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裡記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周宣王癡迷鬥雞,齊國有位名叫紀渻子的馴雞高手,宣王命他儘快訓練出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
紀渻子從雞群中挑出一隻金爪彩羽的高冠雞,悉心馴養。十天後,宣王按捺不住,派人詢問:“雞可堪一戰了?”紀渻子答:“不可,它尚自恃勇猛,傲氣未消。”
又過十日,宣王再問,得到的回複仍是:“不行,它聽到聲響、見到影子,仍會急不可耐地做出反應。”
再過十日,宣王索性召來紀渻子當麵詢問,對方依舊搖頭:“還差得遠,此雞見了同類,仍會怒目圓睜、氣勢洶洶。”宣王不解:“怒視而盛氣,不正是善鬥的模樣嗎?”
紀渻子笑答:“陛下過往豢養的那些好鬥之雞,何曾有過常勝不敗的?”
又一個十日過去,紀渻子主動求見:“差不多了。如今這隻雞聽到其他雞的鳴叫,已然無動於衷,精神凝寂如石,看上去如同木雞一般。”
待到鬥雞場上,其他雞見了它,竟無一隻敢上前交鋒,紛紛掉頭逃竄。這隻“木雞”,反倒成了天下無敵的鬥雞。
莊子說,這便是“鋒芒內藏,殺氣不外露”。現實中的狠人,往往就處於這種“木雞狀態”——看似沉靜如水,實則內力深厚,不逞一時之勇,卻能在關鍵時刻穩操勝券。
一、靜而後能安:沉穩是最鋒利的武器
曾國藩帶兵圍剿太平天國時,前線戰報屢屢傳來失利的消息,他常常氣得吐血,卻總能在深夜點燃油燈,一遍遍研讀《孫子兵法》,將“智、信、仁、勇、嚴”五個字反複揣摩,刻進骨子裡。
有人問他,如此重壓之下怎能扛得住?他答:“打仗不是拚嗓門,是拚誰先沉得住氣。”湘軍與太平軍對峙時,他從不主張急功冒進,反倒要求士兵“結硬寨,打呆仗”——每天行軍不超過三十裡,紮營後必挖壕溝、築高牆,看似進展緩慢,卻像一張越收越緊的網,最終將太平軍耗得彈儘糧絕。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緒著陸”:當人陷入焦慮、憤怒等激烈情緒時,最好的應對之法不是與之對抗,而是像飛機迫降一樣,用具體動作讓自己“落地”。比如深呼吸時專注感受氣息的進出,眺望遠方時細數天邊的雲朵,或是起身散步時留意腳下的步伐。這種平靜不是硬憋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就像學遊泳,越是拚命撲騰越容易下沉,放鬆身體反而能自然浮起。
每遇到棘手的事,都是一次情緒訓練的契機。不妨深呼吸三次,問自己一句:“這事三年後再看,還重要嗎?”多數時候,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些讓我們暴跳如雷的瞬間,放到時間的長河裡,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
二、狠勁藏於細:把大目標拆成日常的修行
我朋友小菁,在短視頻剛興起時,辭掉了國企的正式崗位,一頭紮進保險自媒體領域。最初她什麼都不懂,不會布景,就直接站在台燈前拍攝;不會剪輯,就對著視頻一幀一幀摸索;不會運營,就厚著臉皮向有結果的人請教,把對方的爆款內容拆解成表格,逐字分析邏輯。
如今她全網積累了十幾萬精準粉絲,每年的變現能力遠超當年上班時的收入。她的秘訣,用她的話說就是“不貪多,隻啃透眼前的一塊骨頭”。
這背後藏著心理學中的“目標拆解效應”:再宏大的目標,拆分成具體的小步驟,就會變得可觸可及。
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比如“積累十萬訂閱”聽起來遙不可及,但“每天發一個保險知識科普視頻”就簡單得多。小菁最初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周漲粉200”,完成了就獎勵自己一頓大餐,完不成也不苛責,隻複盤哪裡可以改進。
重視“微習慣”,“先乾了再說”:健身的人都知道,若一開始就要求自己練滿一小時,很容易半途而廢,但先穿上運動服練10分鐘,往往能自然而然地續到一小時。小菁剛開始拍視頻時,總覺得“沒準備好”,後來她給自己定了條規矩:“不管拍得好不好,先發出去再說。”正是這個“先完成再完美”的微習慣,讓她在不斷迭代中找到了感覺。
