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長期陷入“賺不到錢”的困境時,首先要直麵的核心問題並非“項目好不好”“路子對不對”,而是要先做一次自我叩問:到底是我所做的事缺乏價值,還是我自身的能力與認知不足以支撐這件事產生價值?
在現實中,多數人會本能地選擇前者——四處尋找新項目、新賽道,潛意識裡認定“不是自己不行,而是之前的事不給力”,總覺得隻要遇到“靠譜的事”,自己就能順理成章地成功。但殘酷的真相是:你在過往領域遭遇的失敗,90以上並非“這件事本身做不了”,而是“你沒有能力將這件事繼續推進並做出結果”。
曾接觸過許多因傳統生意倒閉而尋求轉型的創業者,他們開口常問“有沒有新出路”。每當這時,我總會反問:“傳統行業真的全行業凋零了嗎?難道就沒有一家企業能在其中賺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今仍能在傳統行業立足的企業,大多完成了關鍵轉型——核心是將傳統業務與互聯網工具、數字化思維相結合,比如線下門店做線上私域運營、傳統製造業通過直播電商拓展銷路、老牌品牌靠內容營銷重塑用戶認知。
所以問題的本質很清晰:很多人並非被“行業”勸退,而是被“行業的迭代速度”甩下了——當行業已經開始用新玩法、新邏輯運轉時,他們仍在用十年前的經驗和思維做事,最終隻能被市場淘汰。此時若貿然換一條新賽道,卻不改變原有的失敗思維,結果隻會重蹈覆轍:把新路子走成老路子,把新機會耗成舊遺憾。
能力,才是所有行業的“試金石”。脫離自身能力去空談“找好項目”,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傲慢——默認“自己能力足夠,錯的都是外部環境”,卻忽略了“事在人為”的底層邏輯。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放棄熟悉的領域去新賽道從零開始,風險遠大於機遇;更可靠的路徑,是先提升自身能力、完成思維轉型,在原有行業裡找到新的增長點。
改變思維方式,是突破財富困局的重要前提。這個世界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消費習慣在變、技術工具在變、商業規則在變,唯獨不願改變的,是多數人的固有認知。他們總希望世界停下腳步等自己,希望市場遷就自己的過時觀念,但這根本不符合商業規律與社會發展邏輯。
就像我們看他人分享的財富經驗、行業洞察,核心價值從來不是“求醫問藥”般獲取某個具體方法,而是學習對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若隻盯著“怎麼做”,卻忽略“為什麼這麼做”,即便看再多文章、聽再多課程,也隻是徒勞——思維不變,行動永遠隻能在原地打轉。
一、重構思維:不是找“新東西”,而是重識“舊事物”
要改變思維方式,首先要打破一個認知誤區:新的賽道、新的工具,隻能為你提供新的可能性,但無法拯救你成年累月形成的頑固認知。真正能讓你實現突破的,從來不是“耳目一新的概念”,而是對“舊有事物的全新理解”。
互聯網上關於財富、創業、成長的核心邏輯,其實就那麼多——你認真研讀三五十篇深度文章、十來本經典書籍,該了解的底層規律基本都能覆蓋。再往後看,大多是“酒瓶裝新酒”:換一種表述方式,舉幾個新案例,但內核邏輯始終重複。
可很多人總執著於“尋找新東西”,堅信“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秘訣,隻是沒刷到,或者彆人藏著掖著”,於是不斷追問、不斷搜索,卻始終不願行動。但事實上,多數關於“賺錢”的核心認知,早已被反複提及:比如“長期主義”“價值創造”“認知變現”“複利效應”。你之所以不滿意,並非“信息不夠”,而是“不願相信這些樸素的道理就是真相”——你更渴望找到一條“一夜暴富”的捷徑,來規避需要長期付出的努力。
“若想在互聯網領域賺錢,先掌握一門‘敲門磚技能’,寫作就是性價比極高的選擇。”道理講清楚後,真正能行動的人寥寥無幾。信的人會立刻開始刻意練習,哪怕每天寫幾百字,堅持三五百篇後,自然能做到“下筆如有神”;不信的人會反問“真的有用嗎”,本質上是不願接納“長期積累”的思維,仍在期待“更簡單的方法”。
再比如對“有錢人”的認知,多數人會歸因於“運氣好”“有貴人相助”——這些答案符合他們固有的思維邏輯,無需打破認知舒適區。但真相是:絕大多數有錢人的財富,都是通過“長期積累+認知迭代+持續行動”得來的。這個答案之所以不被接受,是因為它與“速成思維”相悖,即便聽到了,也會自動忽略。
