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窮的時候,形象一定要走在實力的前麵:形象是敲門磚,精神態贏機會
村裡的小王,早年窮的時候總“不在意形象”——衣服皺巴巴的,頭發也亂糟糟的,去鎮上找工作時,老板們看他第一眼就搖頭,覺得“這人連自己都打理不好,肯定乾不好活”。
後來他聽了老周的話,“哪怕隻有兩件衣服,也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頭發每天梳理好,走路也挺直腰杆。再去麵試時,有個老板說“看你精神頭足,不像混日子的,來試試吧”。小王抓住機會,踏實乾活,慢慢攢了錢,後來還自己開了家小鋪子。周老栓說:“陌生人打交道,先看形象再看本事——窮的時候,把自己收拾得精神點,彆人才願意給你‘翻盤’的機會。先敬羅衣後敬人,這不是現實,是你爭取機會的第一步。”
2、教彆人的時候,永遠要留一手:留能製衡,防利益破情
村裡的老木匠,手藝好,收了個徒弟,一開始“傾囊相授”,連“怎麼選木料、怎麼打磨能讓家具更耐用”的核心技巧都教了。結果徒弟學會後,偷偷搶了老木匠的客戶,還說“老木匠的手藝不如他”。老木匠又氣又悔,差點丟了吃飯的本事。
後來老木匠再帶徒弟,就“留了一手”——核心的“木料處理秘方”從不全盤說出,還會在教徒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新技藝。哪怕徒弟想“搶生意”,也因為沒掌握核心技巧、比不過老木匠的新本事,隻能乖乖跟著學。周老栓說:“感情靠不住,利益麵前最容易破。教彆人時留一手,不是藏私,是給自己留‘製衡的本事’——哪怕對方想翻臉,你也有底氣,不會被徹底取代。”
3、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比你有錢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村裡的小李,總覺得“鎮上開工廠的劉老板有錢,是因為他運氣好、有人幫”,自己卻“每天混日子,種地嫌累,打工嫌苦”。有次小李淩晨去鎮上趕集,發現劉老板已經在工廠門口等著“接原料”,還跟工人一起搬貨;晚上小李路過工廠,燈還亮著,劉老板還在辦公室看賬本、規劃訂單。
小李這才明白,“劉老板不是天生有錢,是他每天比我多乾好幾個小時,比我能吃苦”。後來小李也開始“早起晚歸,用心種地,還學了賣菜的技巧”,慢慢賺的錢也多了起來。周老栓說:“彆騙自己‘彆人有錢是靠起點、靠運氣’,忽略人家的努力。比你有錢的人,往往比你更拚——你在享受安逸時,人家在熬夜、在奔波。彆拿‘借口’安慰自己,承認彆人的努力,才有可能追上彆人。”
4、這個世界都是交換,拿你有的,換彆人有的:交換是本質,清醒者懂權衡
村裡的張嬸,總“抱怨‘朋友不幫她’”——她想讓朋友幫她“賣手工”,卻從不想“自己能給朋友什麼”;朋友找她“幫忙看孩子”,她總推脫“沒時間”。結果朋友慢慢不跟她來往,她的手工也賣不出去。
而隔壁的小芳,懂“交換的道理”——她幫朋友“縫補衣服”,朋友就幫她“在集市占攤位賣手工”;她幫鄰居“照顧老人”,鄰居就幫她“照看菜園”。慢慢的,她的手工越賣越好,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周老栓說:“世界的本質是‘交換’——朋友交換價值,親人交換感情,同事交換辛苦。沒有交換,就沒有關係。用‘我有什麼、能換什麼’的角度想問題,你才會明白怎麼跟人相處、怎麼獲得自己想要的,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5、沒有人同情你的軟弱,人們隻忌憚你的強大
村裡的老王,年輕時“總愛示弱”——種地收成不好,就跟鄰居哭“日子過不下去了”;找工作被拒絕,就跟人說“沒人願意要我”。鄰居們嘴上說“可憐”,卻沒人真的幫他——有人怕“借他錢要不回來”,有人怕“幫他找工作他乾不好”。
後來老王“不再抱怨,默默學種反季節蔬菜”,每天起早貪黑,收成越來越好,還雇了兩個村民幫忙。這時鄰居們反而“主動跟他交好”,有人想“跟他學種反季節蔬菜”,有人想“幫他賣菜分點利潤”。周老栓說:“軟弱換不來同情,隻會讓人覺得‘你沒價值,幫你沒用’;隻有自己強大了,彆人才會忌憚你的實力、尊重你的能力。哭訴沒用,靠自己努力變強,才有出路。”
6、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隻是壞的程度不一樣:利己是本性,觸底線則翻臉
