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智熟的人,從不會“這也想要那也想要”
村裡人種地,都知道“一季隻能種一茬莊稼”,你想在地裡既種玉米又種麥子,最後隻會兩樣都長不好。人過日子也一樣,不是選選擇題,啥好都能往懷裡揣;是填填空題,你得挑最適合自己的,把彆的都放下。
老周以前就犯過“貪心”的錯,既想種好自家的三畝地,又想跟著彆人去鎮上搞運輸,結果地沒種好,運輸也沒賺到錢,年底一算賬,比專心種地的人家還窮。後來老周想通了,一門心思種莊稼,還學著種反季蔬菜,慢慢的,日子反而過順了。老周說:“人就像個糧囤,裝太多東西會撐破,挑最重要的裝,才能裝得穩、裝得滿。”
那些總想著“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人,今天想乾這,明天想乾那,把日子塞得滿滿當當,最後啥也沒抓住。村裡的小李就是這樣,一會兒想開店,一會兒想打工,一會兒又想種果樹,折騰了幾年,啥也沒成,還欠了不少錢。老輩人常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要得到一樣東西,就得舍棄另一樣,這才是過日子的實在理。
2.做生意,最難纏的是熟人
村裡開小賣部的王嬸最懂這個理:賣給熟人東西,價格定低了,熟人會嘀咕“這是不是次品,才賣這麼便宜”;價格定高了,熟人又會說“都是街坊,你還坑我”。有次王嬸賣給鄰居一袋麵粉,按進貨價加了五塊錢,結果鄰居到處說“王嬸心黑,賺我這麼多”,氣得王嬸再也不敢給熟人按低價賣東西了。
要是跟陌生人做生意,反而簡單:價格明碼標著,你願意買就買,不願意就走,不用琢磨“會不會得罪人”“會不會被說坑”。老陳在鎮上開了個農機修理鋪,來修農機的大多是陌生人,他把修理費、零件費都寫在黑板上,客人覺得合理就修,不合理就走,從來沒鬨過矛盾。老陳說:“小生意跟熟人做,圖個方便;大生意跟陌生人做,省了很多麻煩,不用猜來猜去。”
村裡有人想跟熟人合夥做大事,比如一起開工廠、一起包地,最後大多鬨得不歡而散——要麼嫌分利不均,要麼嫌乾活多少,反而不如跟陌生人合夥,按規矩來,該咋分咋分,該咋乾咋乾,生意反而能做長久。
3.多數人不用提高智商,隻要多動手就行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愛刷手機,今天看“學這個能賺錢”,明天看“學那個能成功”,可大多隻看不做,最後啥也沒成。其實現在的人,智商差不了多少——想查啥,百度一下就知道;想學啥,網上有課程,還有ai幫忙,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能不能動手乾”。
老周常跟年輕人說“讀書能長見識”,可村裡能每天看幾頁書的,沒幾個;老陳說“學修農機能賺錢”,可願意跟著他學、天天動手練的,也沒幾個。有次村裡組織種果樹培訓,來了二十多個人,可最後真正跟著技術員學、把果樹種起來的,隻有三個人,這三個人後來都靠果樹賺了錢。
老輩人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你知道再多道理,不動手乾,也沒用。就像種莊稼,你知道要澆水、要施肥,可你不真去地裡澆、去地裡撒,莊稼還是長不好。多數人缺的不是智商,是“說乾就乾”的執行力,隻要多動手,慢慢就能把事乾成。
4.人和人的關係,脆得像地裡的薄冰
村裡的張嬸以前特彆信任鄰居,家裡的錢、鑰匙都敢讓鄰居幫忙管,結果有次張嬸出門,鄰居偷偷拿了她家裡的兩百塊錢,還不承認,最後兩家鬨掰了,再也不說話了。張嬸說:“以前覺得關係好,啥都能信,現在才知道,好多關係連一點小利益都經不住。”
其實人和人的關係,大多這樣——平時看著好好的,一旦涉及到錢、涉及到好處,很容易就散了。村裡有人合夥開小賣部,一開始相處得跟親兄弟似的,後來因為分利潤的事,吵得麵紅耳赤,最後小賣部關了,人也成了仇人。
但也有好處:靠利益散的關係,也能靠利益重新聚起來。老周和老陳以前因為種地的事鬨過矛盾,後來兩人發現一起種反季蔬菜能賺更多錢,就又合夥了,按規矩分利,反而相處得比以前好。老周說:“彆太信關係,也彆太不信關係,知道它經不住利益考驗,也知道它能靠利益維係,就不會太傷心,也不會太盲目。”
5.人不怕失去了,就真的強了
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怕彆人說他不好,彆人說“你種的莊稼不如我”,他就趕緊改種;親戚說“你該早點結婚”,他就急著相親,結果日子過得一團糟。後來小李家裡出了點事,沒心思再在乎彆人的看法,反而踏實下來種莊稼,慢慢的,日子過好了,彆人也開始尊重他了。
人之所以怕這怕那,是因為總想“靠著點啥”——怕失去彆人的認可,就靠著彆人的評價活;怕失去親戚的幫助,就靠著親戚的態度活。就像地裡的藤蔓,總想著纏在彆的樹上,一旦樹倒了,藤蔓也會跟著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支書快八十了,啥也不怕失去,彆人說他“老了,管不了事了”,他也不生氣,該幫村民解決問題還解決;親戚說他“該把錢留給兒子”,他也不聽,該捐給村裡修路還捐。可大家反而更尊重他,覺得他“活得明白、活得硬氣”。老支書說:“不怕失去了,就不用看彆人的臉色,不用靠彆人的幫助,自己能站穩腳,這才是真的長大、真的強了。”
