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念叨“老實人吃虧”——張叔在鎮上工廠總被塞雜活,李嬸在村合作社總被推麻煩事,明明倆人乾活最實在,卻偏是吃力不討好的主。有人說“是老實人太好說話”,有人說“是旁人太欺負人”,可往深了想,這吃虧的根由,其實是底線被人一步步試探沒了,就像地裡的田埂,今天被人踩塌一點,明天被人挖走一塊,慢慢的,自家的地就成了彆人隨便進出的菜園子。
前陣子跟老支書聊起《資治通鑒》裡的一段舊事,越琢磨越覺得這道理古今一樣。那時候北方有個東胡國,勢力大得很,旁邊的月氏國也不弱,匈奴的頭曼單於,就把自己的太子冒頓送到月氏當人質——說是人質,其實是頭曼心裡有了彆的心思。頭曼後來娶了個新媳婦,寵得不行,還生了個小兒子,就想把王位傳給小的,可冒頓是正經太子,明著廢了怕人不服,於是就想了個陰招:等冒頓到了月氏,頭曼立馬發兵打月氏,這不明擺著是想借月氏人的刀殺了冒頓嘛!
可冒頓這小子命硬,也機靈,眼看月氏人要殺他,竟偷偷牽了匹月氏的好馬,連夜逃了回來。頭曼見他沒死,心裡也有點複雜——既覺得這兒子有點本事,或許也摻著點愧疚,就撥了一萬騎兵讓他帶。冒頓心裡跟明鏡似的,老爹這殺心沒斷,自己要想活,要想把王位拿回來,手裡這一萬騎兵必須得是自己的“死忠”,指哪打哪,半點不能含糊。
怎麼讓這群騎兵絕對聽話呢?冒頓造了種“鳴鏑”——就是射出去會響的箭,然後跟騎兵們立下死規矩:“我的響箭射向哪,你們的箭就必須跟著射向哪,誰不射,立馬斬!”規矩好定,可人心難測,冒頓知道,得用真格的試探,把那些不真心聽話的人全篩出去,才能練出一支“殺人機器”般的隊伍。
第一次試探,冒頓把響箭射向了自己最愛的寶馬。那馬渾身油亮,跑起來跟風似的,冒頓平時寶貝得不行,連韁繩都舍不得讓旁人碰。騎兵們一看響箭射向寶馬,不少人猶豫了——那可是太子的心頭肉,真射了,太子會不會生氣?結果猶豫的人還沒回過神,冒頓的刀就架在了他們脖子上,當場砍了個乾淨。這一次,冒頓篩掉的是那些還抱著“敬畏貴重之物”心思的人,他要的是不管射什麼,都能毫不猶豫執行命令的兵。
過了些日子,冒頓又搞了第二次試探。這次他把響箭對準了自己最寵愛的妾室,那女人長得俊,說話也溫柔,平時在營裡不少人都見過,誰也沒想到太子會對自己女人下狠手。騎兵裡又有人慌了,手哆嗦著不敢拉弓,結果跟上次一樣,猶豫的人全被冒頓殺了。這一次,他篩掉的是那些被“人倫情感”捆住的人,他要的是不管命令多殘忍、多不合理,都能照做的兵。
第三次試探,是在一次跟頭曼單於一起打獵的時候。冒頓突然把響箭射向了頭曼的坐騎——那可是匈奴單於的馬,是整個匈奴的“臉麵”,比冒頓自己的寶馬還金貴,騎兵們要是射了,那就是對單於的大不敬。可這時候,剩下的騎兵們連眼皮都沒眨一下,萬箭齊發,瞬間就把頭曼的馬射成了篩子。冒頓這才鬆了口氣,他知道,這支隊伍成了——他們連對單於的敬畏都能拋開,眼裡隻有他冒頓的命令。
後來的事,大家也能猜到。冒頓趁著一次狩獵,把響箭射向了頭曼單於,身邊的騎兵們毫不猶豫地跟著射箭,頭曼當場就死了。冒頓接著清理了不服他的人,包括那個想搶王位的小弟弟和他母親,順利當上了匈奴單於,還把匈奴帶成了當時北方最厲害的部落。
這段舊事聽著血腥,咱肯定不提倡用這種法子待人處世,但它戳破了一個實在理:人的底線,就是被這樣一步步試探出來的。放到咱現在的工作裡,這“試探”其實天天都在發生,隻不過沒那麼刀光劍影,而是像溫水煮青蛙,慢慢把人的底線煮沒了。
