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們每天準時打卡上班,加班到深夜,exce表格做得比誰都漂亮,ppt彙報得滴水不漏,但銀行卡裡的數字始終像蝸牛爬坡;他們總說“等攢夠錢就創業”,可十年過去了,同樣的話還在重複,工位上的綠植換了三茬,夢想卻還是老樣子。
他們缺的真是能力嗎?不,他們缺的是帝王心態。
什麼叫帝王心態?不是讓你穿龍袍、坐龍椅,而是像朱元璋從乞丐變皇帝那樣,敢把退路燒成灰,敢用野心當燃料,敢把情緒當工具。這種心態無關地位高低,卻能決定一個人能否從人群中突圍——就像同樣是種子,有的長成雜草,有的長成參天大樹,差彆不在土壤,而在紮根的深度與向上的渴望。
一、燒橋的人才能吃到肉:不留退路的生存哲學
楚漢相爭時有個真實故事:一位將軍帶著殘兵敗將被敵軍包圍,軍師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趕緊撤退保命。他卻直接砍了軍師的腦袋,當著全軍的麵燒了撤退的橋。士兵們一看退路沒了,隻能拚死一戰,最後竟反敗為勝,殺出一條血路。
這就是“破釜沉舟”的真諦——退路不是安全感,而是拖垮意誌的枷鎖。拿破侖打仗時從不給部隊留後撤路線,他說:“留後路,就沒有出路。”那個天天在辦公室說“等存款到50萬就辭職創業”的同事,五年後肯定還在工位上抱怨工資低——因為隻要退路還在,他就永遠能找到“再等等”的借口。
朋友小菁做自媒體時,一開始總想著“騎驢找馬”,一邊上班一邊拍視頻,結果上班時惦記著腳本,拍視頻時擔心遲到扣工資,兩頭都沒討好。直到有天她看著後台兩位數的播放量,咬咬牙遞交了辭職信。沒了退路後,她反而像換了個人,熬夜寫腳本不覺得委屈,被黑粉罵了轉頭就研究怎麼改進內容。一年後賬號漲粉五萬,現在一年的變現金額,頂過去好幾年的工資。
商業世界的規則從來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2003年非典期間,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實體店全部關掉,逼著團隊轉型線上,才有了後來的京東;新東方被“雙減”政策重創時,俞敏洪沒有抱怨環境,而是帶著老師們直播賣農產品,硬生生蹚出一條新路。他們都懂:人一旦有了“實在不行就回去”的念頭,連熬夜加班都會覺得是在受委屈。
二、扔掉借口的人才能抓住錢:從歸因偏差到主動破局
賭王女兒何超瓊小時候,母親藍瓊纓最煩聽她說“不知道”。客戶需求不清楚?那就去查資料、做調研;行業趨勢不了解?立刻買機票去現場看。如今她掌舵千億商業帝國,在采訪中說過一句話:“找借口的人,連輸的資格都沒有。”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歸因偏差”:絕大多數人失敗時怪大環境、怪運氣、怪對手太狡猾,成功時卻誇自己能力強、眼光準。但有帝王心態的人恰恰相反——失敗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成功了反而歸功於運氣和時代。
我認識個開餐館的老板,疫情期間同行都在朋友圈哭慘,說“疫情把生意毀了”,他卻帶著廚師直播私房菜的做法,教網友怎麼在家做紅燒肉、酸菜魚。結果彆的餐館靠政府補貼續命,他的店不僅沒關門,還靠線上訂單把名聲打了出去,現在在城裡開了八家分店。問他秘訣,他說:“彆人都在說‘疫情害的’,我滿腦子想的都是‘還能做什麼’。”
這種不找借口的思維,在商業史上一再被驗證。馬雲第一次創業做“中國黃頁”,被騙得血本無歸,他沒怪騙子太狡猾,而是總結出“商業必須有信用體係”;馬斯克的spacex前三次火箭發射都失敗了,燒掉幾億美元,他沒怪技術太難,而是帶著團隊把每次爆炸的殘骸撿回來分析,第四次終於成功回收火箭。
真正的高手都明白:借口是最廉價的消耗品。你可以抱怨房價太高,但有人在出租屋裡寫出爆款劇本;你可以吐槽行業內卷,但有人在紅海市場裡挖出細分賽道。把“沒辦法”換成“我試試”,把“太難了”改成“怎麼破”,才是靠近財富的第一步。
三、把情緒當工具的人才能成大事:不被脾氣牽著走
《天道》裡的丁元英,在麵館被老板嘲笑“遊手好閒”,他笑一笑接著吃麵;在早點攤被老板多收了錢,他二話不說再付一次。不是他沒脾氣,而是他清楚:和層次不同的人較勁,每一秒都是在浪費時間。
南懷瑾說得更直接:“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普通人容易被情緒牽著走——方案被領導否了,氣得三天睡不好;客戶多問了幾句,拉著朋友罵到半夜;合作夥伴稍微有點不配合,就想拍桌子走人。
