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病的起因,多半是因為“緊”
村裡的張大爺,以前總愛瞎琢磨。兒子在外打工,他天天擔心“會不會出事”;地裡的莊稼長慢了,他著急“今年會不會減產”。沒幾年,就查出了高血壓,還總說胸口發悶。後來村裡的老中醫跟他說:“你這病,不是身子壞了,是心太‘緊’了。精神一緊,渾身都跟著繃,哪能不生病?”
張大爺聽了,慢慢學著放寬心。兒子打電話報平安,他就安心;莊稼長慢點,他就多去地裡看看,不再瞎著急。過了段時間,血壓穩了,胸口也不悶了。老中醫說:“你看,人就像地裡的麥子,長得太‘緊’會倒伏,活得太‘緊’會生病。彆總在意彆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覺得對的事就慢慢做,心鬆了,身子自然就舒坦了。”
村裡的人都懂這個理:誰家要是總為雞毛蒜皮的事著急,準保容易生病;要是活得心寬,哪怕日子苦點,也少生毛病。精神不緊,就不會慌了方向;身子不緊,就不會輕易出錯,日子才能過得踏實。
2、想和周圍人處好,彆輕易曬成功的喜
村裡的李四,前幾年在外打工賺了點錢,回村就忍不住到處說:“我這趟出去,賺的錢比在家種三年地還多。”一開始還有人聽,後來大家慢慢就疏遠他了——張嬸見了他躲著走,王五跟他聊天也總愛搭不理。
王大伯見了,就勸李四:“你賺了錢是好事,可彆到處說。除了你爹娘和媳婦,誰真心盼著你過得比他好?你看村裡的趙叔,去年養豬賺了不少,可他從不往外說,有人問起,他就說‘就夠糊口’,大家跟他處得反而近。”
李四慢慢明白了:人都有股子“比”的心思,你過得好,彆人嘴上不說,心裡難免不舒服。要是總把成功掛在嘴邊,像曬糧食似的生怕彆人看不見,不僅會傷了彆人的麵子,還會讓自己成了彆人眼裡的“刺”。聰明的人都懂“裝傻”,日子是自己過的,好不好自己知道,不用非得讓彆人看著。
3、愛與被愛,沒那麼“非它不可”
村裡的李嬸,以前總覺得“女人得找個男人疼,日子才過得下去”。可她男人走得早,一開始她天天哭,覺得天塌了。後來為了孩子,她隻能自己扛:白天去地裡乾活,晚上在家縫補衣裳,慢慢也把日子過了起來。
後來有人問她:“一個人過,不覺得苦嗎?”李嬸說:“苦是苦,可也明白了,沒人能永遠疼你。就算是兩口子,也是各有各的心思,誰也不會完全為了彆人活。婚姻就像搭夥種地,你出力氣,我出種子,互相幫襯著過,要是光想著靠彆人,最後準得落空。”
村裡的老人常說:“人這一輩子,最可靠的還是自己。你把自己過得好了,有能力了,不管是婚姻還是日子,都會跟著好起來。彆把‘愛’看得太重,覺得沒了愛就活不了,其實你自己能扛事兒、能變好,比啥都強。”
4、不管多大,都要會說“我在乎你”
村裡的王大娘,以前總愛把心思藏在心裡。兒子在外工作,她想兒子了,也隻說“家裡都挺好,你不用惦記”;老伴幫她乾農活,她心裡感激,也從不說“謝謝你”。後來兒子有次回家,跟她說:“媽,你要是想我,就跟我說,我也想你。”王大娘才明白,有些話不說,彆人真的不知道。
從那以後,王大娘變了。兒子打電話,她會說“媽想你了,有空回來看看”;老伴幫她挑水,她會說“你歇會兒,彆累著”。家裡的氛圍越來越暖,兒子回來的次數也多了。王大娘說:“以前總覺得‘不好意思’,可這輩子太短了,你在乎的人,要是不說出來,萬一哪天沒機會了,多後悔啊。”
村裡的人都知道:中國人總愛“藏著”,心裡在乎,嘴上卻不說,結果好多關係慢慢就淡了。其實不管多大年紀,該說的愛意就得說,一句“我想你”“謝謝你”,比啥都管用。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在乎的人身上,彆讓“不好意思”耽誤了真心。
5、養生的儘頭,是養“情緒”
村裡的趙大爺,以前總愛琢磨養生。今天聽說吃芹菜好,就天天吃;明天聽說散步管用,就天天走。可身體還是不算好,總說渾身沒勁兒。後來村裡的老中醫跟他說:“你這不是缺營養、缺運動,是缺個好情緒。天天為點小事生氣、發愁,吃再多好東西也沒用。”
趙大爺聽了,慢慢改了脾氣。有人跟他拌嘴,他不往心裡去;地裡的莊稼遭了災,他就想“今年不行明年再來”。過了段時間,渾身也有勁了,臉色也好看了。老中醫說:“養生不是吃啥、喝啥,是彆讓自己瞎生氣、瞎發愁。不為不重要的人煩,不為不重要的事憂,情緒好了,身子自然就好。”
村裡的老人常說:“情緒就像地裡的墒情,墒情好,莊稼長得旺;情緒好,人活得精神。養情緒這事,彆人幫不了,隻能自己想通。少怨、少怒、少悲、少愁,心裡亮堂了,日子才能過得舒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6、沒人會幫毫無價值的人
村裡的李四,以前總愛靠彆人。家裡的地沒人種,就找王五幫忙;沒錢花了,就找張嬸借。一開始大家還幫,後來見他自己不努力,慢慢就沒人願意理他了。王大伯跟他說:“你總想著靠彆人,可你得想想,你能給彆人啥?你啥也給不了,誰願意一直幫你?”