你看村裡的小王,剛去鎮上的文具廠上班時,老板說“小王啊,這個報表不急,你下班前幫我弄完就行”——這話聽著客氣,其實就是試探小王願不願意多乾額外的活。小王覺得“就一個報表,順手的事”,就答應了。結果過了沒幾天,老板又說“小王,這個客戶要的樣品,你周末加個班趕出來吧,就這一次”,小王想著“上次都幫了,這次不幫不好”,又答應了。慢慢的,廠裡的雜活、額外的活全堆到了小王身上,彆人下班就走,小王天天加班,最後連工資都沒多拿,還落了個“他好說話,讓他乾就行”的名聲。
還有村裡的李會計,在村合作社管賬,一開始有同事說“李姐,我這發票有點亂,你幫我理理唄”,李會計覺得“都是同事,幫個忙應該的”。後來同事又說“李姐,這個報銷單有點‘特殊’,你看能不能靈活處理下”,李會計猶豫了一下,還是幫了。再後來,有人想讓她在賬上“做點手腳”,李會計這才慌了,趕緊拒絕,可這時候再拒絕,反而被人說“你以前都幫,現在怎麼不幫了”,弄得裡外不是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試探,單獨看都不算啥——幫弄個報表、加個班、理個發票,好像都是“小事”,拒絕了還顯得自己小氣、不合群。可就像冒頓從射馬到射人,這試探的尺度是一點點加大的,今天讓你讓一步,明天就讓你退兩步,不知不覺中,你的邊界就被人一步步侵蝕了。原本不該你乾的活,成了你的“本分”;原本你不該碰的灰色地帶,成了彆人對你的“期待”,最後你想再守住底線,都沒那麼容易了。
老支書常說“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村裡的小河,一開始隻是岸邊塌了一小塊土,沒人管,慢慢就衝成了大缺口,最後把地裡的莊稼都淹了。人的底線也是這樣,一開始隻是讓一點小步,沒當回事,慢慢就被人逼得退無可退,最後吃了大虧才後悔。不管是職場上總被塞雜活的老實人,還是那些最後走了歪路的官員,很多都是從一開始沒守住那一點點小底線,被人一步步試探著突破了防線。
咱在村裡種地,都知道要給自家的地立好田埂,彆人要是踩塌了,得趕緊修回來,不然自家的莊稼就被人占了便宜。做人做事也一樣,得把自己的底線立清楚,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彆總想著“不好意思”“怕得罪人”。你今天不好意思拒絕幫人乾雜活,明天就有人好意思把所有雜活都推給你;你今天對灰色地帶睜隻眼閉隻眼,明天就有人好意思讓你踩更深的坑。
老周以前在村裡的磚廠乾活,有人讓他幫忙多搬幾車磚,說“就當幫個忙”,老周說“我今天的活已經乾完了,extra的活得算工錢”,那人雖然不高興,但也沒再說啥。後來廠裡再有人想讓老周乾額外的活,都會先問“給你算工錢行不”,老周也沒吃過虧。老周說“不是我小氣,是咱得把底線說清楚,你不守住,彆人就敢隨便踩”。
所以啊,彆再說“老實人吃虧”,關鍵是老實人得學會守住自己的底線,彆讓彆人一步步試探著把底線磨沒了。就像村裡的地,田埂立得牢,莊稼才能長得好;人的底線守得穩,日子才能過得踏實,才不會吃那些不該吃的虧。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