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年人得罪了難和好:關係的本質是利益,彆苛求“真心”
村裡的張叔和李叔以前是“好兄弟”,後來因為承包果園的事吵翻了——張叔覺得李叔“搶了他的機會”,李叔覺得“是你自己沒抓住”,兩人鬨得臉紅脖子粗,好幾年沒說話。
有人勸他們“一起吃頓飯,化解矛盾”,可張叔說:“成年人的關係哪那麼容易和好?當初鬨僵是因為利益,現在沒利益綁著,吃再多飯也沒用。”後來兩人因為村裡的集體項目又有了利益往來,雖然表麵上客客氣氣,但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樣子。周老栓說:“成年人的關係很脆弱,得罪了就難回頭;但也很堅固,隻要有利益捆綁,再大的矛盾也能‘暫時放下’。彆苛求彆人跟你真心好,大多時候都是演戲,為了利益而已。”
2、彆人不考慮你,就該離開:沒有“直男直女”,隻有“不在乎”
村裡的小紅以前總為男朋友“找借口”——男朋友記不住她的生日,她覺得“他就是直男,不懂浪漫”;男朋友從不為她分擔家務,她覺得“他從小沒乾過,不是故意的”。直到有次她看到男朋友給彆的女生挑禮物,又細心又周到,她才明白“不是他不懂,是他不在乎我”。
周老栓跟她說:“彆自欺欺人,沒人會對所有人都‘情商低’。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他能替彆人考慮、能溫柔體貼,唯獨對你不行,就是因為你沒那麼重要。隻要彆人不考慮你的感受和利益,就彆留戀,該離開就離開——你的真心,不該給不在乎你的人。”後來小紅果斷分了手,遇到了一個願意為她花心思的男生,日子過得很開心。
3、35歲後人生更殘酷:想做的事趁早,年輕經得起折騰
鎮上的王哥過了35歲,總說“現在連呼吸都覺得累”——父母年紀大了,經常要去醫院,醫藥費是筆不小的開支;孩子要上小學,學費、興趣班的錢也得攢著;自己在工廠上班,不敢隨便辭職,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連生病都不敢請假。
他跟周老栓感慨:“以前單身的時候,最大的煩惱就是‘今天吃啥’,現在才知道,35歲後的殘酷是以前的10倍。”周老栓說:“年輕的時候,沒牽掛、經得起折騰,想創業就去闖,想學習就去學;過了35歲,上有老下有小,牽絆太多,想動都動不了。所以想要做的事,一定要趁早,彆等‘沒時間’‘沒機會’了再後悔。”
4、“窮不過三代”是騙人的:窮人難突破,多因缺傳承、少專注
村裡的老李家,祖孫三代都是“老實農民”——老李的父親隻會種地,老李也隻會種地,老李的兒子初中畢業後,也跟著種地,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有人跟老李說“窮不過三代,你兒子以後肯定能富起來”,老李搖搖頭:“哪有那麼容易?掙錢的本事得有人教,我爹沒教我,我也教不了我兒子。等他成了家,上有老下有小,更沒心思琢磨怎麼掙錢了,隻能接著窮。”
周老栓說:“‘窮不過三代’大多是安慰人的話。窮人之所以難富,一是沒‘掙錢的傳承’——父母不會,孩子也難學會;二是過了成家的年紀,牽絆太多,沒法專注搞事業。想要突破窮局,要麼年輕時多學本事,要麼有人帶你找對路,不然很可能一直窮下去。”
5、想依靠彆人時,誰都靠不住:最後能靠的,隻有自己
村裡的小芳生完孩子後,總覺得“能靠彆人幫襯”——想靠婆婆幫忙帶孩子,可婆婆身體不好,幫幾天就累倒了;想靠老公多掙錢,可老公工資不高,還總加班;想靠朋友介紹個“輕鬆的兼職”,可朋友要麼說“我也沒資源”,要麼說“我自己都忙不過來”。
小芳跟周老栓訴苦,周老栓說:“生活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扛。父母會老,幫不了你一輩子;愛人可能也需要靠你,沒法替你遮風擋雨;朋友有自己的難處,不會一直幫你。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你自己學會帶孩子,自己找份能在家做的活,才能真正撐起自己的日子。”後來小芳學著做手工刺繡,既能照顧孩子,又能賺點錢,慢慢不再依賴彆人,日子也過得踏實了。