李四聽了,開始自己下地乾活,還學著種大棚蔬菜。後來王五家的大棚需要技術,李四主動去幫忙;張嬸家的菜賣不出去,李四幫著找銷路。慢慢的,大家又願意跟他來往了。李四說:“以前不懂,總覺得彆人該幫我,後來才知道,人得有自己的價值,能跟彆人換點啥,才有人願意幫你。就算跌進穀底,也得有能站起來的籌碼。”
村裡的人都懂:不管是啥關係,都是“互相”的。你有價值,能幫彆人,彆人才會幫你;你要是啥用沒有,就算以前關係再鐵,也沒人願意一直搭把手。日子是自己過的,得靠自己攢點“本事”,才有底氣。
7、彆太追求“人性的潔癖”
村裡的張大爺,以前總愛用“高標準”要求彆人。鄰居家的孩子調皮,他就說“沒教養”;村裡的人占點小便宜,他就說“人品差”。結果天天生氣,跟誰都處不好。後來王大娘跟他說:“你彆總盯著彆人的錯,誰還沒點缺點?人性就像地裡的莊稼,哪有長得完美的?”
張大爺慢慢想通了:村裡的李嬸愛占小便宜,可她會幫鄰居看孩子;村裡的王五愛說閒話,可他會在彆人春耕時幫忙拉犁。他不再用“潔癖”的眼光看彆人,反而覺得大家都挺實在。張大爺說:“那些好的品德,是用來要求自己的,不是用來挑剔彆人的。你要是總盼著彆人跟你一樣,最後隻會自己難受。”
村裡的老人常說:“人無完人,彆太較真。你自己做好就行,彆人怎麼樣,隨他去。要是總盯著彆人的缺點,就像眼裡進了沙子,難受的還是自己。”
8、得罪幾個人、做錯幾件事,真不算啥
村裡的小周,以前總怕得罪人。跟鄰居相處,啥都順著彆人;在鎮上打工,啥活都搶著乾,就怕彆人不高興。可越是這樣,越有人欺負他——鄰居讓他幫忙乾活,從不客氣;同事把麻煩的活推給他,也不道謝。
後來王大伯跟他說:“你這輩子,哪能不得罪人、不做錯事?就算得罪了人,做錯了事,天也塌不了。你總想著取悅彆人,彆人就會覺得你好欺負,反而會得寸進尺。”小周聽了,慢慢學著拒絕:鄰居再讓他乾額外的活,他會說“我自己的活還沒乾完”;同事再推麻煩活,他會說“這不是我的活”。
沒想到,大家反而對他客氣了。小周說:“以前總怕得罪人,活得累。後來才知道,得罪幾個人、做錯幾件事,真不算啥。你要是總想著取悅彆人,才會把自己的日子毀了。”
村裡的老人常說:“日子長著呢,彆為這點小事愁。你越硬氣,彆人越尊重你;你越軟,彆人越欺負你。”
9、層次越低的人,越愛“抬杠”
村裡的李四,總愛跟人抬杠。彆人說“今年麥子長得好”,他就說“好啥好,說不定後期會倒伏”;彆人說“種大棚能賺錢”,他就說“賺啥錢,風險大著呢”。大家都不愛跟他聊天,覺得跟他說話太累。
王大伯跟他說:“你跟人抬杠,不是你有理,是你眼界太窄。你總覺得自己對,彆人都錯,其實是你沒見過更大的世界。跟不同頻的人爭,就算爭贏了,也沒啥意思。”李四聽了,慢慢學著閉嘴。彆人聊天,他就聽著,不再隨便抬杠,反而覺得心裡清淨了不少。
村裡的老人常說:“能乾擾你的,是你太在意;能傷害你的,是你想不開。你要是內心強大,就不會跟人瞎抬杠。不跟不同頻的人爭辯,你的世界才會清靜。”
10、“慢”和“靜”,是最了不起的本事
村裡的趙叔,種大棚蔬菜很有一套。彆人種大棚,總著急“啥時候能收獲”“啥時候能賺錢”,可趙叔不慌——選種時,他會慢慢挑,選最適合的;施肥時,他會慢慢撒,撒得均勻;遇到問題,他會靜下心來想辦法,從不著急。
彆人問他:“你咋不著急?”趙叔說:“急啥?莊稼有莊稼的長勢,日子有日子的節奏。你越急,越容易出錯;你越慢、越靜,反而能把事做好。”果然,他的大棚蔬菜長得好,賣得也貴,比彆人賺得多。
趙叔說:“慢不是懶,靜不是慫。你慢下來,才能看清方向;你靜下來,才能找到辦法。你越是著急,破綻越多,靈感也越不容易來。等你學會慢和靜,就會發現,好多事都會順著心意來。”
村裡的老人常說:“日子就像熬粥,得慢慢熬,才能熬出香味。你要是火急火燎的,粥要麼熬糊,要麼沒熬透。慢下來、靜下來,才是過日子的真本事。”
喜歡人性的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人性的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