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去的事彆揪著,往前走才是正經
村裡的老周,前幾年種反季蔬菜賠了錢,總蹲在田埂上歎氣“當時要是不貪多,就不會賠這麼慘”,白天想、夜裡愁,連第二年的莊稼都沒心思種,地裡荒了一大片。老父親看不過去,罵他“你總盯著去年的坑,今年的地還能種好?賠了就賠了,琢磨琢磨為啥賠,明年改過來不就完了?”
老周這才醒過神,翻出去年的賬本,一筆筆算清楚虧在哪——是大棚保溫沒做好,還是選的品種不適合本地氣候。今年他改了品種,又在大棚裡加了保溫膜,年底一算賬,不僅把去年的虧空補回來了,還多賺了不少。老周說:“過去的事就像掉在地裡的麥粒,你蹲在那撿半天,也撿不回多少,還耽誤了播種的時辰。對了就記著經驗,錯了就吸取教訓,頭也不回往前走,才能有新收成。”
老輩人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敗者不揪舊時錯”。你彆總糾結“當時要是怎樣就好了”,去年的莊稼收完了就是收完了,去年的錯犯過了就是犯過了,再揪著不放,隻會把當下的日子也拖垮。村裡的李嬸,年輕時跟人吵過架,記了二十年,見著那人就躲,後來兩人在趕集時遇上,對方主動跟她打招呼,李嬸才發現,人家早把這事忘了。李嬸說:“彆拿過去的事折磨自己,往前走一步,天就寬一分。”
2.沒影的事彆瞎愁,先邁腿再琢磨
村裡的小李,想跟鄰村的姑娘處對象,天天蹲在自家門檻上琢磨“她會不會嫌我家窮”“她爹娘會不會不同意”,琢磨來琢磨去,連跟姑娘搭話的勇氣都沒有。老周勸他“你連人家的麵都沒好好見,瞎愁啥?先找機會跟人聊聊天,看看人家是啥心思,比在這瞎想強百倍”。
小李咬咬牙,托人約姑娘去鎮上趕集,買了姑娘愛吃的糖葫蘆,跟人聊種地的趣事,姑娘笑得眼睛都彎了。後來兩人處得越來越好,小李才發現,自己之前愁的那些事,全是沒影的虛頭。小李說:“沒發生的事就像天邊的雲,你不知道它會不會下雨,就算要下,先把傘準備好,總比站在那怕雨強。”
村裡的王嬸,想在自家院裡搭個雞棚,又愁“會不會被村乾部說違規”“搭了雞棚會不會吵著鄰居”,愁了半個月,雞棚連個樁都沒打。後來鄰居勸她“你先去村裡問清楚能不能搭,再跟左右鄰居打個招呼,不就知道了?”王嬸去問了村乾部,人家說“隻要不占公共地方就行”,跟鄰居說了,鄰居也說“不吵著我們睡覺就中”,沒過幾天,雞棚就搭好了。王嬸說:“瞎愁沒半點用,你連第一步都不敢邁,咋知道走不通?行動起來,答案自然就有了。”
3.彆為了彆人,委屈自己的心意
村裡的張嬸,最愛為了彆人委屈自己。買衣服時,明明自己喜歡紅色,鄰居說“你穿藍色顯白”,她就改買藍色;做飯時,自己想吃麵條,丈夫說“想吃饅頭”,她就改蒸饅頭;連趕集買啥菜,都得問遍街坊鄰居,最後買的全是彆人愛吃的,自己想吃的一口沒買。
有次張嬸生日,女兒給她買了件碎花外套,張嬸很喜歡,可鄰居說“這花色太老氣”,張嬸就把外套壓在箱底,再也沒穿過。女兒看不過去,跟她說“娘,你穿啥、吃啥,得先問自己喜歡不喜歡,總聽彆人的,你自己咋開心?”
