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把旁人的感受當回事,先把自己的事乾成
村裡的老周,以前想種反季蔬菜,鄰居們七嘴八舌地勸:“這玩意兒咱沒種過,肯定賠”“冬天冷,菜苗凍壞了咋辦”,老周聽著沒反駁,卻照樣搭大棚、選種子。有人說他“不聽勸,太固執”,他也不解釋,隻是悶頭乾活。後來蔬菜豐收,賺了不少錢,之前勸他的鄰居,反而主動來問“咋種的,明年我也試試”。
老周說:“沒乾成事的時候,你再在乎彆人的感受,彆人也不會在乎你;等你把事乾成了,不用你說,彆人自然會在意你的想法。”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怕同事不高興,同事讓他幫忙乾活,哪怕自己的活沒乾完也答應,結果自己天天加班,還落不下好。後來他學著先乾自己的事,同事的請求合理就幫,不合理就拒絕,反而沒人說他,還覺得他“做事有章法”。
老輩人常說“先立己,後達人”。你得先把自己的事乾明白、乾出彩,才有資格談“在乎彆人”。要是自己還沒站穩腳跟,就天天琢磨“彆人會不會不高興”,隻會把自己活得很累,最後啥也乾不成。
2.知道世上多謊言,遇事隻想著解決
村裡的張叔,去年買了批假種子,種下去的玉米長得又矮又小,幾乎沒收成。換作彆人,早開始抱怨“賣種子的缺德”“自己倒黴”,可張叔沒這樣——他先去鎮上找農技員,問能不能補救;再去派出所報案,幫其他買了假種子的村民維權;最後還總結經驗,今年買種子前,先去村裡的農技站驗一驗。
張叔說:“世上哪有那麼多公平?哪能沒遇過騙子?抱怨沒用,後悔也沒用,成年人得為自己的選擇買單,更得想辦法解決問題。”村裡的王嬸,以前總愛為點小事後悔——買貴了東西後悔,沒幫上彆人忙後悔,天天愁眉苦臉。後來她學張叔,遇事先想“咋解決”,不再糾結“咋會這樣”,日子反而順了不少。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吐槽和後悔上。就像地裡的莊稼,遭了蟲災,你得趕緊打農藥,而不是坐在田埂上哭;遇到天旱,你得趕緊澆水,而不是抱怨“老天不長眼”。解決問題,才是過好日的根本。
3.對自己嚴要求,對彆人多寬容
村裡的老陳,是出了名的“對自己狠”——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把地裡的草除得乾乾淨淨;自己穿的衣服,哪怕舊,也洗得整整齊齊;沒事還總看農技書,琢磨咋把莊稼種得更好。可對彆人,他卻格外寬容:鄰居家的雞跑到他地裡吃菜,他笑著說“沒事,吃點就吃點”;同事乾活慢了,他說“彆急,我幫你搭把手”。
有人問他“為啥對自己這麼嚴,對彆人這麼鬆”,老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鄰居可能忙得沒顧上管雞,同事可能是新手沒經驗,吐槽人家乾啥?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不能糊弄,得對自己嚴點,才不辜負日子。”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愛吐槽彆人“身材差”“衣品差”,後來學老陳,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每天跑步鍛煉,學會搭配衣服,不僅自己變精神了,跟彆人的關係也融洽了。
老輩人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嚴,是為了把日子過好;對彆人寬,是為了少惹麻煩、多攢人情。這樣活著,既踏實,又舒心。
4.能跳出亂局,守著自己的清醒
村裡的李嬸,最不愛摻和雜事——村裡張家和李家吵架,沒人勸她也不搭話;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她從不站隊;就連跟丈夫拌嘴,也不會揪著不放,過會兒就主動說“彆氣了,做飯了”。有人說她“不合群”,可李嬸說:“那些亂事就像地裡的藤蔓,纏上了就扯不開,隻會耗你的精力。我不摻和、不糾結,才能好好種我的地、過我的日子。”
村裡的老支書,更是這樣——不管村裡多亂,他總能坐在辦公室裡,安安靜靜地看文件、想辦法。有人問他“咋能這麼穩”,老支書說:“你得把自己的‘能量場’守好,彆讓亂事攪亂了心。坐看風起雲湧,才能想出解決問題的法子。”
真正的強者,都能在亂局裡保持清醒。就像村裡的老槐樹,不管旁邊多吵,它都安安靜靜地長,最後長成了全村人的歇腳地。不牽扯、不如局,才能把心思用在正經事上。
5.凡事主動,把主動權攥在手裡
村裡的小芳,想在村裡開個小賣部,沒等家人勸,就自己去鎮上考察貨源;沒等村乾部安排,就主動去辦營業執照;沒等顧客上門,就挨家挨戶發傳單,告訴大家“小賣部要開了,有優惠”。最後小賣部開起來,生意特彆好。
小芳說:“啥都等,隻會等沒了機會。真正想乾成的事,就得主動去做,彆把臉麵當回事,也彆等著彆人幫你。”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愛“等”——等老板安排活,等同事幫自己,等機會找上門,結果啥也沒乾成。後來學小芳,主動找活乾,主動學技術,慢慢也成了廠裡的骨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輩人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更是留給主動的人”。你不主動,好地會被彆人種了,好生意會被彆人搶了,好機會會被彆人抓了。隻有主動出擊,才能把日子的主動權攥在自己手裡。
