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搞錢,大部分人是不是第一反應——“累”?上個月我見了個95後短視頻博主,她邊啃炸雞邊跟我說:“姐,我上個月賺了5萬,就拍我家狗啃沙發的100種姿勢。”
你以為她在玩,其實她在賺錢。這種把愛好變成現金流的操作,藏著成年人搞錢的高階邏輯。
我之前看過一段視頻,記者問段永平如何能這麼多年一直堅持價值投資,段永平說,他不覺得這是堅持,“如果你有‘堅持’的感覺,那你就不是一個‘價值投資’者”。
當你對一件事保持熱情、覺得有趣,那就不需要刻意“堅持”。就像孩子沉迷遊戲,從不會說“我在堅持打遊戲”,你不但玩爽了,還順帶把錢賺了,這才是搞錢的理想狀態。
你想想,有哪個中學生會說“我堅持打了三年遊戲”?他們隻會說“這遊戲太好玩了,我玩了三年都沒膩”。
所以,當你帶著玩家心態搞錢,這件事本身就變得潛力無邊。所有賺大錢的人,本質上都是“高級玩家”——他們把商業戰場當成遊樂場,在興趣與收益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一、用玩的心態進窄門:心流才是印鈔機
越是需要“堅持”的東西,你越“堅持”不下去。我以前也做過一些對我來說非常“難”的事,過程累、充滿厭倦,毫無爽感。這些事情也毫無懸念地,無法善終。
我一閨蜜,生完娃後胖了30斤,她每天都去跑步、擼鐵,現在身材前凸後翹。我問她怎麼堅持下來的,她說:“不需要堅持,我每天不去運動,就渾身難受。去健身房已經成了我的機械性動作,就像每天早上下樓開車上班一樣自然。”
所以,如果你想賺點小錢,付出勞苦就行了;但想賺大錢,你對這件事要有信念感,做的過程要有情緒價值並且有“獲得感”,最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堅持”。
我有段時間,特彆愛看認知提升類的書,比如《心流》《自控力》《掌控習慣》《微習慣》《拆掉思維的牆》《認知覺醒》《影響力》《反脆弱》《被討厭的勇氣》《刻意練習》《財務自由之路》等。我看這些書完全不會累,晚上吃完飯,就想找個安靜的地方看書。
為什麼?因為有獲得感,有情緒價值。經常邊看邊在內心直呼“牛掰”,仿佛作者隔著書頁在跟我對話,幫我打通認知的任督二脈。試想,如果你覺得看書這個事非常痛苦,你覺得你能收獲多少?
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理論,說的就是這種狀態——當你全情投入一件事,忘記時間流逝,甚至忽略生理需求,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能帶來巨大的滿足感,還能激發潛能。那些靠興趣賺錢的人,其實都是在用心流印鈔。
我認識一個做手工皮具的師傅,他每天泡在工作室裡縫縫補補,彆人覺得枯燥,他卻樂在其中。他說:“每次看到一塊普通的皮子在手裡變成精致的錢包,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爽。”現在他的定製皮具供不應求,客戶要排隊三個月才能拿到貨,價格比批量生產的貴十倍還搶著要。這就是心流的魔力——當你沉浸其中,價值自然會向你聚集。
二、把工作當遊戲:用嗨點賺錢
去年雙十一,有家服裝店老板乾了件瘋事。他把詳情頁的“立即購買”改成“點擊召喚財神”,退貨率直接降了18。知道秘密在哪嗎?心理學上的“遊戲框架效應”——同樣的行為,換個有趣的名字就觸發了不同的腦區,讓購物從“花錢”變成“闖關”,用戶的愉悅感提升了,自然更願意為體驗買單。
就像你靠自己辛苦勞動賺來的錢,和在賭博場上贏來的錢,用法完全不同。它們分屬於不同的心理賬戶,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暴發戶沒幾年就返貧的原因——靠運氣賺來的錢,往往會因為缺乏對財富的掌控感而流失。
