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上班”和“賺錢”是劃等號的——“我上班,老板給我發工資,這就是賺錢”。但當你跳出職場的框架,用商業的邏輯重新審視這件事就會發現:上班的本質是“替彆人做事,拿勞動報酬”,而賺錢的本質是“自己創造價值,賺利潤差價”。這兩者看似相似,實則天差地彆:前者把收入的決定權交給彆人,後者把賺錢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前者是“拿固定回報”,後者是“賺無限可能”。
一、上班不是賺錢,是“拿報酬換時間”
很多人誤以為“上班越努力,賺的錢越多”,但職場的真相是:你的收入從來不是由“付出多少”決定的,而是由“老板認為你值多少”決定的。你在崗位上創造的價值,大部分會被公司拿走,剩下的一小部分,才是你的工資——這不是“剝削”,而是商業組織的運作邏輯:公司要承擔房租、水電、供應鏈成本,要為未來的風險儲備資金,你拿到的工資,隻是你“替公司做事”的“勞務報酬”,而非你“創造價值”的全部回報。
前段時間做銷售的朋友訴苦:“我簽了一個1萬塊的單子,公司隻給我250塊提成。”細算下來,他的業績先被折算成5000塊的“有效業績”,再按5的提成比例計算,最後拿到手的,連總業績的3都不到。剩下的9750塊,變成了公司的“營收”,用來覆蓋運營成本、支撐其他部門的開支。他說:“我跑了半個月客戶,談了不下10次,最後隻拿到這麼點錢,感覺付出和收獲根本不成正比。”
這種“付出與回報不對等”,是職場的常態。因為你在公司裡,本質上是“螺絲釘”——你的價值是“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務”,而非“為自己創造利潤”。哪怕你再努力,把任務完成得再好,也隻能拿到“約定好的報酬”,而不是“你創造價值的分成”。就像工廠裡的工人,哪怕一天生產100個零件,也隻能拿到固定的日薪或時薪,而不是“每個零件的利潤分成”;就像辦公室的文員,哪怕把報表做得再漂亮,也隻能拿到月薪,而不是“報表為公司帶來的收益分成”。
很多人之所以“越上班越窮”,就是因為把“上班”當成了“賺錢”的唯一途徑——他們每天勤勤懇懇,卻從未想過:“我創造的價值,能不能直接變現?我能不能不通過公司,自己把價值賣給客戶?”當你把“替人做事”當成“自己賺錢”,就會陷入“時間換錢”的陷阱:你每天隻能工作8小時,工資永遠有上限;一旦失業,收入就會立刻中斷,毫無抗風險能力。
二、不想上班,就去做“離錢最近的事”
“不想上班”不是“躺平”,而是拒絕“低效的賺錢方式”。如果你不想再“替彆人做事,拿微薄報酬”,就該跳出職場的框架,去做“離錢最近的事”——直接為客戶創造價值,直接從市場上拿回報。而“離錢最近的事”,本質上隻有一件:交付價值,完成交易。
公司之所以能賺錢,不是因為“公司本身有魔力”,而是因為它能“幫客戶解決問題”——餐廳幫客戶解決“吃飯問題”,服裝店幫客戶解決“穿衣問題”,軟件公司幫客戶解決“效率問題”。這些“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交付價值”;客戶為“解決問題”支付的費用,就是公司的“利潤”。而你,完全可以跳過“公司”這個中間環節,直接為客戶“交付價值”,自己賺“利潤”。
比如:
你會寫文案,不用去廣告公司上班,可以直接接企業的“文案外包”訂單,一篇文案收費5002000塊,賺的都是自己的;
你會做設計,不用去設計公司坐班,可以在網上接“海報設計”“ogo設計”的活,一個單子收費10005000塊,時間自由,收入也更高;
你會做飯,不用去餐廳當廚師,可以做“私廚”,為客戶提供“上門做飯”服務,一頓飯收費200500塊,還能積累回頭客。
這些事之所以“離錢近”,是因為它們跳過了“公司的成本分攤”“老板的利潤截留”,讓你直接麵對客戶,直接拿“價值變現的全部回報”。你為客戶解決了多少問題,就能拿到多少報酬,沒有上限,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很多人不敢嘗試“自己做事”,是因為對“賺錢”有誤解——覺得“必須有公司、有團隊、有大資金,才能賺錢”。但實際上,“賺錢”的核心是“供需匹配”:隻要有人有需求,你能滿足需求,就能賺錢。就像小區裡的阿姨,靠“幫鄰居接送孩子”每月能賺2000塊;就像路邊的小販,靠“賣早餐”每天能賺300塊;就像網上的博主,靠“分享育兒經驗”能接廣告、賣課程,每月賺幾萬塊。這些人都沒有“公司”,但都靠“直接交付價值”賺到了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果你不想上班,就彆再盯著求職軟件刷簡曆,彆再糾結“哪家公司薪資高”——不如去街上走走,去網上看看,問問彆人“需要什麼”“缺什麼”:有人缺“時間”,你可以提供“跑腿服務”;有人缺“技能”,你可以提供“教學服務”;有人缺“陪伴”,你可以提供“寵物寄養服務”。找到這些需求,滿足它們,錢自然就來了。