6.不被規則綁住,要麼用規則,要麼破規則
村裡的王叔,開小賣部時,發現鎮上的批發商都有“最低進貨量”,他剛開店,進太多貨怕賣不出去。咋辦?王叔沒被這個規則困住——他找了幾個村裡想開小賣部的人,一起進貨,湊夠最低量,再平分貨物,既省了錢,又沒壓貨。後來他還發現,用微信給老顧客發優惠券,能拉來不少回頭客,這也是打破了“隻能在店裡打折”的老規矩。
王叔說:“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規則能幫你,你就用;有的規則綁著你,你就破。彆被那些‘標準’嚇住,它們大多是為了讓你不敢折騰。”村裡的老周,以前種莊稼總按“老規矩”——春天種玉米,秋天種小麥,後來他發現,反季種蔬菜更賺錢,就打破了老規矩,最後賺了不少。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被規則限製。就像地裡的路,彆人都走大路,你要是發現小路更近,就走小路;彆人都種一種莊稼,你要是發現種另一種更賺錢,就種另一種。不被規則綁住,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7.不炫富也不哭窮,把底牌藏好
村裡的張叔,去年種反季蔬菜賺了不少錢,可他沒到處說——還是穿以前的舊衣服,還是吃家常飯,有人問他“是不是賺了”,他隻說“夠花就行”。而村裡的老王,總愛哭窮——明明家裡條件不差,卻總跟人說“沒錢,日子過不下去”,結果有人找他借錢,他不借,還被人說“小氣”。
張叔說:“炫富容易招麻煩,有人會找你借錢,有人會嫉妒你;哭窮會讓人看不起,彆人也不會真心幫你。日子是自己的,過得好自己知道,過得不好自己扛,彆把底牌露給彆人看。”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愛跟人說“自己賺了多少”,結果有人找他合夥做買賣,虧了錢還賴他,後來他學張叔,不再提自己的收入,反而清靜了不少。
老輩人常說“財不外露”。你的錢、你的家底,都是你的底牌,露得越多,麻煩越多。專注過自己的日子,把底牌藏好,才能過得安穩。
8.敢說自己的想法,敢要自己想要的
村裡的小芳,剛去鎮上的工廠上班時,發現車間的機器老出故障,影響效率。換作彆人,可能會想“我是新人,彆多嘴”,可小芳沒這樣——她主動找老板,說“我覺得機器可以這樣修,能提高效率”,還詳細說了自己的想法。老板聽了,讓她試著改,結果真的管用,還給她漲了工資。
小芳說:“有想法不敢說,想要的不敢要,最後隻會吃啞巴虧。你不說,彆人咋知道你想啥?你不要,彆人咋會給你?”村裡的王嬸,以前總愛“不好意思”——想買便宜點的菜,不好意思講價;想讓鄰居幫忙,不好意思開口,結果總吃虧。後來學小芳,敢說敢要,反而省了不少錢、少了不少麻煩。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扭扭捏捏。就像你去趕集買東西,想要哪個就指哪個,想砍價就說,彆不好意思。敢表達、敢爭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9.不為自己辯解,讓時間證明一切
村裡的老周,以前被人誤會“偷了鄰居的雞”——鄰居家的雞丟了,有人看到老周早上在鄰居家附近路過,就說是老周偷的。老周沒辯解,隻是該種地種地,該喂雞喂雞。後來鄰居家的雞自己回來了,是鑽進了柴房的縫隙裡,鄰居趕緊給老周道歉,老周隻說“沒事,找到了就好”。
老周說:“跟不了解你的人辯解,隻會降低自己的身價。你不用解釋,也不用心虛,專心乾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你是啥樣的人。”村裡的小李,以前總愛為自己辯解——做錯了一點事,就趕緊說“不是我的錯”,結果沒人相信他;後來學老周,不辯解,隻改正,慢慢大家反而覺得他“靠譜”。
老輩人常說“清者自清”。你是什麼樣的人,不是靠說,是靠做。不為自己辯解,把精力用在做事上,時間會給你最好的證明。
10.不把事當事,心態穩了啥都順
村裡的老支書,不管遇到多大的事,都不慌——村裡的橋壞了,他說“慢慢修,總能修好”;莊稼遭了災,他說“今年不行明年再來”。有人問他“咋能這麼穩”,老支書說:“人生就像種地,有好年景,也有壞年景,贏了彆驕傲,輸了彆氣餒,不把事當事,反而能把事做好。”
村裡的張叔,去年買假種子虧了錢,也沒慌——他說“今年虧了,明年賺回來就行”,反而沉下心琢磨種地的法子,今年收成特彆好。而村裡的老王,一點小事就慌——孩子考試沒考好,他就睡不著;家裡的雞丟了一隻,他就到處找,結果越慌越亂,日子過得一團糟。
真正的強者,都有顆“穩心態”。不苛求完美,不把日子安排得太滿,反而能從容應對各種事。就像地裡的莊稼,你越急著讓它長,它越長得慢;你耐心照顧,它反而長得好。心態穩了,日子自然就順了。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