很多事情背後都有心理學解釋,搞錢更是如此。那些能持續賺錢的人,都懂得用遊戲化思維設計自己的工作,把賺錢的過程變成一場充滿樂趣的闖關遊戲。
我認識一姑娘,在寫字樓裡開了家精致定製蛋糕店。她說每次做蛋糕的時候都很享受,笑著說:“自己的每一個蛋糕都是作品,而且是孤品。”她會把每個作品拍成精美照片,上傳到小紅書,買過她蛋糕的人也會關注她的賬號,線上線下雙向獲客,生意越做越好。
後來我還聽說,她帶著一個智力有點障礙的妹妹一起生活,妹妹偶爾會幫她打下手,給蛋糕做簡單的裝飾。這份帶著溫度的事業,不僅讓她賺到了錢,更讓她在工作中找到了意義感。對她來說,做蛋糕不是謀生手段,而是一場充滿創造力的遊戲,每一個訂單都是一次新的挑戰,每一次好評都是通關獎勵。
記住,錢會跟著嗨點來。當你做一件事時眼睛裡有光,這種熱情會傳遞給周圍的人,客戶願意為你的熱愛買單,機會願意向你的激情靠攏。就像孩子玩遊戲時會不由自主地吸引同伴加入,當你把工作變成一場有趣的遊戲,自然會有人願意成為你的“隊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玩跨界才是撿錢密碼
我表弟是做裝修的,他給客戶設計“密室逃脫風”的兒童房,帶火了自己的生意。彆的裝修公司還在拚價格,他已經靠創意開辟了新賽道。我記得曾有個商業高手說過:“所有行業都值得用遊樂場思維重做一遍。”跨界就是把不同領域的“玩法”結合起來,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
那個拍狗啃沙發的博主偷偷告訴我:“你以為我在玩狗?其實我在測試15秒必爆梗公式。”她會研究不同背景音樂、鏡頭角度對播放量的影響,就像科學家做實驗一樣嚴謹,隻是用了一種更有趣的方式。現在她接了好幾個寵物用品廣告,甲方的要求就一條——“要看起來像隨手拍的,不能太刻意”。這種“玩著賺錢”的狀態,讓她在不經意間搶占了寵物內容的紅利。
還有人給漏洞打高光。這有點像我早期看的國外搞笑視頻合集,全是人一不小心摔跤的瞬間,看似是出糗,實則是抓住了人們對真實、有趣內容的需求。bug有時候是上帝發的作弊器,那些能從看似無用的細節中找到商機的人,往往能撿到彆人看不到的錢。
我之前還看過一個女人彈鋼琴的視頻,她彈得很好,但一直沒火。後來她每次都抱著孩子彈,結果突然火了。她後來說:“以前每次錄彈鋼琴視頻,都要把孩子哄睡著,後來有一次孩子哭鬨,她乾脆就抱著孩子彈,沒想成還火了。”這種打破常規的“玩法”,讓她從眾多鋼琴博主中脫穎而出——彆人展示的是技巧,她展示的是生活,這種真實的煙火氣,比完美的表演更有感染力。
跨界的本質是打破思維定式,用“玩家”的好奇心探索不同領域的交叉點。就像孩子玩積木,把不同形狀的木塊組合起來能搭出意想不到的造型,搞錢也是如此,把看似不相關的元素結合起來,往往能碰撞出賺錢的火花。
最後想說,凡事不要過於用力,太用力走不遠。收起苦兮兮的臉,用“玩”的心態做一件事,你不僅能玩出爽感,還能玩出錢。就像玩遊戲時沒人會覺得“堅持”難,當你對搞錢這件事保持足夠的熱情和好奇,賺錢就會從“任務”變成“享受”。
那些真正賺大錢的人,從來不是苦大仇深地追趕財富,而是像孩子追逐蝴蝶一樣被熱愛牽引。他們在自己的遊樂場裡儘情玩耍,財富隻是這場遊戲的附屬品,卻往往來得比刻意追求時更猛烈。
所以,下次想到搞錢,彆急著說“累”,先問問自己:這件事能讓我像玩遊戲一樣投入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妨放手去玩,說不定玩著玩著,錢就自然而然地來了。畢竟,最好的商業模式,往往都帶著一點遊戲的天真。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