但你看那些成大事的人,誰不是把情緒當成工具?俞敏洪被新東方董事會“踢出局”時,沒有在媒體上罵股東忘恩負義,而是轉身搞直播帶貨,現在“東方甄選”成了現象級賬號;任正非早年被國企騙走幾百萬貨款,氣得想跳樓,最後卻把這事寫成公司案例,告誡員工“商業要先小人後君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們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懂得讓情緒為目標服務。這裡有個公式:行為的正確性=目標導向÷情緒強度。你的情緒越強烈,行為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人做事,不是圍繞目標想辦法,而是被情緒操控——客戶刁難了,就賭氣不接這單;同事不配合了,就故意拖慢進度。結果呢?目標沒達成,還氣出一身病。
帝王心態的人早就看透了:情緒是成本,不是消費品。就像朱元璋打天下時,被陳友諒罵“和尚出身,不配當皇帝”,他不生氣,反而笑著說“我和尚出身怎麼了,能讓百姓吃飽飯就行”。這種能把彆人的嘲諷當動力的本事,才是成大事的關鍵。
四、演著演著,你就成了真帝王:從假裝到成為
有個特彆有意思的現象:剛創業的小老板,哪怕公司隻有三個人,見客戶時也會穿西裝、梳頭發,把自己收拾得一絲不苟;小主管第一次帶團隊,開會時會刻意模仿大老板的語氣,裝得比ceo還嚴肅。
這其實是種生存智慧。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理論證明:你裝得像個強者,大腦就會真的分泌更多睾酮,讓你越來越自信;你每天對著鏡子說“我能行”,行為就會不自覺地向“能行”靠攏。有句話叫“fakeituntiakeit”,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前同事老周就是個“戲精”。他辭職創業時,公司就租在居民樓裡,連個正經辦公室都沒有,但見投資人時,他穿著定製西裝,ppt做得比上市公司還專業,說“我們要做行業第一”。其實他心裡一點底都沒有,晚上經常失眠。但他每天在晨會上喊“這月目標必破百萬”,逼著團隊想辦法,結果真的在第三個月完成了目標。現在他開了家管理谘詢公司,給企業高管上課,講“如何打造狼性團隊”。
他說:“你覺得自己是乞丐,彆人給你剩飯都嫌多;你演成皇帝,就有人主動給你遞龍椅。”這種“先假裝後成為”的邏輯,在曆史上屢見不鮮。劉邦早年就是個泗水亭長,卻總說自己“是龍的兒子”,時間長了,連他自己都信了,最後真的打敗項羽當了皇帝;劉備賣草鞋出身,卻逢人就說“我是中山靖王之後”,靠著這個“人設”,硬是拉攏了關羽、張飛這樣的人才。
五、練出帝王心態的三句咒語
用“我能解決”代替“怎麼辦”:遇到問題時,普通人會問“這可怎麼辦啊”,高手則會想“第一步該做什麼”。就像醫生麵對急症病人,不會先抱怨“病情太複雜”,而是立刻測體溫、查血壓,找到突破口。
用“關我屁事”屏蔽噪音:親戚說你“不務正業”,網友罵你“想錢想瘋了”,鄰居笑你“異想天開”——這些話聽聽就好,畢竟他們不會替你還房貸,也不會分你賺的錢。朱元璋當年參加起義,鄉親們都說他“遲早掉腦袋”,他要是聽了,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明王朝。
用“先乾了再說”碾壓完美主義:很多人總想“準備好了再開始”,結果一輩子都在準備。其實創業就像學遊泳,站在岸邊永遠學不會,跳下去嗆幾口水,自然就會了。馬斯克造電動車時,連電池技術都不成熟,他說“先造出來再說”,結果tesa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
回頭看看那些發大財的人,馬雲當年湊不齊50萬注冊資金,硬是拉著18個人在民房裡創業;任正非43歲被開除,背著一身債開公司,連女兒都跟著吃苦;宗慶後42歲還在蹬三輪車送貨,卻敢想“要讓中國人喝上自己的飲料”。他們未必比你聰明,但一定比你敢“稱帝”——敢相信自己能做成事,敢把全部身家押上去,敢在彆人嘲笑時接著往前走。
這個世界的財富,永遠屬於那些有“帝王心態”的人——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強大,而是他們懂得:把退路燒了,才能專心往前衝;把借口扔了,才能抓住機會;把情緒收了,才能做成大事。就像老話說的“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你連破釜沉舟的勇氣都沒有,又憑什麼抱怨命運不公?
下次當你再說“等……就……”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人生最後一天,你還會等嗎?帝王心態的核心,其實就四個字:乾就完了。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