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與人交往不單純,有價值才被重視
村東頭的周老栓,年輕時總覺得“朋友就該真心換真心”,跟誰都掏心掏肺,可真遇到事了,想找“朋友”借點錢修大棚,那些平時稱兄道弟的人,不是說“家裡也緊”,就是找借口躲開。後來老支書跟他說:“養豬是為了吃肉,種糧是為了換錢,人和人交往也一樣,你得有讓人重視的價值。你能幫彆人種好莊稼、能幫彆人修農具,彆人才會把你當回事;你啥用沒有,就像路邊的野草,誰會多看一眼?”
周老栓聽了,開始專心學種反季蔬菜,還跟著老農學修拖拉機。慢慢的,有人找他請教種菜技巧,有人找他修拖拉機,他也能從彆人那換點種子、借點農具。有回他大棚塌了,以前躲著他的人,主動來幫他修——因為大家知道,周老栓能幫他們種好莊稼,幫他們解決難題。周老栓跟人說:“彆抱怨彆人利用你,你沒價值的時候,連被利用的資格都沒有;你有價值了,彆人才會圍著你轉,這就是現實。”
2、彆人的成功經驗彆硬抄,結合自己情況才管用
村裡的後生小栓,看鎮上的李老板開水果店賺了錢,就想“原樣複製”——李老板在哪進貨,他也去哪進貨;李老板賣啥價,他也賣啥價。可沒幾個月,小栓就虧了錢:李老板認識批發商,能拿到低價貨,小栓拿不到;李老板有老客戶,小栓沒有;李老板會跟顧客打交道,小栓嘴笨,留不住人。
周老栓見了,跟他說:“彆人的經驗再好,也不能硬抄。李老板的人脈、他的嘴皮子,你沒有;你會修電動車,李老板不會,這就是你的優勢。你不如在水果店旁邊加個‘修電動車’的攤子,顧客來修車,順便能買點水果,說不定能成。”小栓聽了,照著做了——果然,來修車的人常順便買水果,還有的顧客因為修車認識了他,成了水果攤的老主顧。小栓說:“以前總覺得‘彆人能成,我也能成’,後來才知道,看不到的人脈、能力,才是成功的關鍵。不結合自己的情況硬抄,隻會栽跟頭。”
3、不是多朋友多條路,是多通路才多朋友
村裡的小王,以前總愛“混圈子”——天天跟人喝酒、打牌,覺得“朋友多了路好走”。可真到他想開小賣部的時候,那些“朋友”沒一個能幫他找門麵、找進貨渠道的;他想借點錢,也沒人願意借。小王鬱悶了,跟周老栓訴苦:“我朋友這麼多,咋就沒人幫我?”
周老栓笑了:“現在不是‘多朋友多條路’,是‘多條路才多朋友’。你自己沒本事、沒路子,彆人跟你混,啥好處都撈不著,咋會真心跟你做朋友?你得先有自己的路——比如你會修家電,能幫彆人解決難題;你能拿到便宜的貨,能幫彆人省點錢,彆人才會跟你做朋友,才會給你搭路子。”小王聽了,不再混圈子,而是專心學修家電,慢慢的,有人找他修家電,跟他成了朋友;有人知道他想開店,主動幫他找門麵——因為大家知道,小王能幫他們修家電,跟他做朋友不吃虧。小王說:“以前總想著靠朋友找路,後來才知道,自己先有路,朋友才會來。”
4、人情最難還,彆隨便欠太多
村裡的王二嬸,以前總愛“占便宜”——跟朋友出去吃飯,總想著“彆人付錢”;去鄰居家串門,從不帶東西,還總順手拿點鄰居家的蔬菜、水果。慢慢的,朋友不跟她吃飯了,鄰居也不歡迎她串門了。王二嬸納悶,跟周老栓說:“不就是吃頓飯、拿點東西嗎?他們咋這麼小氣?”
周老栓跟她說:“人情比錢難還。彆人請你吃飯,是想著你以後能還回去;彆人給你東西,是想著你能記著他的好。你總占便宜不還,彆人覺得你‘不懂事’,自然不想跟你來往。你跟朋友吃飯,輪流付錢;去彆人家串門,帶點自己種的蔬菜、煮的雞蛋,彆人才會覺得你懂規矩,才會願意跟你處。”王二嬸聽了,改了毛病——跟朋友吃飯,她主動付錢;去鄰居家,她帶點自己醃的鹹菜、種的西紅柿。慢慢的,朋友又願意跟她吃飯了,鄰居也總主動跟她打招呼,關係反而更融洽了。王二嬸說:“以前總覺得‘彆人對我好是應該的’,後來才知道,人情得往來,欠多了就還不清了。”
5、嫌貧愛富是常態,看透了才不難受
村裡的張叔,以前總因為“父母偏心有錢的弟弟”難受——父母給弟弟買了新車,卻沒給他錢修舊房子;父母總幫弟弟帶孩子,卻很少幫他。張叔天天唉聲歎氣,跟周老栓訴苦:“都是親兒子,咋就這麼偏心?”
