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幾年前,身邊滿是創業、融資、風口的討論,人人都像踩在上升的電梯裡;如今,裁員、縮水成了常態,連見麵問候都從“最近忙什麼”變成了“工作還好吧”。經濟就像過山車,時而衝上繁華頂峰,時而跌進蕭條穀底。
但經濟周期從不是神秘魔咒,也不是人為操縱的陰謀,它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生命節律”。就像呼吸有起伏、心跳有快慢,驅動這一節律的,是三股清晰可辨的力量。看懂它們,你就擁有了穿越周期的“指南針”,不用再被漲跌裹挾,而是能在波動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一、第一股力量:人性中的“動物精神”——放大繁榮,也加深衰退
“動物精神”這個詞,不是隨口創造,而是來自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經典理論。他說,人做決策時,從來不是精密的計算器,尤其是麵對不確定的未來,更多靠的是“非理性的衝動”——可能是莫名的樂觀,也可能是無端的悲觀。這股藏在人性裡的力量,是經濟周期最核心的“發動機”。
1.樂觀時,人人都是“逐利者”
經濟上行期,“動物精神”會被徹底喚醒。新聞裡全是“某公司融資數億”“某創業者年入千萬”的消息,身邊朋友辭職創業,沒幾年就買車買房。這時,你會忍不住想:“他們能行,我為什麼不行?”
加上資產價格不斷上漲——房價漲、股價漲,哪怕你沒主動賺錢,手裡的資產也在增值這就是“財富效應”)。於是,你開始敢消費:明明舊手機還能用,卻換了最新款;明明租房也能住,卻貸款買了更大的房子。你也敢投資:把存款投進基金、股票,甚至跟風加入“創業大軍”。
當所有人都這樣做時,需求會被無限放大:工廠加班加點趕訂單,公司瘋狂招人擴張,熱錢像潮水一樣湧入市場。繁榮,就這樣被“集體樂觀”推上頂峰,就像一場盛大的派對,音樂不停,狂歡不止。
2.悲觀時,人人都是“避險者”
但派對總有結束的一天。當資產價格漲到離譜——房價高到普通人買不起,股價脫離業績虛漲;當一個小小的負麵消息出現——比如一家大公司倒閉、一個行業泡沫破裂,“動物精神”會瞬間反轉,從“極度樂觀”切換到“極度恐慌”。
你開始擔心失業,於是捂緊錢包,不再亂買東西;你害怕虧損,於是趕緊把基金、股票贖回,換成現金攥在手裡。當所有人都這樣做時,需求會斷崖式萎縮:工廠沒了訂單,開始裁員;公司停止擴張,甚至倒閉;熱錢撤走,市場一片冷清。衰退,就這樣被“集體悲觀”拖入穀底,派對散場,隻剩一地雞毛。
從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到2008年金融海嘯,再到後來的行業周期波動,背後都有“動物精神”的影子。它就像一麵放大鏡,把繁榮推得更高,也把衰退拉得更深。
二、第二股力量:信貸——經濟的“加速器”與“刹車”
如果說“動物精神”是發動機,那信貸就是控製發動機的“油門”和“刹車”。信貸說白了就是“借錢”,它能讓經濟在順風時飛得更快,也能讓經濟在逆風時摔得更慘。
1.寬鬆時,“便宜的錢”點燃經濟
經濟上行期,需求旺盛,大家都想“借錢辦事”:普通人借錢買房買車,企業借錢擴張生產。這時,銀行會鬆開“油門”——降低利率借錢成本變低)、放寬貸款條件更容易借到錢)。
比如原來買房要首付50萬,現在20萬就行;原來企業貸款要層層審核,現在銀行主動上門送額度。“便宜的錢”像燃料一樣,瘋狂注入經濟機器:普通人能輕鬆買到房,帶動房地產行業繁榮;企業能低成本擴張,帶動就業和生產。經濟就這樣被推著加速跑,甚至跑出“過熱”的節奏。
但彆忘了,債務是要還的——不僅要還本金,還要還利息。這時的繁榮,就像建在沙灘上的城堡,看似堅固,實則依賴“不斷流入的新錢”。
2.收緊時,“斷供的錢”戳破泡沫
當經濟過熱到一定程度,通貨膨脹會抬頭——物價漲、工資漲,錢變得不值錢。這時,央行必須踩下“刹車”——提高利率借錢成本變高)、收緊信貸很難借到錢)。
油門沒了,刹車踩死,問題會瞬間爆發:原來月供5000元的房貸,利率一漲變成7000元,有人還不起了;原來靠貸款維持運營的企業,利息一漲、貸款一停,直接倒閉。
資產價格會跟著下跌:房價沒人接盤,開始降價;股價沒人炒作,開始暴跌。違約、裁員、倒閉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蔓延,一場衰退甚至危機就這樣被觸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因為之前太寬鬆的信貸,讓沒還款能力的人也買了房,最終戳破了房地產泡沫,引發全球金融震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信貸的本質是“順周期”——經濟好時助推,經濟差時打壓,它讓經濟的波動變得更劇烈,市場的反饋會強化自身的趨勢,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三、第三股力量:技術革命的“創造性破壞”——周期裡的“脫胎換骨”
