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在國企乾了二十年,每天雷打不動地泡茶、看報、批文件,逢人就說他們處長不提拔他是“有眼無珠”。去年張處長退休前,卻把唯一一個晉升名額給了入職僅五年的小王,老李氣得差點住了院,在辦公室拍著桌子罵:“我伺候了他十年,小王憑什麼?”
這樣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有人總說自己懷才不遇,把所有不如意都歸咎於“沒後台”;卻也總有人能把貴人變成人生跳板,在關鍵時刻得到助力。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抱大腿”的正確姿勢應該是什麼?不是卑躬屈膝的攀附,而是價值對等的互相成全,是把貴人變成夥伴的智慧。
第一招:先當彆人的貴人,種下互惠的種子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自傳裡寫過一句大實話:“要想彆人幫你,先給人家幫個忙。”他年輕時想結識一位難纏的議員,沒送禮也沒請客,而是借了對方一本稀有的藏書。沒過多久,議員主動向他示好,兩人成了終身摯友。
我閨蜜小菁,之前在保險公司做內勤,進步速度讓老員工都咋舌。剛轉正那會兒,她偶然聽到總監在辦公室打電話,說正在找三年前的行業報告,助理翻了一下午都沒找全。小菁沒聲張,下班後背回一摞資料,連夜把近五年的報告按年份、關鍵指標做成可視化圖表,還附上了數據對比分析。第二天一上班,她把打印好的圖表放在總監桌上,隻說了句:“您昨天找的報告,我整理了一下,可能對您開會有幫助。”
一年後競聘主管崗,平時以“冷麵”著稱的總監,在投票環節投了關鍵一票。有人問小菁是不是“走了後門”,她笑著說:“哪有什麼後門,不過是在對方需要的時候,遞了一把能用的鑰匙。”
這裡藏著個心理學門道:互惠原則。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接受幫助後會產生“情感負債感”,這種潛意識會推動他找機會回饋,就像借了錢總要想著還,不然心裡不踏實。但注意,幫忙要幫在對方真正的痛點上——就像小菁發現領導需要的是“決策依據”,而不是單純找文件;如果她隻是把報告找出來堆在桌上,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真正的聰明人都像投資人看項目,先研究對方的需求再下注。“抱大腿”中有兩句關鍵的話,想不明白就容易走彎路:
1在希望得到貴人的提點之前,你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價值?任何關係都是一種價值交換,這種價值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是資源對接、某領域的認知補充,甚至是情緒價值。
2你為對方帶來的這些,是你自認為的價值,還是彆人真正需要的?
很多人沒搞明白這兩件事,就單方麵往上貼——領導喜歡安靜思考,他偏要天天去彙報工作;客戶關注產品質量,他偏要大談公司文化。最後困惑“我這麼主動,為什麼他不理不睬”,殊不知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第二招:把自己“賣”出去,製造價值共鳴
汽車銷售之王喬吉?拉德有句名言:“賣車之前先賣自己。”意思是讓客戶認可你這個人,成交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抱大腿”也是如此,先讓貴人看到你的價值,才有可能獲得機會。
還是小菁,後來轉做保險業務,見重要客戶前必做三件事:翻遍對方的朋友圈和公開演講,找到共同話題;研究對方行業的最新動態,尤其是痛點和挑戰;準備兩套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套常規的,一套帶點創新的。
有次見一位做餐飲的老板,她沒一上來就推銷保險,而是說:“看您朋友圈總在吐槽員工流失率高,我整理了一份餐飲行業的‘留人方案’,裡麵有幾家連鎖品牌的股權激勵模式,或許對您有用。”老板眼睛一亮,原本計劃半小時的見麵,聊了兩個小時還意猶未儘,最後不僅自己買了保險,還介紹了好幾個同行客戶。
心理學中有個“相似性吸引法則”,哈佛商學院的跟蹤調查顯示,存在三個以上共同點的人,合作成功率會大幅提升。但高手玩得更高級——他們會在價值觀層麵製造共鳴。就像埃隆?馬斯克當年見nasa官員,不談火箭的技術參數,專聊“讓人類成為跨星球物種”的願景,瞬間拉近了距離;董宇輝賣貨時不說“這個蘋果甜”,而是講“土地的饋贈”“奮鬥的意義”,讓消費者在情感上產生認同。
想要“抱大腿”,首先要懂得宣傳自己、展現價值,同時尋找和對方世界的交叉點——無論是價值觀層麵還是興趣愛好層麵,總得有個可以鏈接的入口。我認識一個女孩,特彆想鏈接一位做投資的大佬,隻有過一次飯桌之緣。後來打聽到那位大佬喜歡打摜蛋,她就苦練牌技,還研究了各種出牌策略。半年後,在一次行業活動上,她借著“三缺一”的機會上了大佬的牌桌,幾局下來聊得投緣,後來大佬不僅給她指了創業方向,還幫她對接了資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招:把大腿變成登山杖,共同成長而非依附
查理?芒格說過:“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這句話道破了“抱大腿”的本質——不是依附,而是讓自己成為值得被幫助的人,把貴人變成共同成長的夥伴。
張一鳴當年見紅杉資本的投資人,不是上來就說“我需要錢”,而是展示了字節跳動的用戶增長模型和算法迭代路徑,用數據證明“這個賽道有前景,我們有能力跑出來”。最後紅杉不僅投了錢,還幫他對接了海外市場的資源。現在回頭看,到底是投資人成就了張一鳴,還是張一鳴成就了投資人?其實是互相成就。
這裡藏著自我決定理論的精髓:人天生渴望成長,尤其是有能力的人,更願意幫助那些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真正的高手從不讓貴人覺得是在“施舍”,而是營造“共同成長”的感覺。就像職場中,小王能得到張處長的提拔,不是因為他嘴甜,而是每次彙報工作時,都會附上一份“執行建議”——處長說“這個項目要加快進度”,他會主動分析“可以從這三個環節壓縮時間,同時保證質量”;處長擔心“成本超支”,他會拿出“替換供應商的備選方案”。久而久之,處長覺得帶他做事更省力,甚至能從他身上看到新的思路,提拔自然順理成章。
反觀老李,二十年如一日地做著重複性工作,領導說什麼就做什麼,從沒想過“還能改進點什麼”。他總覺得“我資曆老,就該被提拔”,卻沒意識到職場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的資曆如果不能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隻是一串無用的數字。
“抱大腿”的最高境界,是讓貴人主動找你。就像特斯拉剛起步時,戴姆勒集團原本隻想應付性地投資一點,結果馬斯克硬拉著工程師通宵講解電池管理係統的創新點,用技術實力打動了對方,最後戴姆勒追投了5000萬美元。當你的成長速度超過貴人的預期時,他會反過來投資你的未來。
那些天天抱怨“懷才不遇”的人,往往沒想明白一個道理:貴人不是用來跪舔的,而是用來互相成全的。你自己先要成為價值發射塔,發出清晰、穩定的信號,全世界才會主動給你鋪信號放大器。
老李後來在退休前和小王聊過一次,小王說:“李哥,您當年做的報表特彆規範,但現在領導更需要的是數據背後的分析。”老李沉默了半天,才說:“原來不是他沒長眼,是我自己沒進步。”
這個世界從來不乏機會,缺的是讓機會找到你的能力。“抱大腿”的正確姿勢,說到底是讓自己變得值得被幫助——先成為彆人的助力,再展現自己的價值,最後和貴人一起成長。畢竟,最好的關係不是誰依附誰,而是並肩前行時,彼此都能說一句:“認識你,真好。”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