三、自由職業者的“穩定”:不是靠彆人,是靠“持續賺錢的能力”
提到“自由職業”,很多人會覺得“不穩定”“沒保障”——“沒有固定工資,萬一沒單子怎麼辦?”“沒有社保,老了怎麼辦?”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職場的“穩定”才是幻覺,自由職業的“不穩定”,反而能逼你擁有“持續賺錢的能力”。
職場的“穩定”,是“公司給的穩定”——隻要公司不裁員,你就能拿到工資;但公司一旦裁員,你就會瞬間失去收入來源。而且,公司裁不裁你,從不取決於你“努不努力”,而取決於“公司需不需要你”:當你的崗位可以被新人替代,當公司需要壓縮成本,當行業發生變化,你隨時可能被“優化”。就像疫情期間,很多公司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裁員降薪,那些以為“有穩定工作”的人,突然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而自由職業的“穩定”,是“自己給的穩定”——它不是“固定工資的穩定”,而是“持續找到賺錢機會的穩定”。自由職業者不會依賴“某一個客戶”“某一個單子”,而是會不斷拓展客戶、嘗試新的業務:這個月接文案外包,下個月可以嘗試做短視頻腳本,下下個月可以開線上課程。他們的收入可能會有波動,但他們擁有“隨時找到賺錢機會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穩定”。
自由職業者的“穩定”,本質上是“抗風險能力”——他們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會通過“多客戶、多業務、多技能”,讓自己在市場變化中始終有“賺錢的底氣”。而上班族的“穩定”,是“把雞蛋放在彆人的籃子裡”——籃子一旦掉了,雞蛋就全碎了。
四、從“賺1塊錢”開始:彆小看“積少成多”
很多人想“自己賺錢”,卻總想著“一口吃成胖子”——“我要做就做月入過萬的項目,不然不如不做”。但實際上,自己賺錢的第一步,是“先賺到1塊錢”——哪怕隻是幫彆人跑腿賺1塊錢,哪怕隻是賣一個小物件賺1塊錢,也比“想而不做”強。因為這1塊錢,證明了你“有能力自己創造收入”,也讓你找到了“賺錢的感覺”。
賺錢從來不是“從一個人身上賺很多錢”,而是“從很多人身上賺一點錢”。你不需要“身家千萬的大客戶”,隻需要“100個願意給你100塊的小客戶”,就能月入1萬;你不需要“賣很貴的產品”,隻需要“賣1000個10塊錢的小產品”,就能月入1萬。就像路邊的便利店,靠賣“1塊錢的礦泉水”“3塊錢的飲料”“5塊錢的零食”,每天能賺幾千塊;就像網上的博主,靠“1塊錢的粉絲打賞”“10塊錢的課程”“20塊的周邊”,每月能賺幾萬塊。
很多人覺得“賺小錢沒意義”,卻忘了:小錢是“大錢的種子”。你賺的第一個1塊錢,會讓你明白“客戶需要什麼”;你賺的第一個10塊錢,會讓你明白“怎麼優化服務”;你賺的第一個100塊,會讓你明白“怎麼拓展客戶”。這些“賺小錢”的經驗,會幫你慢慢找到“賺大錢”的方法。
一位做“手工飾品”的女生,一開始隻是在朋友圈賣自己做的耳環,一對耳環賣20塊,第一個月隻賣了5對,賺了100塊。但她沒有放棄,而是根據客戶的反饋,調整耳環的款式和價格,慢慢積累了一批回頭客。後來她開了淘寶店,做了小紅書賬號,現在每月能賣上千對耳環,月收入超過5萬。她說:“我一開始也覺得‘賣20塊的耳環沒意義’,但正是這20塊的耳環,讓我找到了‘自己賺錢’的路。如果當初因為‘賺得少’而放棄,現在也不會有這樣的成績。”
如果你想自己賺錢,就彆再等“完美的機會”,彆再想“月入過萬的項目”——不如從“賺1塊錢”開始:幫鄰居取個快遞,賺1塊錢;在網上賣個閒置物品,賺10塊錢;幫彆人寫個朋友圈文案,賺50塊錢。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卻能幫你跳出“上班的思維”,慢慢建立“自己賺錢的能力”。
五、賺錢的本質,是“讓價值流向你”
上班與賺錢的最大區彆,在於“主動權”:上班是“你跟著錢走”——公司給你多少,你就拿多少;賺錢是“錢跟著你走”——你能創造多少價值,就能拿到多少回報。
如果你不想再“替彆人做事,拿微薄報酬”,就該記住:
賺錢的核心是“交付價值”,不是“找個公司上班”;
自由職業的“不穩定”,比職場的“穩定”更真實,因為它逼你擁有“持續賺錢的能力”;
彆小看“賺小錢”,從“1塊錢”開始,慢慢積累,才能找到“賺大錢”的路。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隻能靠上班賺錢”的人,隻有“不敢跳出職場舒適區”的人。如果你想擁有“賺錢的主動權”,就從今天開始:找到一個你能做的、彆人有需求的事,去交付價值,去賺第一塊錢。當你靠自己賺到第一塊錢時就會發現:賺錢沒那麼難,難的是你有沒有“跳出上班思維”的勇氣。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