6.越愛較勁的人,日子越不順
村裡的王嬸是個愛較勁的人,種莊稼非要比彆人種得好,要是自家的玉米比鄰居矮一點,她能整夜睡不著;做飯非要比彆人做得香,要是有人說“你做的菜不如李家”,她能跟人爭半天。結果呢?莊稼沒種好,還累壞了身體;跟人爭來爭去,得罪了不少人,日子過得很不順。
老輩人常說“太剛易折,太較勁易累”,總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犯錯的人,就像手裡攥著一把沙子,攥得越緊,漏得越多。村裡的老陳就不較勁,種莊稼能收多少是多少,不跟彆人比;做事偶爾犯錯,也不懊惱,下次改了就行,反而日子過得輕鬆,身體也好好的,還總有人願意跟他打交道。
那些緊盯著目標、啥都不顧的人,也容易栽跟頭。小李以前一門心思要賺大錢,跟人合夥搞運輸,連家裡的地都不管了,結果運輸沒賺到錢,地也荒了,最後欠了一屁股債。老周說:“過日子就像趕牛車,彆總想著跑太快,也彆總想著比彆人快,穩著來,反而能走得遠。”
7.彆隨便要彆人的東西
村裡的張嬸以前愛占小便宜,有人送她一把青菜,她就收下;有人送她幾個雞蛋,她也不拒絕。可後來人家找她幫忙,她不好意思拒絕,有時候明明自己沒空,也得硬著頭皮去,最後累得自己夠嗆。老輩人常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彆人給你的東西,早都算好了價,等著讓你用彆的東西還。
有次村裡來了個賣保健品的,免費送雞蛋,張嬸去領了,結果被人家說動,花了兩千塊買了沒用的保健品,後悔得不行。張嬸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彆人送你東西,不是因為好心,是想從你這得到更多,以後再也不敢隨便要彆人的東西了。”
老周從不隨便要彆人的東西,有人送他東西,他會問“你有啥要幫忙的嗎”,要是人家有求於他,他覺得能幫就幫,不能幫就不收東西;要是人家沒啥求他的,他也不收,說“無功不受祿,我不能白要你的東西”。這樣一來,老周活得輕鬆,也沒人能借著“送東西”找他麻煩。
8.出了社會,彆太“老實”
村裡的年輕人剛出去打工時,都帶著“溫良謙恭讓”的性子,彆人讓他多乾活,他就乾;彆人讓他幫忙,他就幫,結果總被人欺負,乾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錢。老周跟他們說:“在村裡老實點行,出了社會,彆太老實,不然容易被人利用。”
以前老周剛去鎮上打工時,也很老實,老板讓他加班,他就加班,同事讓他幫忙,他就幫忙,結果老板覺得他好欺負,總讓他加班不給加班費,同事也覺得他好說話,總把自己的活推給他。後來老周硬氣起來,老板讓他加班,他會問“給不給加班費”;同事讓他幫忙,他會說“我自己的活還沒乾完”,反而沒人敢隨便欺負他了。
老輩人常說“沒有霹靂手段,怎懷菩薩心腸”,你得先保護好自己,不讓自己受傷害,才有能力去幫彆人。就像種地,你得先把自家的地種好,有了餘糧,才能幫沒糧的人家;要是自家的地都種不好,還想著幫彆人,最後隻會自己也餓肚子。
9.跟人說話,得順著說
村裡的王嬸跟人說話,總愛自己說個不停,彆人想插句話都插不上,她還覺得自己“能說會道”,其實彆人都不愛聽,覺得“她太能裝,把聊天當成自己的戲台”。老周跟人說話就不一樣,先聽彆人說,彆人說啥,他先順著說幾句,比如彆人說“今年玉米收成不好”,他就說“是啊,今年天太旱,收成肯定受影響”,然後再慢慢說自己的想法,彆人也願意聽。
老輩人常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跟人交流,不是自己說得多好,是能讓彆人願意說、願意聽。你先說說對方想聽的,比如對方說“我家孩子考上大學了”,你就說“真厲害,你教得好”;再說說對方聽得進去的,比如“上大學得讓孩子多學本事,以後好找工作”;最後再說你想講的,比如“我家侄子去年考上大學,我讓他學了計算機,現在找工作挺容易的”。這樣一來,彆人願意聽,你也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去。
村裡的老支書跟村民打交道,就很會這樣說話,所以村民有啥心事都願意跟他說,他也能幫村民解決不少問題。老支書說:“跟人說話,彆總想著自己當主角,順著彆人說,才能聽到真話,才能把話說到彆人心裡去。”
10.沒回報的付出,彆再乾了
村裡的小李以前總為不值得的人付出,朋友讓他幫忙借錢,他就借,結果朋友不還;同事讓他幫忙加班,他就加,結果同事不感謝,還覺得是應該的。小李說:“那時候覺得隻要我對彆人好,彆人就會對我好,結果都是自己傻,白付出一場。”
老周說:“彆為不值得的人賣命,他不考慮你的感受,你還為他耗儘好意,這是在糟蹋自己。”就像種地,你在荒地裡澆水、施肥,再怎麼付出,也長不出莊稼;你得在好地裡付出,才能有收成。
那些給你畫大餅、不說實際利益的人,彆信;那些跟你談錢、談好處,願意跟你互相幫襯的人,才是你的貴人。村裡的老陳跟人合夥種果樹,合夥人跟他說“咱們好好乾,賺了錢按比例分,你出地,我出技術,最後賺的錢一人一半”,兩人都認真乾,最後都賺了錢,關係也一直很好。老陳說:“不信大餅,隻信實際利益,這樣才不會白付出,才能把日子過好。”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