“如果過去十年你腦海裡的想法都是對的,那你現在一定已經賺到錢了;若至今仍未賺到錢,那你固有的思考方式大概率是錯的。”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主動摒棄無效的舊思維,心無雜念地接納那些被驗證過的正確認知,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真相從不會騙人,若你覺得“真相沒用”,隻是因為你還沒真正用它來指導實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掌控情緒:不為當下焦慮,隻為未來行動
“能完全控製情緒的,根本不是人。”這句話有一定道理——情緒是人的本能反應,完全壓製不現實。但我所說的“情緒管理”,並非“消滅情緒”,而是“意識到情緒的存在,並主動擺脫情緒的控製”,就像管理時間不是“停止時間”,而是“合理分配時間”。
“我很生氣”和“我知道自己現在很生氣”,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前者是被情緒支配,隻能在憤怒中陷入內耗;後者是覺察到情緒,從而有機會理性分析“憤怒的根源是什麼”。隻要找到引發情緒的具體問題,針對性解決,情緒自然會平複。
比如遇到問題時,先問自己:“這件事能馬上解決嗎?”若能,沒必要生氣——為能解決的事焦慮,是幼稚的表現;若暫時不能解決比如當下的貧窮、能力不足),更不值得生氣——生氣改變不了既成事實,反而會消耗行動的精力。
缺錢,是當下生活的“結果”,而非“過程”。人無法改變過去和現在,但可以改變未來。若能接受這一點,就該平複情緒,把精力放在“能改變未來的事”上:比如學習一項新技能、提升專業能力、積累行業資源。人都是為未來而戰的,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在未來產生結果。從零到一賺某筆錢難不難?確實難——當下可能看不到任何回報,但隻有堅持做下去,未來的你才能擺脫現狀,不再為“缺錢”而情緒化。
情緒化的人,往往隻追求“眼前的舒適”:遇到困難就逃避,選擇容易的事做,不願為長期目標付出短期代價。但人生的選擇是有“複利效應”的:年輕時總選“容易的路”,等到中年後,就可能麵臨“無路可走”的困境。
不妨問問自己:“你願意為賺錢付出短期努力,還是長期努力?”短期努力的選項很明確——上班拿死工資、做零工賺快錢,甚至走“偏門”;而長期努力的方向,正是那些需要沉澱的事:提升認知、打磨技能、積累原始資本。若你現在拒絕這些“長期努力”,即便換再多老師、找再多方法,最終也會發現:所有靠譜的路徑,本質上都是“長期主義”的踐行。
三、強化認知:真正的強者,肌肉都在大腦裡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熱衷於健身,把身體練得強壯有力,旁人一看就知道“他有力量”。但還有一種“力量”容易被忽視——思考能力。這種能力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常被熟視無睹,甚至被認為“不重要”。
但真正的強者,強的從來不是身體,而是大腦——他們的思維如同“充滿肌肉的大腦”,能同時處理多個複雜問題,思考速度快、效率高,還能長期保持專注。憑借這種“大腦肌肉”,他們做事情的成功率遠高於普通人,也不太依賴“特定的行業或項目”——因為核心能力足夠強,無論進入哪個領域,都能快速找到規律、做出結果。
反觀多數人,總愛“挑行業、挑項目”,希望靠“好賽道”來彌補“大腦能力的不足”。但真相是:若思維不變,能力不提升,你走哪條路,哪條路都會變成“絕路”。就像一個不會開車的人,即便給他一輛豪車,也隻會把車開溝裡;一個缺乏商業思維的人,即便遇到好項目,也會因決策失誤、執行不到位而失敗。
隻有當你意識到“人是業務的核心”,才會明白:與其拚命找“靠譜的事”,不如先讓自己成為“靠譜的人”。當你的認知足夠深、能力足夠強、情緒足夠穩時,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能找到解決辦法;反之,若自身能力不足,再靠譜的事也會被做砸。
賺錢的本質,是“個人價值與市場需求的匹配”。若你始終賺不到錢,彆先怪“事不好”,先反思“自己夠不夠好”。改變思維、掌控情緒、強化認知,看似是“慢功夫”,卻是突破財富困局的“快車道”。
這個世界從不缺好機會,缺的是能抓住機會的人。先把自己打造成“靠譜的人”,再去尋找“靠譜的事”,才能讓每一次努力都有回報,讓每一步行動都通向未來。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