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篤信“命運注定”時,其行為邏輯會不自覺地被這一認知綁架:成功了,便歸因“命中注定”;失敗了,也歸咎“命運安排”。即便有些事本可通過努力做得更好,最終卻搞砸,也會統統甩給“命該如此”。
但若是摒棄“宿命論”,做事時便會主動探索規律——從技術提升、能力打磨到認知升級,試圖通過這些可控因素影響結果。久而久之便會發現,這套“主動實踐”的邏輯,遠比“聽天由命”更能改變人生走向。
社會上多數人缺乏係統性的邏輯思考能力。當生活倒逼人們不得不麵對問題、動腦決策時,若沒有自己的思考框架,便會本能地尋找一套“簡單易理解”的理論作為行動綱領。而在所有理論中,“命運論”最易被大眾接受——它無需付出學習成本,無需承擔試錯風險,還能看似合理地解釋身邊的成敗得失。
很多人對“命運”堅信不疑,往往源於現實落差:看到身邊有人“靠好運輕鬆成功”,而自己拚儘全力卻收效甚微,心生失望後便將一切歸結為“命不如人”。這種認知一旦固化,便會成為自我設限的枷鎖。
一、“命運論”的陷阱:把偶然當必然,忽視能力的隱性價值
此前打車時,司機師傅的一段閒聊讓我印象深刻。談及賺錢與事業,他說起一位老鄉的“傳奇經曆”:這位老鄉早年混得不如意,回老家當了輔警。一次派出所端掉詐騙集團老巢,他負責外圍望風,卻在草叢中撒尿時意外發現了躲藏的主犯——就這“一泡尿”,讓他立了二等功。後來所長升遷,他也隨之轉正、晉升,如今已是處級乾部。
司機師傅感慨:“人啊,就是命。我現在在廈門開出租,離老家上千公裡,一個月賺四五千,這公平嗎?”這段經曆的真假無從考證,我作為轉述者,隻需客觀呈現。起初我也覺得新奇——大千世界,確有偶然之事。但細想便會發現:這位輔警能接住“好運”,背後必然有隱性能力支撐。若他缺乏責任心,望風時敷衍了事;若他缺乏應變能力,發現主犯後驚慌失措,即便遇到機會,也未必能抓住。更重要的是,立功後他能在新崗位上站穩腳跟、持續晉升,靠的絕不僅僅是“運氣”,而是後續的能力匹配與持續付出。
但司機師傅看不到這些——“命運論”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任何與“宿命”相悖的邏輯,他都不願接受。這正是“命運論”的最大陷阱:將偶然的“好運”視為必然的“天命”,忽視了成功者背後的能力積累與主動選擇,最終用“命”來掩蓋自己的認知惰性與行動缺失。
真實的世界,從不靠“命運”驅動,而是遵循“天道”——即客觀規律。在規律麵前,所謂的“好運”不過是小概率的“係統漏洞”。成熟的人不會將“漏洞”視為人生常態,因為“天道”會自發修正偶然偏差,讓生活回歸規律的平衡軌道。
可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對“命運論”深信不疑——身邊類似“輔警立功”的案例太多,多到讓他們形成“路徑依賴”。但真相是:“信命”與“不信命”,不過是兩種認知選擇——信命者會搜集所有“運氣成功”的案例佐證自己,不信命者也能找到無數“努力逆襲”的實例支撐觀點。但這兩種認知必有一假,而真實世界的運行邏輯,顯然是“實事求是”的實踐論——曆史早已證明,人類的進步、個體的突破,從來都是靠主動探索與持續實踐,而非被動接受“命運安排”。
信命者有信命者的人生,不信命者有不信命者的軌跡,但無論選擇何種認知,最終都要自己對人生負責。千萬彆自欺欺人——生活是自己的,認知的偏差,最終會轉化為現實的差距。
二、底層不信命:是自我拯救的唯一出路
我出身草根,智商平平,無才華傍身,更沒有背景與資源。從不是什麼“既得利益者”,反而從小到大常被既得利益者呼來喝去、指指點點,被歧視、扣帽子是家常便飯。但即便如此,我也絕不認可“命運注定”——對底層而言,篤信宿命,無異於給自己判死刑。
有些人有資格談論“命運”,但底層沒有——當你深陷生活泥沼,連基本的尊嚴與生存都難以保障時,“信命”就是放棄掙紮。麵對真實生活,底層唯一的出路,就是“實事求是”:主動尋找規律、探索真相,用實踐改變現狀。而我有幸驗證了這一真相——命運,從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不信命”不是口號,而是底層自我拯救的行動綱領。推翻“宿命論”的思維枷鎖,你不會失去什麼,反而能打開人生的“海闊天空”。
