出去;老板說“好好乾就能升職”,就天天加班,連家裡的事都顧不上;同事把活兒推給自己,不好意思拒絕,隻能自己受累。到頭來,房子蓋了,欠了一屁股債;工打了,沒賺到錢還耽誤了種地;班加了,升職沒指望還累壞了身子;活兒接了,沒落下好還受了委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到過日子上,就是彆跟著彆人的節奏走,得按自己的法子過。這不是說要跟人對著乾,是要知道自己能乾啥、該乾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村裡的老周就很會按自己的節奏過日子。前幾年,村裡好多人都出去打工,有人勸老周也出去,說“在家種地賺不了幾個錢”。可老周知道自己沒啥文化,出去也隻能乾力氣活,還不如在家把地種好。他學著種反季蔬菜,還搞了個小大棚,雖然沒出去打工賺得多,但家裡的地沒荒,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日子過得踏實。後來,他的反季蔬菜賣得好,賺的錢不比出去打工少,還有人跟著他學種反季蔬菜。
在職場上也一樣,彆人天天加班卷業績,你不一定要跟著卷。要是你擅長做設計,就專注提升設計能力,做出好的作品;要是你擅長跟客戶溝通,就專注維護客戶關係,提高客戶滿意度。找到自己的優勢,按自己的節奏來,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績。
要做到按自己的節奏過日子,得先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短處在哪;知道自己想要啥,不想要啥。就像當年偉人不跟敵人在大城市硬拚,轉而去農村發展,就是因為看清了自己的優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
平時多問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是我想做的嗎?”“我現在的節奏,是我能跟上的嗎?”彆被彆人的想法、彆人的做法影響,守住自己的節奏,才能把日子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主動權從來都不是彆人給的,是自己爭來的——你按自己的法子過,日子才會順著你的心意來。
四、真底氣不是有房有車,是腦子裡有主意、心裡有譜
村裡好多人覺得,混得好就是要有房有車、有後台、有能人罩著。看到彆人家裡蓋了小樓、買了小汽車,看到彆人有親戚在鎮上當乾部,就覺得自己起點低、沒靠山,這輩子都沒啥出息,越想越焦慮,越焦慮越沒心思好好過日子。
可老輩人常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不如靠自己”。外在的東西,比如房子、車子、人脈,確實能讓人過得體麵點,但這些東西都不牢靠——房子可能會塌,車子可能會壞,人脈可能會斷。一旦失去這些,好多人就會慌了神,覺得天塌下來了。
真正的底氣,是你腦子裡有主意,心裡有譜。是遇到事的時候,你知道該怎麼解決;是看到機會的時候,你知道該怎麼抓住;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知道該怎麼扛過去。就像村裡的老支書,他家裡沒啥錢,也沒啥厲害的親戚,可村裡不管出啥大事小情,大家都願意找他商量,因為他腦子裡有主意,不管是鄰裡吵架,還是村裡搞建設,他都能想出好辦法。
老支書常說“多看書、多琢磨事,腦子裡才有貨”。他沒事的時候,看關於種地的書、關於做人的書,還愛琢磨村裡的事,哪家有啥難處,村裡該怎麼發展,他都心裡有數。所以不管遇到啥情況,他都能穩得住,能給大家指條明路。
真正的力量,來自你對世界運行規律的理解,還有你由此產生的強大內心。你理解了種地得看節氣,就不會在冬天種玉米;你理解了跟人相處得互相幫襯,就不會光想著占人便宜;你理解了日子得慢慢過,就不會急著一步登天。
當你通過看書、通過做事,慢慢摸清了過日子的門道,你就會發現,焦慮少了,信心足了。不再因為彆人有房有車就羨慕,不再因為自己沒靠山就自卑;不再被表麵的東西迷惑,不再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動搖。這種從心裡透出來的踏實和自信,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底氣,彆人拿不走,也學不來。
咱普通人過日子,不用跟彆人比誰的房子大、誰的車子好,也不用盼著有啥貴人來幫襯。多學本事、多琢磨事,讓自己腦子裡有主意,心裡有譜,遇到事能扛住、能解決,這才是最硬的底氣。有了這底氣,不管日子遇到啥風風雨雨,你都能穩穩當當走過去,把日子過得越來越順。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