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溝通能力強的人,說話順序都是這樣的_掙錢一本通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掙錢一本通 > 第94章 溝通能力強的人,說話順序都是這樣的

第94章 溝通能力強的人,說話順序都是這樣的(1 / 1)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在柴桑郡的朝堂之上,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群儒,把張昭、虞翻等東吳謀士駁斥得啞口無言,最終成功說服孫權與劉備聯手抗曹。這場舌辯不僅是語言的勝利,更是溝通策略的經典範例——在劍拔弩張的氛圍裡,諸葛亮總能先抓住對方的痛點,再拋出自己的主張,一步步瓦解抵觸情緒。

無論是向領導彙報工作時爭取資源,商業談判中達成雙贏協議,還是家庭教育裡引導孩子,甚至朋友間化解誤會,會說話的人常常能占儘紅利。哪怕是追求心儀的人,會說話與不會說話的效果,往往有著雲泥之彆:前者能讓對方心甘情願地走近,後者卻可能把人越推越遠。而這其中的差距,往往就藏在開口的順序裡。

一、先說對方想聽的:釣魚要懂魚的口味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裡揭示過一個溝通秘訣:“釣魚時,你要考慮的是魚喜歡什麼魚餌,而不是你自己愛吃什麼。”這句話道破了溝通的本質——所有有效的表達,都始於對對方需求的洞察。

某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冠李姐,就把這招用到了極致。她拜訪醫院科室主任時,從不帶厚厚的產品手冊,開場白永遠是貼著對方的日常:“王主任,最近流感高發,我看急診樓排到了大門口,您這連軸轉怕是熬不住吧?”等主任倒完接診壓力大、人手不足的苦水,她才慢悠悠掏出霧化治療設備的方案:“我們這款設備能把兒童霧化的時間從20分鐘縮到8分鐘,候診區至少能少一半人。”這種先共情再提案的方式,讓她的成交率比同事高出3倍。

去年上半年,有家公司因市場萎縮,業績較前年下滑近四成。9月空降的市場總監一上任,就打算砍掉員工的午休時間,把下午上班時間提前半小時。消息傳開,老員工們都捏著保溫杯準備在會上“起義”。沒想到開會時,總監第一句話就說:“我知道大夥兒中午要麼得回家給孩子做飯,要麼想趴在桌上眯會兒,突然改點肯定不習慣。”會議室裡原本舉著要抗議的手,瞬間僵在了半空中——當對方先接住你的情緒,抵觸心理自然就弱了大半。

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告訴我們,溝通的前30秒往往決定了成敗。就像做短視頻的人,必須在開頭3秒拋出觀眾最關心的鉤子,才能留住滑動的手指。人在聽到責備或要求時,會本能地豎起防禦的尖刺;但如果你先往對方手裡塞個“暖手寶”,他自己就會卸下防備。真正的溝通高手,總能把自己的需求包裝成對方的需求,讓聽者覺得“你說的正是我想要的”。

二、再說對方能接受的:給台階比硬推更有效

溝通的第二步,是在對方放下戒備後,遞上一個“能下的台階”。直接拋出結論,就像讓一個人從高處跳下來;而鋪墊之後再引導,更像是搭個緩坡讓他自己走下來。

我表妹是某上市公司的hr,前年公司業績下滑,不得不啟動裁員計劃。麵對一位在公司乾了8年的老員工,她沒有直接甩《勞動法》條款,而是抱著對方的檔案坐到工位旁:“張哥,我算過您的賬,房貸每月1萬3,大孩子上初中補課費3000,小的在幼兒園每月2500,這固定支出就快2萬了吧?”等對方紅著眼眶點頭,她才遞上離職協議:“我跟總部爭取了n+3的補償,另外社保給您交到年底,這期間您找工作,簡曆我幫您改,麵試技巧也能給您支幾招。”原本準備據理力爭的張哥,握著協議沉默了幾分鐘,最終說了句“謝謝”。

人都是需要體麵的,尤其是在麵對不利消息時。直接說“你被裁了”,會觸發對方的生存焦慮;而先算清他的難處,再給出緩衝方案,相當於在“失去”和“保障”之間架了座橋。就像勸一個人戒煙,與其說“吸煙有害健康”,不如說“我知道你壓力大時就想抽一根,要不試試用嚼口香糖代替?”——先承認他的合理性,再給出替代方案,阻力自然會小很多。

這種溝通邏輯,暗合了商業談判中的“讓步策略”:先接受對方的部分訴求,再提出自己的條件。就像買衣服時,你先說“這料子確實值這個價”,再問“能不能送雙襪子”,店家答應的概率會比直接砍價高得多。給對方留有餘地,其實是給自己鋪路。

三、再說你應當說的:用事實代替說教

神經科學家勞爾?莫西尼奧通過實驗發現,人在接收與自己固有認知不符的觀點時,大腦會產生“認知阻抗”——就像突然被強光照射會下意識眯眼,直接拋出結論,必然觸發對方的心理防禦。有效的做法是,先用事實和場景鋪墊,讓對方自己得出結論。

