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兒見著一家大媒體做的采訪,講的是中年人轉型的事,翻來覆去還是那老三樣:賣保險、做心理谘詢、當律師。不是說這幾條路走不通,可真正能走順的,十個人裡未必能找出一個。這事兒也透著股子無奈——連握著話筒的大媒體,都難尋著中年轉型的好例子。但我總覺得,這世上不是沒有路,是咱們沒往那些少有人走的野地裡瞧。今兒就把我瞅準的五片“野地”說給大夥聽,這些行當往後隻會越來越吃香,市場的需求也像開春的河水,眼看著就要漲起來。等過些日子,再把剩下的五樣補上,給那些卡在35歲門檻上的人,多指幾條能踩實的道。
35歲這道坎,如今哪是選不選的問題,簡直是逼到眼前的生存仗。我扒拉著市麵上的行當,挑出十樣既合市場胃口,又能扛住歲月的活計——它們能接住中年人半輩子攢下的閱曆,不用跟二十來歲的小夥子拚體力,正好給人生的下半場,鑿個能透氣的破局點。
頭一個要提的,是“適老化改造師”。這行當的需求,跟地裡的莊稼似的,一年能漲五成。如今的銀發經濟,那可是萬億級彆的藍海,早一步紮進去,就能占著塊好地。你瞧,70後們開始給家裡70歲的爹媽收拾衛生間,琢磨著怎麼裝防滑的東西,這活兒就不再是老一套的家裝了。不光要懂無障礙扶手怎麼裝才合規,更要摸透老人們的心思——他們不願讓人看出自己老了,得把那些保命的東西藏得巧。
一線城市有個做這行的師傅,靠在網上開直播給老人家裡“診病”,一個月能掙五萬塊。他的訣竅妙得很:把安全警報器嵌在山水畫的框子裡,起身用的助力架做成書架的柱子,既管用,又不傷老人的體麵。這正是35歲以上人的優勢——咱們見過長輩老去的模樣,比年輕人更懂衰老裡藏著的尊嚴;又比那些隻會敲磚抹牆的裝修隊心細,能瞅見老人們沒說出口的需求。
你刷短視頻時,說不定見過那些裝在馬桶邊的扶手、鋪在地上的防滑瓷磚、掛在牆上的報警器,這些東西如今看著還新鮮,往後需求隻會越來越多。有數據說,到2028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要突破3億,到時候家裡的適老化改造,得覆蓋八成以上的老人。
乾這行,建築設計師、社區裡的乾事、醫院裡的工作人員轉行最順,可普通人也能做——那些改造用的產品,沒那麼複雜。關鍵是得懂三樣:無障礙設計的規矩、老人的心思、還有怎麼把智能家居跟老房子融到一塊兒。要是剛入門,彆想著一口吃個胖子,先從改個衛生間、裝個扶手開始,或者先幫人賣賣這些改造用的小物件,慢慢就能摸出門道。
第二樣,是“養老院測評師”。這可不是在網上寫兩句評論那麼簡單,更像一場得用心的情報戰。往後養老院隻會越來越多,可哪家真能讓老人住得舒心,哪家是掛羊頭賣狗肉,做兒女的哪能一眼看透?這就需要有人幫著把把關。
跟那些推銷養老院的人不一樣,測評師得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把一家養老院的服務掰開揉碎了看——護工是不是真有耐心,飯菜合不合老人胃口,醫療保障到不到位。靠這個吃飯,路也寬:給家屬定製選養老院的方案,收點服務費;給常來的家屬辦會員,提供長期的谘詢;還能給養老院做培訓,幫他們改進服務。要乾好這行,得有自己的“智囊團”——得認識些醫生、律師、營養師,遇到拿不準的事,能找他們問問。
第三樣,是“睡眠調理師”。現在睡不著覺的人,多到能堆成一座小山。中國睡眠研究會去年出的報告說,咱們國家有3.2億成年人受失眠、睡覺打呼嚕憋氣這些毛病折騰,占了成年人口的三成。還有數據說,每七個成年人裡,就有一個符合臨床失眠的標準——一周至少三晚睡不著,一熬就是三個月。
早先做這行的,大多是賣賣眼罩、耳塞,可現在不一樣了,得給人一套完整的方案:怎麼把臥室的環境改得適合睡覺,怎麼幫人把亂了的生物鐘調過來,還得會用正念這些法子幫人放鬆。這活兒得把好幾樣本事捏在一塊兒:懂點理療的門道,會用那些能調節聲光的小機器,還得會點心理谘詢的技巧。我知道有個做這行的,專門給有錢人做“戒褪黑素”的計劃,幫他們不靠藥也能睡踏實,生意好得很。
第四樣,是“中年職業轉型規劃師”。這行專幫那些卡在35到45歲之間的人——他們大多是單位裡的中堅力量,可突然就遇到了坎:要麼行業不行了,要麼公司裁員了,要麼自己覺得再往上走不動了。有個以前做hr總監的人,琢磨出個“技能遷移羅盤”,能把銀行裡做風控的總監,變成ai領域的合規顧問;能把教培機構的校長,改成老年大學的課程設計師。乾這行,得有雙看透行業的火眼金睛,知道哪個行業要走下坡路,哪個行業藏著機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來求助的人,大多是企業裡的高管,或是體製內的人,他們想找條“第二曲線”,卻不知道往哪兒走。規劃師的核心本事,就是能幫他們預判行業的風險,找出他們身上能遷移到新行業的技能,還能幫他們重新梳理人脈。要入行,先從幫身邊的人做案例開始,把自己的名聲打出去,等有了口碑,再去接企業的活兒,幫他們給員工做轉型培訓。
第五樣,是“ai評測師”。現在ai這東西,跟雨後春筍似的,軟硬件冒得滿地都是,往後的市場需求,隻會越來越大。不管是幫人選ai工具,還是推薦ai產品帶貨,都是條好路。我特彆看好女同胞做這行——哪怕你是剛入門的小白,把自己用ai工具的體驗說出來,就有人願意看。
這行裡的新機會多著呢:幫人挑適合自己的ai工具,教彆人怎麼用ai,給ai產品的功能打分,還能琢磨ai在不同場景裡怎麼用。要乾好這活,得懂一行的業務邏輯——比如做教育ai評測,就得懂教育的門道;還得會設計測試的法子,看看ai好不好用;更得會說話,能把評測的結果講明白。剛入行彆貪多,先從一個小領域切入,比如專門評測給小孩用的ai產品,或是幫職場人挑ai工具,慢慢就能站穩腳。
35歲真不是什麼邁不過去的坎,隻要找對了方向,年齡反倒是咱們的優勢——那些需要閱曆、需要耐心、需要琢磨人心的行當,正是中年人能發光的地方。這五樣活計,如今看著還不算熱鬨,可往後隻會越來越紅火,正好給咱們這些走在中年路上的人,搭起一座往高處走的橋。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