周老栓跟他說:“嫌貧愛富是人性,誰都想跟過得好的人多來往,連父母也不例外。你弟弟有錢,能給父母買好吃的、好穿的,能幫父母解決難題;你日子過得普通,父母幫你,你也沒法給他們太多回報,這就是現實。你彆難受,不如好好種地、好好乾活,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等你日子過好了,父母自然會對你另眼相看,彆人也會圍著你轉。”張叔聽了,不再糾結父母偏心,而是專心種大棚蔬菜,慢慢賺了錢,修了新房子,還給父母買了新家具。果然,父母不再總偏向弟弟,反而常跟人說“我家老張有本事”。張叔說:“以前總覺得‘偏心不公平’,後來才知道,你過得好,彆人才會重視你——看透了這一點,就不難受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6、總講道德的人,多是想把不幸歸咎給彆人
村裡的李大叔,以前總愛罵“有錢人沒道德”——看到鎮上的批發商賺了錢,他就說“那錢是坑來的”;看到有人開了新店,他就說“肯定用了歪門邪道”。可他自己種地不勤快,莊稼長得不好,賺不到錢,卻從不反思自己,總說“是世道不好,沒道德的人太多”。
周老栓跟他說:“強者從不靠道德遮羞,因為他們能靠本事賺錢;總講道德的人,多是自己過得不好,想把不幸歸咎給彆人——覺得‘不是我不行,是彆人沒道德’,這樣心裡能好受點。可你不想想,彆人賺錢靠的是找渠道、懂經營,你啥也不學,啥也不做,咋能賺到錢?”李大叔聽了,不再總罵“沒道德”,而是跟著周老栓學種反季蔬菜,慢慢賺了錢。他說:“以前總覺得‘彆人沒道德才過得好’,後來才知道,自己不努力,才是過得不好的原因——總講道德,不過是給自己找借口。”
7、嫉妒你的人多是身邊人,太優秀也是“原罪”
村裡的小芳,刺繡手藝越來越好,還開了自己的小店,生意很紅火。可慢慢的,她發現村裡的幾個婦女總在背後說她閒話——有人說“她的刺繡是跟外人學的,不是正經手藝”;有人說“她開店賺的錢不乾淨”;還有人偷偷把她店門口的招牌弄歪了。小芳委屈了,跟周老栓訴苦:“我沒得罪她們,她們為啥總針對我?”
周老栓歎了口氣:“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身邊人比自己好。你跟她們以前差不多,現在你開了店、賺了錢,她們心裡不平衡,就會背後捅你刀子。你沒做錯啥,你太優秀了,就是她們眼裡的‘錯’。以後多留個心眼,彆啥都跟身邊人說,好好做自己的事就行。”小芳聽了,不再在意那些閒話,反而更用心經營小店,還教村裡願意學的人刺繡。慢慢的,那些說閒話的人,也不好意思再針對她了——因為大家知道,小芳不僅優秀,還願意幫彆人,再嫉妒就說不過去了。
8、彆怕彆人誤解你,懂你的人不用解釋
村裡的王會計,以前總怕“彆人誤解自己”——有回村裡的補貼發晚了,有人說“是王會計把錢貪了”,王會計急得天天跟人解釋“錢還沒到賬,不是我貪了”,可越解釋,越有人不信,還說“他肯定心裡有鬼”。王會計鬱悶了,跟周老栓訴苦:“我沒貪錢,咋就沒人信我?”
周老栓跟他說:“你不用讓所有人都懂你,也不用怕彆人誤解。懂你的人,知道你不是那樣的人,不用你解釋;不懂你的人,你再解釋,他也不信。等錢到賬了,補貼發下去了,大家自然就知道你沒貪錢——時間會證明一切。”王會計聽了,不再跟人解釋,而是專心等錢到賬,錢一到就趕緊把補貼發下去了。果然,大家拿到補貼後,再也沒人說他貪錢了,還有人跟他道歉。王會計說:“以前總想著‘自證清白’,後來才知道,越解釋越亂,不如等時間說話——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的人解釋也沒用。”
9、人是環境的產物,圈子決定你的生活
村裡的小李,以前總跟“好吃懶做”的人混一起——天天跟人喝酒、打牌,地裡的活也不管了,家裡的積蓄也花光了,日子過得越來越差。周老栓見了,跟他說:“人跟啥人學啥樣,你跟懶漢混,隻會越來越懶;你跟勤快人混,才會越來越勤快。你的財富,是你最要好的六個人的平均值——你身邊的人都窮,你也很難富;你身邊的人都勤快,你也不會懶。”
小李聽了,不再跟懶漢混,而是主動跟周老栓、跟村裡的種糧能手打交道——跟著他們學種地,跟著他們去鎮上賣糧食。慢慢的,小李也變得勤快了,地裡的莊稼長得好,還賺了不少錢,家裡的日子也過好了。他說:“以前總覺得‘混日子挺好’,後來才知道,圈子太重要了——跟啥人在一起,就會過啥樣的日子。那些跟你不是一路人的,趁早彆來往,不然隻會被帶偏。”
10、每天留兩小時給自己,專注做重要的事
村裡的陳老先生,退休後每天都會留兩個小時“獨處”——早上六點到八點,不管誰找他,他都不搭理,要麼看書,要麼寫毛筆字。有人問他“你天天這麼做,有啥用?”陳老先生說:“這兩個小時,是我給自己留的‘充電時間’——放下所有事,專注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些事會成為你的‘靠山’,幫你抵禦無聊和難熬的日子。”
村裡的小芳,聽了陳老先生的話,也每天留兩個小時給自己——晚上八點到十點,不看手機,不跟人聊天,專心練刺繡。慢慢的,她的刺繡手藝越來越精湛,還繡出了自己的“招牌紋樣”,不少人專門來買她的刺繡作品。有回小芳遇到“沒生意”的難題,鬱悶了好幾天,可一拿起針線,專注地繡起來,就忘了煩惱,還慢慢琢磨出了“搞刺繡體驗課”的點子,讓生意又好了起來。小芳說:“每天留兩小時給自己,專注做重要的事,不僅能讓你變強,還能在你難的時候,給你支撐——這兩小時,是最好的‘投資’。”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