北京某三甲醫院的王醫生,勸高血壓患者按時吃藥有個絕活。他從不說“你必須吃”,而是掏出手機點開病例庫:“您看這位患者,和您同歲,也是血壓高但總忘吃藥,上周突然頭暈送過來,頭部血管破了,這是他的ct片,現在還在icu躺著。”等患者倒抽一口冷氣,他才輕飄飄補一句:“其實每天吃一片藥,就能避免這事兒。”這種用案例說話的方式,比任何醫學術語都管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有理、有利、有節”的溝通原則——理要講,但得用對方能懂的方式;利要明,但得和對方的切身利益掛鉤。有次項目事故分析會,部門主管沒急著追責,而是先播放了客服部的投訴錄音:“客戶剛才說要解約,因為這批貨的瑕疵率比合同約定高了3個百分點。”當會議室裡響起“這損失可不小”的竊竊私語時,他才說:“所以我們得在質檢環節加道崗,搞雙重檢查。”原本準備甩鍋的人,全都低下頭改起了筆記。

數據比道理鋒利,場景比說教管用。當你把“應當做的事”變成“不得不做的事”,阻力就會變成推力。就像勸孩子少玩手機,與其說“玩手機影響學習”,不如帶他去人才市場看看:“你看那個叔叔,因為不會用電腦,連保安崗都競聘不上。”讓事實自己說話,比一萬句說教都有力量。

四、再說你還想說的:在認同中擴大戰果

fbi談判專家克裡斯?沃斯在《永不spitthedifference》裡分享過一個技巧:在對方連續三次點頭認同後,再提出真實需求。因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連續接受幾個小觀點後,會形成“認同慣性”,更容易接受後續的要求。

廣告公司老陳靠這招啃下過最難纏的客戶。他第一次見甲方時,先誇對方新品的包裝設計:“這配色太懂年輕人了,比競品高級不止一個檔次。”接著聊市場趨勢:“現在z世代就吃‘國潮’這一套,你們這定位抓得準。”等客戶聽得頻頻點頭,他突然歎氣:“就是預算要是能再加20萬,咱們能把地鐵4號線的站台包下來,那流量至少翻番。”原本卡死的預算線,當場就鬆動了。

說白了,你要先讓對方“聊開心”,在心理上建立“我們是一夥的”的認同感,他才容易答應你後麵的需求。供應商老周有次被客戶拖欠了半年貨款,他上門時沒提催賬的事,反而說:“李總,我知道您最近資金周轉難,這批貨我按成本價給您結算,不賺您一分錢。”等對方感動得拍他肩膀,他話鋒一轉:“不過下月原料要漲10,您看這拖欠的貨款,能不能先結一半?”當天晚上,老周就收到了一半貨款。

心理學上的“讓步效應”揭示,人在接受對方的讓步後,會產生補償心理,更願意妥協。這就像先請人喝杯茅台,再遞煙時對方往往不會拒絕——你先退一步,對方才好意思也退一步。溝通的高手,都懂得“以退為進”的道理,用小讓步換大成果。

五、最後說掏心窩子的話:讓信任落地生根

聊天的收尾,適合說些掏心窩子的話。社會心理學家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中發現,適當的自我暴露能快速拉近距離——當你分享自己的脆弱或過往經曆時,對方會覺得“你把我當自己人”,從而放下最後的戒備。就像父母偶爾對孩子說“其實爸媽也有搞不定的事”,反而能讓孩子更願意聽勸。

催債公司的老鄭,收賬時從不惡語相向。他找到欠款人,第一句總是:“我知道您不是故意拖著,肯定是遇到難處了。”等對方鬆口氣,他才掏出手機:“不瞞您說,我父親下月要做心臟手術,住院費還差一大截,不然我也不會來催。”這種把自己的困境擺出來的做法,比任何威脅都有效。

建材城的老趙和客戶談合作,酒過三巡後,總會紅著眼眶說:“08年那陣,我被供應商卷走了30萬貨款,工人堵著門要工資,我蹲在市場角落哭了一下午。”這時候再聊賬期,客戶往往會鬆口:“趙哥,我懂你的難,這錢我儘量提前結。”

但掏心窩子就像開紅酒,早了會澀,晚了會淡。必須在前四步建立足夠的信任後,真話才能變成“必殺技”。就像暴雨天遞出的傘,雪夜裡亮著的燈,隻有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出現,才能真正照進心裡。

那些說話總能說到心坎上的人,不過是掌握了“四渡赤水”般的話術策略:先架浮橋接應對方的情緒說想聽的),再派先遣隊掃清障礙說能接受的),然後主力部隊全線推進說應當說的),最後派奇兵擴大戰果說還想說的),

真正的溝通從來不是比誰聲大,而是看誰能把話悄悄塞進對方心裡,還不讓他覺得被入侵。就像諸葛亮舌戰群儒時,看似在駁斥對方,實則在一步步引導他們認同“聯劉抗曹”的必要性——順序對了,哪怕是逆耳忠言,也能讓人甘之如飴。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三國之公子劉琦 絕世神醫之贅婿逆襲 萬界直播:你帶國家軍隊穿越?! 玄學老祖成棄女後,全球大佬都來認親 考古日記 官場破局 華娛:我交女朋友都是為了搞事業 四合院:我的秘密藏不住了 貓靈生死簿:今夜開始積德做人 重生70,趕山養活鄰家絕色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