張嬸這才慢慢改過來,買衣服先挑自己喜歡的顏色,做飯先問自己想吃啥,反而活得輕鬆多了。張嬸說:“要是為了活命,低個頭、忍一忍沒啥,可買件衣服、吃口飯這種事,犯不著委屈自己。你總把彆人的心意放前頭,彆人反而不把你的心意當回事。”
老輩人常說“人要為自己活,彆活成彆人的影子”。村裡的小芳,以前總怕同事不喜歡自己,同事讓她幫忙加班,她再累也答應;同事讓她帶早飯,她起大早去買,結果自己的工作總完不成,還落得個“好欺負”的名聲。後來小芳學會拒絕,不想加班就說“我家裡有事”,不想帶早飯就說“我趕時間”,同事反而開始尊重她。小芳說:“你把自己的權利攥在手裡,彆人才不會隨便拿你的心意當籌碼。”
4.彆跟人瞎比,日子得跟自己的腰包配
村裡的小李,看鄰居買了摩托車,也借錢買了一輛,天天騎著在村裡轉,可他平時種地用不上摩托車,還得每月還貸款,日子過得緊巴巴,連給孩子買零食的錢都沒有。老周勸他“人家買摩托車是因為要去鎮上拉貨,你買它乾啥?日子得跟自己的收入配,彆跟人比著活”。
小李沒聽,後來貸款還不上,隻能把摩托車賣了,還虧了不少錢。小李說:“當時就覺得彆人有,我也得有,沒琢磨自己需不需要、能不能負擔得起,現在想想,真是傻。”
村裡的小賣部老板王叔,就活得明白。鄰居蓋了二層小樓,王叔沒羨慕,說“我家的老房子住著舒服,夠住就行”;彆人買了小汽車,王叔沒眼紅,說“我騎自行車趕集方便,還不用加油”。王叔的小賣部賺的錢不多,但他細水長流,給孩子交學費、給老人買營養品,都不耽誤。王叔說:“就像種地,人家種果樹能賺錢,你不一定行,得看自家的地適合種啥。消費也一樣,人家能花的錢,你不一定能花,得看自家的腰包有多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現在村裡不少年輕人,用花唄、白條買手機、買衣服,發了工資先還貸款,自己連頓飽飯都舍不得吃。老輩人說“寅吃卯糧,日子必慌”,你彆被那些“撐麵子”的廣告騙了,人家打廣告是為了賺你的錢,不是為了讓你過好日子。日子是自己的,跟人比來比去,隻會把自己的日子比亂。
5.彆光抱怨不乾事,越抱怨日子越糟
村裡的王嬸,天天抱怨“天太旱,莊稼長不好”“物價太貴,錢不夠花”“鄰居不幫忙,人心太壞”,從早到晚,嘴裡就沒一句順心話。家人聽著煩,鄰居見著躲,連她自己都覺得,日子過得越來越糟。
老周跟她說“你彆光抱怨,天旱了就多澆幾遍地,錢不夠花就琢磨著多賺點,鄰居不幫忙就自己多乾點,抱怨能讓莊稼長高,還是能讓錢變多?”王嬸聽了,試著每天早起去地裡澆水,晚上編竹筐賣,過了兩個月,莊稼長得壯了,手裡也有了餘錢,她發現,抱怨少了,日子反而順了。
村裡的李叔,在鎮上的工廠上班,總抱怨“老板太摳,工資太低”“同事太懶,活都讓我乾”,可他從不想著“怎麼能漲工資”“怎麼能跟同事好好配合”,天天磨洋工,最後老板把他辭退了。李叔說:“我總覺得是彆人的錯,從來沒想著改自己的毛病,現在沒了工作,才知道光抱怨不乾事,就是毀自己的日子。”
老輩人常說“抱怨是泄氣閥,越放越沒勁兒”。你彆把自己活成“負能量吸收器”,天天吐槽這個、抱怨那個,不僅把身邊的人都惹煩,還把自己的精氣神都耗沒了。有那抱怨的功夫,不如去地裡拔拔草、去家裡掃掃地,乾著乾著,問題就解決了,日子也就順了。
6.問題彆躲著,越躲越麻煩
村裡的老陳,家裡的屋頂漏雨,一開始隻是小縫,他想著“等雨停了再修”,結果雨越下越大,屋頂塌了一塊,砸壞了屋裡的家具,修屋頂花的錢,比一開始修小縫多了三倍。老陳說:“當時就想著躲躲,沒想到越躲越麻煩,早知道一開始就修,也不會花這麼多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