前兩股力量解釋了經濟“高低起伏”的波動,而第三股力量——技術革命的“創造性破壞”,則解釋了周期裡“脫胎換骨”的變革。這個概念來自經濟學家熊彼特,他說,經濟的根本驅動力,不是供需平衡,而是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1.新技術帶來“數十年的繁榮”
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都會像一場“地震”,摧毀舊世界,創造新世界。蒸汽機的出現,開啟了工業革命,讓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電力的出現,催生了電燈、電話、汽車,重塑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互聯網的出現,誕生了電商、社交、雲計算,創造了無數新產業和新財富。
這些新技術會帶來“長周期繁榮”:新產業需要大量投資,創造大量就業;新產品改變人們的生活,拉動需求;新商業模式讓創業者有機會逆襲,帶動整個社會的活力。就像2000年後的互聯網浪潮,誕生了騰訊、阿裡、百度等巨頭,也讓無數普通人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財富躍遷。
2.舊產業遭遇“殘酷的淘汰”
但技術革命的另一麵是“破壞”——它會無情地淘汰舊產業、舊崗位。汽車出現後,馬車夫失業了;數碼相機出現後,柯達膠卷破產了;電商興起後,無數實體店倒閉了;人工智能發展後,一些重複性工作如客服、數據錄入)也麵臨被替代的風險。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大量人失業,舊產業蕭條,甚至引發結構性衰退。但就像森林大火,燒掉枯枝敗葉後,才能給新植物騰出空間和養分。衰退和蕭條,本質上是經濟的“新陳代謝”——清除落後產能,為新技術、新產業的成長鋪路。
最優秀的企業,往往能在蕭條期抓住機會。比如喬布斯在經濟低穀時,推出了ipod、iphone,顛覆了音樂和手機行業,開啟了蘋果的黃金時代;那些在技術變革中主動學習新技能的人,也能從“被淘汰者”變成“新機遇的受益者”。
四、普通人穿越周期的3個方法:不用預測,隻需做好自己
很多人會問:“知道這些,對我有什麼用?我又不能改變經濟周期。”確實,普通人無法預測周期,連諾貝爾獎得主都做不到。但我們能做的,是“穿越周期”——在波動中保護自己,在變革中抓住機會。
1.管理你的“動物精神”:逆向思考,不跟風
巴菲特說:“在彆人貪婪時恐懼,在彆人恐懼時貪婪。”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對抗“隨大流”的動物精神。
繁榮期彆上頭:彆盲目跟風創業、投資,彆把所有錢都投進高風險資產如暴漲的股票、高價的房產),留一部分現金,留一份清醒。記住,“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蕭條期彆絕望:這時往往是優質資產“打折”的時機比如股價下跌、房價回調),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時候比如學習新技能、積累知識)。巴菲特經曆過多次市場暴跌,甚至收益腰斬,但他從不因恐慌賣出優質資產,最終實現了長期複利。
2.優化你的“個人負債表”:控製杠杆,保住現金流
信貸是把雙刃劍,對個人來說,“負債”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枷鎖。穿越周期的關鍵,是不讓債務勒死自己。
上行期適當用杠杆:比如買房時,在能力範圍內貸款月供不超過月收入的50),用杠杆撬動資產增值;但彆過度負債,比如借高利貸、刷爆信用卡買奢侈品。
下行期提前降杠杆:在經濟變差前,儘量還清高利息債務如網貸、消費貸),確保現金流能覆蓋剛性支出房租、房貸、生活費)。記住,“活下去”是穿越周期的第一要務。
3.投資“永不衰退的資產”:提升自己,擁抱變化
所有資產都會波動,但“你自己的能力”不會——尤其是不斷學習、適應變化的能力。技術革命的“創造性破壞”,對固步自封的人是災難,對擁抱變化的人是機會。
蕭條期多學習:比如學習ai工具的使用如chatgpt、ai繪圖),提升職場競爭力;學習理財知識如基金投資、資產配置),避免盲目投資踩坑。
變革期敢嘗試:比如互聯網興起時,有人學做電商;短視頻興起時,有人學做內容。彆害怕新事物,新技術帶來的新崗位、新機會,往往是普通人逆襲的最好跳板。
周期不是敵人,是篩選器。經濟周期就像大海的潮汐,漲潮時人人都能輕鬆浮起來,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它不是要來摧毀你,而是在篩選“真正有準備的人”;它不是要終結你的希望,而是在孕育下一個春天。
永遠不要詛咒黑夜,與其焦慮周期的漲跌,不如在黑夜裡把自己磨成一顆星星——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控製好自己的債務,提升好自己的能力。當潮水再次上漲時,你會發現,自己早已站在了更高的地方。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