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高去年辭去了互聯網大廠的工作投身創業,短短半年就虧掉了30萬。他蹲在不足20平米的出租屋裡抽了一整夜的煙,事後對我說,最讓他崩潰的不是資金鏈的斷裂,而是突然意識到自己對"賺錢"這件事的認知,還停留在學生時代的線性思維裡。
從小到大,沒人教過他如何在商業談判中精準定價,如何搭建健康的現金流模型,就連"不要把熟人當作核心客戶"這樣的商業常識,也是在被現實反複教訓後才幡然醒悟。他曾固執地認為,基於交情的熟人網絡會成為創業初期的核心客源,卻忘了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非情感綁架。
如今市麵上充斥著各類搞錢課程,從短視頻帶貨到私域運營,看似無所不包,可那些真正構成商業底層邏輯的認知框架,卻像可口可樂的配方一樣,始終藏在表象之下。
在商業江湖摸爬滾打40年,我見過太多從草根逆襲的創業者,也目睹過不少明星企業的驟然崩塌。今天,我想把那些被反複驗證的賺錢邏輯拆解開來,結合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視角,用具體案例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希望能為正在商業路上跋涉的你提供一些思考。
一、反直覺思維:賺錢的本質是重構價值認知
你一定聽過巴菲特那句"彆人貪婪時我恐懼,彆人恐懼時我貪婪",但在實際操作中,90的人依然擺脫不了追漲殺跌的本能。
三年前口罩危機初現時,浙江有位做紙尿褲代工的老板給了我深刻啟發。當他從新聞中預判到口罩短缺的趨勢後,憑借生產線工藝的相似性,48小時內就完成了部分車間的改造,將紙尿褲的無紡布材料轉向口罩生產,三個月內實現了常規年份的全年利潤。
但後續跟進的模仿者卻大多铩羽而歸。這些跨界創業者既沒有相關生產資質的積累,也缺乏供應鏈快速響應的能力,等他們完成設備采購、原材料儲備和工人培訓時,市場早已恢複供需平衡。這個案例揭示了一個樸素的商業真理:任何機會都隻留給有準備的人,在決定入局前,必須清醒評估自身的核心優勢與資源稟賦。
一位經營二手奢侈品的朋友更讓我見識到認知重構的魔力。當同行都在直播間裡高喊"三折清倉"時,他卻將滯銷的中古包搬到高端社區的生活app上,配上精心撰寫的文案:"這隻法國老太太傳了三代的嫁妝箱,銅製鎖扣上還留著1952年從馬賽到紐約的船票印記"。
儘管明眼人都知道故事的虛構性,但兩個月後的數據顯示,這批貨物的利潤率比同行高出整整一倍。這背後正是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框架效應"——人們對同一事物的判斷,會被不同的敘事方式徹底重塑。就像超市裡"含75瘦肉"的標簽永遠比"含25肥肉"更受歡迎,賺錢的關鍵不在於體力的堆砌,而在於能否重構消費者的價值認知。
二、建立決策係統:認知高度決定財富厚度
2018年a股市場經曆劇烈震蕩,上證指數從3587點一路跌至2440點,很多投資者在恐慌中注銷了證券賬戶,而另一些人卻在冷靜地分批建倉。彼時貴州茅台的股價一度跌至500元左右,回頭來看,那些敢於在此時逆勢布局的投資者,在隨後三年裡獲得了豐厚回報。當然,a股市場的劇烈波動也提醒我們,投資既需要逆勢抄底的勇氣,更需要及時止盈的智慧。
這種操作差異並非源於運氣,而是認知體係與決策係統的分野。
心理學中的"情緒溫差"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現象:人在冷靜狀態下總能理性規劃,可一旦置身具體情境,腎上腺素的飆升會瞬間擊潰所有防線。就像減肥時發誓絕不吃宵夜的人,深夜聞到燒烤攤的香味還是會忍不住掃碼下單,投資者在市場劇烈波動時的決策崩塌,遵循著同樣的心理邏輯。
真正的投資高手都在暗中打磨兩套係統:日常決策的標準化模板例如任何超過積蓄20的投資項目必須冷卻三天再決策),以及極端情況的熔斷機製當賬戶單日波動超過15時自動鎖倉)。這一方法源自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的《原則》,他在書中透露,自己每次遭遇重大失誤後,都會給決策係統增加新的規則,就像給軟件持續打補丁,不斷提升係統的穩定性。