6、婚姻和誰過,都是和自己過:先過好自己,才能過好婚姻
村裡的張嬸以前總覺得“嫁個好男人,日子就會好”——結婚後,她不上班,在家做飯帶孩子,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老公身上。可老公工資不高,還總愛喝酒,兩人經常吵架,張嬸覺得“是自己嫁錯了人”,日子過得很委屈。
後來張嬸學著做自媒體,分享“農村生活日常”,慢慢有了粉絲,能賺點零花錢。她不再圍著老公轉,反而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老公也慢慢改掉了喝酒的毛病,兩人的關係也緩和了。周老栓說:“婚姻不是‘拯救’,你自己過得好,和彆人才能過得好;你自己過得一塌糊塗,嫁誰都難幸福。無論何時,都彆放棄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婚姻才會跟著變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7、忍受十年不愉快,不如花幾年變優秀:邁出第一步,才有新可能
村裡的小王在工廠做流水線工人,每天重複枯燥的活,工資還低,他抱怨了十年,卻從沒想過“改變”。有人勸他“學門手藝,比如修電動車,以後能自己開店”,可他總說“學手藝太苦,我怕堅持不下來”。
周老栓跟他說:“你寧願忍受十年的不愉快,也不願花幾年變優秀,這才是最傻的。變優秀是難,但難一陣子,能好一輩子;忍下去是容易,但容易一陣子,會苦一輩子。隻要你有決心邁出第一步,比如先報個培訓班,每天學1小時,慢慢就會有改變。關鍵是你有沒有‘想變好’的思維。”後來小王終於下定決心學修電動車,兩年後開了自己的修理鋪,再也不用做流水線了。
8、人不能太能乾:健康排第一,彆為“能乾”丟了命
村裡的陳嬸是出了名的“能乾”——家裡的活她全包,還幫鄰居澆菜園、帶孩子,農忙時還要下地乾活,每天從早忙到晚,從不喊累。可去年她突然暈倒,查出了嚴重的胃病和高血壓,醫生說“是累出來的”。
陳嬸躺在病床上才明白:“我以前總覺得‘能乾點是點’,可我病倒了,沒人替我受這個罪,錢再多也買不回健康。”周老栓說:“太能乾的人,總把自己當‘超人’,卻忘了身體會累、會生病。你的錢,彆人可能替你花;你的罪,隻能自己受。無論何時,都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要是有人讓你犧牲健康‘拚命乾’,那他就是你的仇人,彆聽他的。”
9、不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點:彆用弱點換“真誠”,小心被人利用
鎮上的小李剛上班時,總跟同事“掏心窩”——說自己“怕黑,晚上不敢一個人走夜路”,說自己“數學不好,算賬總出錯”。結果有次公司加班到深夜,同事故意說“我有事,你自己回去吧”,讓他一個人走夜路;還有次算工資,同事故意把難算的部分推給他,看他出錯笑話他。
小李跟周老栓訴苦,周老栓說:“彆以為暴露缺點能換‘真誠’,人心複雜,你不知道彆人會在什麼時候、用你的缺點傷害你。比如你說自己‘怕黑’,彆人可能故意讓你難堪;你說自己‘數學不好’,彆人可能故意把難活推給你。守住自己的缺點,不是不真誠,是保護自己。”後來小李不再隨便說自己的弱點,同事也沒再隨便欺負他。
10、認清自己最重要:彆和彆人比,找對定位才聰明
村裡的小趙總愛“跟人比”——看到彆人考了公務員,他也想考,可他根本坐不住,複習了幾天就放棄了;看到彆人開網店賺了錢,他也開,可他不會運營,沒幾天就關店了,每天過得又焦慮又累。
周老栓跟他說:“彆總盯著彆人,認清自己才最重要。你要是佛係,不愛爭,就踏踏實實乾份安穩的活,少掙點但圖心安;你要是有衝勁,就找份有挑戰的工作,好好拚一把。知道自己能乾啥、不能乾啥,不盲目跟風,才是最聰明的人。”後來小趙不再跟人比,找了份農機維修的工作,他本來就喜歡擺弄機械,做得又好又開心,慢慢成了村裡的“維修能手”。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