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那些真正賺大錢的人,聊起天來三句話不離“人性”?
賣早點的攤主把豆漿杯設計成防燙的,不是因為豆漿多金貴,而是他摸透了上班族趕時間怕燙手的焦慮;賣菜的阿姨,每次都在算好賬後塞一把蔥在袋子裡,這是在利用大眾“愛占便宜”的心理;直播帶貨的主播喊著“倒數三個數”,不是單純為了催單,而是在撩撥人怕錯過機會的恐慌。
賺錢這事兒,說到底就是和人性的博弈。把人性的弱點研究透了,生意就成了一半;能把這些弱點轉化成商業機會,就能在市場裡站穩腳跟。
一、貪婪:不是貶義詞,是商業的氧氣
巴菲特說過:“彆人貪婪時我恐懼,彆人恐懼時我貪婪。”但現實中,99的人一輩子都在“彆人貪婪時更貪婪”的循環裡打轉。直播間的“限量秒殺”“最後三件”,本質不是賣貨,是賣一種“搶到即勝利”的快感——就像小時候搶玩具,得到的那一刻,快樂遠超過玩具本身的價值。
有個叫黃崢的人,早年在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在轉發“砍一刀”鏈接,彆人當這是騷擾,他卻看到了人性深處的貪欲在閃光:“人不是想要便宜,是想要占到便宜的感覺。”於是有了拚多多,它的核心算法不是在計算價格,而是在計算人性貪欲的臨界值——砍一刀能省5塊,再砍一刀能省3塊,每一步都精準踩在“多花10秒就能占便宜”的心理上。
要破這個局,得學會給自己的欲望裝刹車片。下次看見“最後3件”的提示,先問自己:“如果這件商品不打折,我還想要嗎?”這個靈魂拷問,能幫你過濾掉80的衝動消費。
做二手奢侈品生意的老周,有個反常識的秘訣:在商品描述裡老老實實寫“輕微使用痕跡”,反而比那些吹成“九成新”的賣家多賺三成。“人不是怕貴,是怕買虧。你先把瑕疵亮出來,他反而覺得你實在,砍價都不好意思下狠手。”這招在心理學上叫“缺陷暴露效應”——主動暴露弱點,反而讓人放下戒備,就像談判時先讓步的人,往往能掌握主動權。
下次你被“買一送三”勾住時,試試用“需求置換法”:把“我能不能占到便宜”換成“這玩意買回去會不會吃灰”。貪婪本身不是壞事,關鍵是彆讓它牽著鼻子走——商家利用貪婪賺錢,你得學會用理性駕馭貪婪。
二、懶惰:萬億市場的隱形推手
麥當勞的套餐總是比單點好賣,搭配好的衣服更容易促進消費,甚至連手機裡的“一鍵下單”“默認收貨地址”,都是在迎合人的惰性。喬布斯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多數人沒聽懂後半句——用戶要的不是選擇權,而是“彆讓我選”的輕鬆感。
美團王興有句話特彆狠:“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張一鳴也說過:“算法沒有價值觀,但人性有弱點。”當你躺在床上刷短視頻時,平台在用精密的行為模型計算:什麼樣的內容能讓你多停留0.1秒,什麼樣的標題能讓你多劃一下屏幕。他們不是在販賣商品,是在經營你的注意力,而注意力背後,是人性對“不費腦子”的渴望。
外賣、短視頻、智能推薦……你以為這些是科技創新?本質上都是把“懶”變成了生意。有個做社區團購的老板,初期每天虧損,後來他改了個規則:用戶下單後,不用選自提點,係統默認離他最近的那家店。就這一個改動,訂單量漲了40。“以前總覺得要給用戶更多選擇,後來才發現,他們隻想少動一下手指。”
懶惰背後的商業邏輯,是“降低決策成本”。就像自動販賣機比便利店更適合賣水——渴了的人懶得進店找貨架,投個硬幣就能拿到水,效率就是商機。那些抱怨“現在的人越來越懶”的人,沒看到懶背後的萬億市場;而聰明的商人,早已把“幫人省事”變成了賺錢的捷徑。
三、虛榮心:“被看見”的代價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人一輩子都在尋求重要性。”你想要開豪車的心願、買的昂貴球鞋、背的名牌包包,本質都是想“被看見”——證明自己比彆人強一點,或者至少“不比彆人差”。
以前做微商的,從不吹產品多好,而是培訓代理們怎麼在朋友圈曬海島遊、曬收款單。你以為他們在炫富?這是在給客戶造夢——“用了我的產品,你也能活得這麼颯”。這招比直接推銷狠多了,心理學上叫“鏡像神經元效應”:人看到彆人的生活,大腦會不自覺代入自己,就像看劇時會跟著主角開心或難過,看到彆人曬成功,也會幻想自己成功的樣子。
上海恒隆廣場的v門店,永遠不缺顧客。他們買的不是包,是社交貨幣——拎著這個袋子走進咖啡廳,不用說話,彆人就知道“他有點實力”。這就是凡勃倫效應最赤裸的呈現:商品價格越高,越能彰顯購買者的身份,反而越多人買。奢侈品櫃姐的微笑,本質上是對顧客虛榮心的專業服務——她們知道,顧客要的不僅是一個包,還有“被特殊對待”的感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個做定製西裝的老板,從不跟客戶談麵料,而是聊“您參加晚宴時,想讓彆人注意到您的哪塊細節”。他說:“男人買定製西裝,不是怕衣服不合身,是怕在重要場合輸給彆人。”抓住了“被看見”的需求,生意就順理成章了。
四、最高明的玩法:把人性弱點變成成長紅利
某音上有位教寫作的老師,彆人都在賣“三天速成”課,他偏在簡介裡寫:“跟我學寫作,前一個月你肯定想退費——因為基本功太枯燥,但堅持下來的人,都能靠文字賺錢。”結果報名人數反而比同行多三成。“速食麵太多,你說實話,反而讓人覺得靠譜。”他利用的不是人的急功近利,而是急功近利背後的“渴望真實”——當所有人都在吹牛逼時,說真話就成了稀缺品。
有家健身房,把減肥課程設計成“遊戲闖關”:每減1公斤解鎖新課程,拉好友組隊還能蹭課,三個月後,七成會員續了費。老板說:“減肥是反人性的事,你得把它包裝成打怪升級,用虛榮心排名)、貪婪免費課程)、懶惰不用自己規劃)來對抗惰性。”當你能把貪嗔癡轉化成自我突破的動力,賺錢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說到底,人性沒有絕對的好壞,貪婪可以是驅動力,懶惰可以是創新源,虛榮心可以是上進心。那些賺大錢的人,不是在利用人性的黑暗,而是在理解人性的本質後,提供與之匹配的價值——你貪便宜,我給實在;你怕麻煩,我給方便;你想被看見,我給舞台。
就像賣菜阿姨塞的那把蔥,她不是在施舍,是在說:“我懂你想占便宜的小心思,也願意滿足你。”這種對人性的溫柔拿捏,才是生意的最高境界。下次再抱怨“賺錢難”時,不妨想想:你真的看懂身邊人的欲望了嗎?畢竟,能被滿足的欲望是需求,能被引導的需求是商機,而能駕馭這一切的,才是真正的賺錢高手。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