放眼現實,有錢人無非兩類:一類是財富繼承者,一類是白手起家的創一代。而創一代的共同特質,必然是“堪破命運”的人——他們不接受“命裡沒有”的設定,硬是靠自己的努力,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其中最難的,不是能力的提升,而是認知的突破:先相信“事在人為”,再戰勝世俗的偏見與自己的惰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正因如此,從底層逆襲的人,往往有極強的“開放性”——能聽進不同意見,願意接納新認知。也正是這份“開放”,讓他們能捕捉到彆人看不到的機會。更難得的是,當他們日後成為既得利益者,也不會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反而會用極致的客觀與冷靜看待世界,因為他們深知:人生的關鍵,從來不是“命運饋贈”,而是“自我突破”。
人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談論問題若不能聚焦“個人行動”,便毫無意義;宣講道理若無法落地“個體實踐”,也隻是空談。人,才是一切改變的核心——當外部條件既定,能否做出正確選擇、能否堅持行動,才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很多人說:“等我有錢了,自然敢冒險、敢嘗試、敢思考。”但事實是:花錢誰都會,安於貧窮也很容易——當窮人,隻需“不作為”即可。而“不作為”的本質,是“不選擇”:不選擇學習,不選擇努力,不選擇突破,最終貧窮便會“自然而然”地降臨。
創業初期,有朋友問我:“你這點存款,萬一熬不到成功怎麼辦?”我回答:“我會成功。”他追問:“你怎麼確定?”我說:“我除了成功,沒有彆的出路——失敗的日子,我過夠了。”
後來的經曆印證了“悲觀者往往正確”:我花光了所有儲蓄,也沒能看到成功的曙光。但我沒有放棄——借錢維持生計,打零工保證不餓死,繼續咬牙堅持。
誰都想“萬事俱備”再行動,但現實是,沒人能等到“萬事俱備”的那一天。對普通人而言,“條件充沛”本就是奢侈品。更何況,即便有了充足條件,人也容易陷入“安逸陷阱”,不再拚命,反而得過且過。
恰恰是“沒得選”的絕境,更能激發人的魄力。隻要還沒到“山窮水儘”的地步,就有嘗試的空間——這,才是真正的“選擇”。
三、命運的真相:是努力後的主動掌控
韓國前總統文在寅在自傳《命運》中寫道:“一切都是命運,但必須強調的是,這應該是經過卓絕努力後改變的命運。”這句話,精準概括了我對“命運”的認知——所謂“命運”,從來不是被動接受的結果,而是主動努力後的選擇。
那些未曾經曆過激烈抗爭,卻篤信“命運注定”的人,最終得到的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不作為的悲慘結局”——千萬彆把“不努力的後果”,錯當成“命運的必然”。
對底層而言,“不信命”是最低成本的逆襲路徑:它不需要你有背景、有資源,隻需要你有“打破認知枷鎖”的勇氣,有“持續實踐”的毅力。當你開始主動學習、主動嘗試、主動反思,就會發現:原來很多“命裡沒有”的東西,都能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原來所謂的“命運壁壘”,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心理障礙。
人生沒有“注定的結局”,隻有“選擇的結果”。你選擇“信命”,就會在觀望中錯失機會;你選擇“不信命”,就會在實踐中開辟新路。底層逆襲的核心,從來不是“等好運”,而是“造機會”——用不信命的勇氣,用實打實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