三、將行動力轉化為可複製的技術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創業者:每天在朋友圈高喊搞錢口號,可當真要注冊公司時,光是為取一個滿意的名稱就能糾結三天。這並非源於懶惰,而是行動係統出現了結構性卡頓。
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將誌願者分為兩組開展健身計劃,a組設定"每周三次去健身房"的目標,b組則隻被要求做一件事——每天把運動衣和運動鞋放在床邊觸手可及的地方。三個月後的數據顯示,b組的計劃達成率比a組高出47。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賺錢的行動力培養同樣遵循這個邏輯。一位95後自媒體創業者向我透露,她內容產出最穩定的月份,都是提前把手機支架固定在書桌上的日子。那些能在商業世界持續成事的人,早已將關鍵動作設計得像每天刷牙一樣自然。
分享兩個看似另類卻極為有效的方法:5分鐘啟動法無論項目前景如何,先完成公司賬號注冊再說),失敗打卡製每搞砸一個項目就往儲蓄罐裡投一枚硬幣,年底用這些錢獎勵自己一頓大餐)。達芬奇曾說:"動手做本身就是一種思考",很多時候錢包空空並非源於思路匱乏,而是指尖與鍵盤之間的距離太遠。
四、重新定義人脈:價值互換才是社交本質
酒局上交換名片的社交模式早已過時。
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互換與利他思維,有效交流的前提是找到雙方的利益共同點。
這並非社交玄學,而是社交心理學中的"相似性吸引法則"。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團隊曾做過一項研究:給兩組誌願者展示虛構的陌生人資料,a組看到的是與自己相同的愛好,b組看到的是對方的顯赫成就。結果顯示,a組的合作意願比b組高出3倍。
我認識的一位投資人有個獨特的社交習慣,每次與潛在合作夥伴見麵時,他總會先聊15分鐘雙方都感興趣的曆史話題,再切入正題。這種看似偏離商業的鋪墊,實則在為價值交換搭建情感橋梁。真正的人脈不是靠酒桌應酬積累的,而是當你自身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時,自然形成的資源聚合。
商業世界的殘酷之處在於,越是強調"咱倆誰跟誰"的熟人關係,越難形成健康的商業合作。就像古語所言"熟處無風景",過度依賴情感紐帶的商業往來,往往會模糊價值衡量的標準,最終既傷感情又損利益。
五、與金錢建立健康的心理契約
最後分享一個紮心的現實:很多人賺不到錢,源於潛意識裡的"不配得感"。
我的心理谘詢師朋友曾接待過一位銷售主管,他總能順利簽下小單,卻在百萬級合同談判中屢屢失手。深入溝通後發現,這位主管的父親從小就對他灌輸"咱們窮人家的孩子彆做發財夢"的觀念。後來他嘗試在簽約前對著鏡子說三遍"這是我應得的回報",三個月後業績提升了60。
這背後是心理學中的"自證預言"效應在發揮作用。《思考致富》中寫道:"你認為自己值多少錢,市場最終就會給你標上相應的價格"。就像菜市場裡那些低著頭不敢報價的攤主,更容易被顧客肆意壓價。
職場上也是如此,一位總是低著頭走路、眼神怯懦的女性,即便能力出眾,也容易被低估價值。在積累足夠實力前,適度的氣場展示並非虛榮——精致的妝容、利落的步伐、乾脆的談吐,這些都是向市場傳遞"我值得更高回報"的信號。
有高度,才談得上低調。在尚未達到足夠高度時,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態,本質上是對自身價值的合理主張。
商業教育的最大缺失在於:學校教會我們背誦公式、撰寫論文,卻沒人教過如何識彆合同中的潛在風險;父母叮囑我們好好學習、找份好工作,卻從未引導我們為自己的時間合理定價。
最後想強調的是,你的薪酬水平從來不單純取決於個人價值,而是由市場供需、企業支付能力、談判技巧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想要充分釋放自身價值,關鍵在於找到自己最長的那塊木板,然後將其打磨到極致——這才是商業世界最樸素的成功邏輯。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