完成好過完美:計劃完不成時,與其放棄,不如降低標準。把“每天讀書1小時”改成“翻5頁書”,把“寫一篇長文”改成“寫三句話感悟”。就像曾國藩練兵,不打雞血不喊口號,隻堅守“結硬寨,打呆仗”的笨辦法,一點點往前挪,反而走出了一條彆人抄不來的路。
真正的狠勁,從來不是橫衝直撞的莽撞,而是把大目標熬成日常的耐心。就像煲湯,大火燒開容易,小火慢燉才見功夫,那些咕嘟咕嘟冒泡的聲響,都是時光在醞釀味道。
三、修煉心法:從玻璃心到大心臟的蛻變
心理學上有個實驗:讓兩組人背單詞,a組每錯一次就會遭到嚴厲批評,b組犯錯後隻得到正確答案的提示。結果顯示,b組的成績比a組高出13。結論很簡單:過度的批評和自我苛責,隻會讓人越來越畏縮,而接納不完美,才能積蓄前進的力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普通人如何練就“大心臟”?
定期清空情緒垃圾:我曾有段時間被工作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後來開始寫“情緒日記”,把煩心事一股腦倒在紙上,比如“今天被領導批評了,心裡很委屈”“同事的一句話讓我想了一下午”。寫完後合上本子,仿佛把垃圾丟進了垃圾桶,慢慢找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感。現在遇到煩心事,我會告訴自己:“這件事是來修煉我的,扛過去就又強了一點。”
建立“心理防彈衣”:職場上難免遇到杠精,生活中總有不理解你的人。與其與之爭辯,不如默念“你是對的”,然後轉身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像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因直言進諫得罪了不少權貴,有人罵他“迂腐”“不識時務”,他隻回應一句“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把精力全放在研究學問和軍務上。
主動找虐,脫敏訓練:怕什麼就去做什麼,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怕公開演講?就主動爭取公司晨會、讀書會的發言機會,哪怕開始時聲音發抖、語無倫次;怕被拒絕?就試著向陌生人問路、向商家提出一個小要求。這種“脫敏療法”,專治各種玻璃心,練著練著就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緊張到失眠的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
曾國藩年輕時考了七次秀才才中,被鄉親們嘲笑“資質平庸”,他後來在日記裡寫道:“受挫要如吃飯,一日三次,習以為常。”正是這種把挫折當常態的心態,讓他在宦海沉浮中越挫越勇。
進化生物學家發現,頂級捕食者都有“能量節約模式”:獅子每天要睡20小時,獵豹衝刺捕獵後會立即休息,避免無謂的能量消耗。人類的“平靜”,本質上也是一種能量的戰略分配——不把精力浪費在情緒內耗上,才能在關鍵時刻爆發出最大的力量。
平靜不是無欲無求的佛係,而是把情緒的熵增轉化為認知的勢能;平靜也不是躺平的消極,而是“穩坐釣魚台”的底氣。就像魯國木匠梓慶,在製作鐘鼓架子前會齋戒七天,忘掉名利,忘掉自我,讓內心達到空明的狀態。最後做出來的猛獸雕像,精細到讓人誤以為是鬼神之作。
有人問他秘訣,他說:“哪有什麼技巧?不過是心靜了,手就穩了。”
真正的狠人,都懂得在喧囂中守住內心的寧靜。他們像那隻“木雞”,看似不動聲色,卻早已把力量藏在每一根羽毛裡,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或許就是莊子想告訴我們的:最高級的強大,不是鋒芒畢露,而是收放自如;最難得的勝利,不是戰勝對手,而是掌控自己。當一個人能在情緒的浪濤中穩穩站立,便沒有什麼能阻擋他抵達想去的地方。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