村裡的小李,曾覺得“閨蜜是‘好人’,什麼都跟她分享”——包括“自己攢了多少錢,想跟老公一起開個小超市”。結果閨蜜“也想開店”,偷偷找小李的老公“合夥”,還說“小李太固執,不如跟我合作”。小李這才發現,“閨蜜不是‘壞’,是觸及她‘想開店’的利益時,友情就不重要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老栓說:“沒有絕對的‘好人’,大家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人愛財,有人愛勢,有人愛名聲。平時看著‘好’,是因為沒觸及他最在意的東西;一旦你動了他的‘核心利益’,哪怕感情再好,也會翻臉。認清這一點,不是變得冷漠,是學會保護自己,彆輕易把‘軟肋’露給彆人。”
7、進入社會、走入職場,請丟掉你的自尊:放下麵子逐目標,責任先於任性
村裡的小張,剛畢業時“特彆愛麵子”——找工作時,“服務員、工地搬磚”這類活覺得“丟人”,寧願在家啃老也不做;後來實在沒辦法,去鎮上的餐館當服務員,還總“覺得彆人看不起自己”,乾活不認真,沒幾天就被辭退了。
後來他父親生病,需要醫藥費,小張才“放下自尊”——去工地搬磚,不怕苦不怕累;跟師傅學水電維修,哪怕被罵“笨”也不抱怨。慢慢的,他賺了錢,能承擔醫藥費,還成了“技術好的水電工”。小張說:“進入社會,自尊不能當飯吃——要賺錢養自己、孝順父母,就得放下麵子,去追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周老栓說:“學生時代可以任性,進入社會你就是‘頂梁柱’,吃飯、養家都需要錢。丟掉不必要的自尊,不是鑽錢眼,是扛起責任,為自己和家人謀生活。”
8、你可以瞧不起任何人,但一定不要說出來:藏真心修城府,尊重留餘地
鎮上的小李,總“忍不住說‘瞧不起的人’”——覺得“鄰居老張沒文化,說話土”,就當麵說“你這話說得沒水平”;覺得“同事小王做事慢”,就跟人說“他太笨,這點事都做不好”。結果老張不再跟他來往,小王也在工作中“不配合他”,小李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差。
而隔壁的劉老板,哪怕“覺得有人做事不妥”,也從“不直說”——麵對沒文化的客戶,他會“耐心聽對方說,再慢慢引導”;麵對做事慢的員工,他會說“彆急,我教你個快辦法”。大家都覺得“劉老板會做人”,願意跟他合作、跟他乾。周老栓說:“成年人的世界是‘修煉場’——你可以心裡不認同彆人,但表麵要保持尊重,彆把‘瞧不起’說出來。藏得住真心,才能少樹敵,乾成大事;給彆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退路。”
9、給他想要的東西,才能讓彆人心甘情願替你辦事:抓需求換合作,利益促行動
村裡的老王,想讓鄰居“幫他拉幾車化肥”,一開始說“都是鄰居,幫個忙”,鄰居卻推脫“家裡有事”。後來老王說“我給你算運費,再請你吃頓飯”,鄰居立馬答應,還幫他“挑了質量好的化肥”。
鎮上的劉老板,想讓“技術員幫他改進工廠的設備”,知道技術員“想評‘先進’”,就說“你幫我改進成功,我幫你申請‘先進員工’,再給你發獎金”。技術員很賣力,很快就完成了改進,劉老板的工廠效率也提高了。周老栓說:“是不是熟人、有沒有關係不重要,關鍵是‘你能給對方什麼’——他想要錢,你給報酬;他想要名聲,你給機會。滿足他的需求,他才會心甘情願替你辦事,這種‘利益交換’的關係,反而更穩固。”
10、彆人說的出口,你就應該拒絕的出口:彆為“不好意思”委屈自己,敢拒絕才止損
村裡的小芳,總“不好意思拒絕彆人”——朋友找她“借新買的電動車”,她怕“朋友不高興”,明明舍不得也借了,結果電動車被刮花了;同事找她“幫忙加班”,她怕“得罪同事”,明明自己有事也答應了,結果耽誤了自己的事。
後來她聽了老周的話:“彆人好意思提讓你為難的要求,就沒怕過你拒絕,甚至做好了‘你翻臉’的準備,你又何必不好意思?”再有人提過分要求,小芳會直接說“我電動車剛買,不方便借”“我今晚有事,沒法幫你加班”。慢慢的,沒人再隨便麻煩她,她也不用再委屈自己。周老栓說:“‘不好意思拒絕’是對自己的折磨——你越遷就,彆人越得寸進尺。敢拒絕,不是無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讓彆人知道‘你的底線’,避免更多麻煩。”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