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的認知裡,“賺錢”總被綁上“體麵”的枷鎖——要做“好意思”的事,要符合“身份”的事,要讓彆人“看得過去”的事。我們總在先考慮“丟不丟臉”,再計算“能賺多少”,把麵子擺在利潤前麵,把彆人的看法當成自己的準則。可現實卻一次次戳破這個幻覺:人人羨慕的體麵事,要麼輪不到你,要麼賺不到錢;真正能靠自己賺到錢的人,都先放下了“好意思”的執念,把“能賺錢”當成了唯一的標準。彆讓“體麵”成為你貧窮的遮羞布,彆讓“好意思”擋住你翻身的路——賺錢的第一步,是先承認:麵子不值錢,能賺到錢才是真尊嚴。
一、“好意思”的本質:用彆人的眼光,捆住自己的手腳
什麼是“好意思”?無非是“自己看得起、彆人看得慣”——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好意思;穿一身光鮮亮麗的衣服,好意思;跟朋友聊“穩定的收入”,好意思。可如果讓你去擺地攤、去發傳單、去做“彆人覺得不體麵”的事,你就會覺得“不好意思”,覺得“丟了身份”,哪怕這些事能賺到錢,也會從潛意識裡拒絕。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賺“好意思”的錢。比如有人寧願在公司拿3000塊月薪做行政,也不願去做月薪8000塊的家政服務,因為“行政聽著體麵,家政像伺候人”;有人寧願在網上抱怨“賺不到錢”,也不願去拍短視頻、做直播,因為“怕被熟人看到,覺得自己在瞎折騰”。我們把“彆人的看法”當成了賺錢的前提,把“自己的體麵”當成了不可觸碰的底線,卻忘了:當你連錢都賺不到的時候,所謂的“體麵”,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幻覺。
“好意思”的陷阱,就在於它用“世俗的標準”捆住了你的手腳——你不敢做“彆人覺得不體麵”的事,不敢走“彆人沒走過”的路,最後隻能擠在“大家都覺得好”的賽道裡,拿著微薄的收入,守著虛無的體麵。可真正的體麵,從來不是“彆人覺得你好”,而是“你能靠自己賺到錢,能給家人好的生活”——當你能做到這些,哪怕你曾經擺過地攤、發過傳單,也沒人會覺得你“不體麵”;反之,如果你一直窮,就算你做著“體麵”的工作,也隻會被人看不起。
二、你不是善良,是害怕付出;不是有骨氣,是不敢破局
很多人把“不做不體麵的事”當成“有骨氣”,把“拒絕賺錢的機會”當成“善良”。比如有人說“我不做直播,是因為不想靠裝瘋賣傻博眼球”,其實是害怕“被人嘲笑”;有人說“我不做副業,是因為不想占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其實是害怕“付出了沒結果”;有人說“我不創業,是因為不想承擔風險”,其實是害怕“失敗了丟麵子”。這些看似“正直”的理由,背後藏著的,不過是“懶惰”“急功近利”“不敢破局”的真相。
你以為“站著賺錢”是有骨氣,其實是你沒勇氣“跪著起步”。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一開始就“站著賺大錢”——那些現在“站著”的人,早年大多“跪過”:他們可能為了談成一個合作,陪客戶喝到吐;可能為了拉到一筆投資,跑遍十幾個城市;可能為了留住一個客戶,放下身段道歉。這些“跪著”的時刻,不是“沒骨氣”,而是“為了未來能站得更穩”的勇氣。
曾經認識的一個女生,為了給母親治病,開直播做“擦邊”內容——不是低俗,是穿著得體地分享穿搭、聊生活,卻被一些人指責“不道德”“沒底線”。但她從來沒辯解過,隻是默默賺著錢,給母親交醫藥費。後來有人問她“會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她說:“我媽躺在醫院裡,需要錢救命的時候,我沒功夫想‘好意思不好意思’。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沒傷害彆人,隻是想讓我媽活下去——這比什麼都重要。”
她的“不體麵”,其實是最真實的“善良”——為了自己在乎的人,放下世俗的枷鎖,去做“能解決問題”的事。而那些隻會用“道德”指責彆人的人,不過是把“善良”當成了“害怕付出”的借口——他們不敢放下體麵,不敢承擔風險,不敢直麵困難,最後隻能在“好意思”的舒適區裡,抱怨自己賺不到錢。
你要明白:“善良”不是“不做不體麵的事”,而是“為了重要的人,敢做不體麵的事”;“骨氣”不是“站著窮”,而是“跪著賺夠了錢,再站起來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你把“善良”和“骨氣”綁在“體麵”上,你就永遠賺不到錢;當你把它們綁在“解決問題”上,你才能真正擺脫貧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羞恥心是賺錢的最大障礙:放下臉麵,才能接住機會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知羞恥、講道德”,這些觀念本是為了讓我們成為“好人”,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我們“賺錢”的障礙——它讓我們不敢嘗試“彆人覺得不體麵”的事,不敢突破“自己習慣”的邊界,不敢承認“自己想賺錢”的欲望。
羞恥心就像一層厚厚的殼,把我們困在“安全區”裡——你想拍短視頻,卻怕“被熟人看到覺得尷尬”;你想做微商,卻怕“朋友覺得你在推銷”;你想擺地攤,卻怕“路人覺得你沒本事”。這些“害怕”,本質上都是“羞恥心”在作祟——你把“彆人的看法”當成了對自己的評判,把“自己的臉麵”當成了不可觸碰的底線,最後隻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但那些能賺到錢的人,都懂得“放下羞恥心”——他們知道,“賺錢”不需要“所有人都認可”,隻需要“有需求的人認可”;“體麵”不需要“所有人都覺得好”,隻需要“自己能賺到錢,能解決問題”。比如現在很多人在抖音上做“土味”內容——分享農村生活、拍搞笑段子、賣家鄉特產,這些內容在一些人看來“不高級”“沒品味”,卻能吸引大量粉絲,賺到不少錢。他們不怕“被嘲笑”,不怕“沒麵子”,因為他們知道:“能賺到錢,才是真本事。”
你要知道:羞恥心是給“窮人”的枷鎖,是給“富人”的裝飾——當你窮的時候,你越在乎羞恥心,就越賺不到錢;當你富的時候,你就算做“不體麵”的事,也會被人當成“接地氣”。比如馬雲早年在街頭推銷中國黃頁,沒人覺得他“體麵”;現在他去做公益、演講,所有人都覺得他“有格局”。不是他變了,是他的“財富”讓他的“體麵”有了支撐。
所以,如果你想賺錢,就先放下你的羞恥心——彆再怕“彆人覺得你不體麵”,彆再怕“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彆再怕“嘗試了會失敗”。你可以從“小事”開始:
如果你想做短視頻,就先拍第一條,哪怕隻有幾個點讚;
如果你想做微商,就先在朋友圈發第一條產品,哪怕隻有幾個朋友看到;
如果你想擺地攤,就先出第一次攤,哪怕隻賣出一件東西。
這些“第一次”,可能會讓你覺得“不好意思”,但隻要你跨出了這一步,你就會發現:“原來沒那麼可怕”“原來真的能賺到錢”。羞恥心就像紙老虎,你越怕它,它就越凶;你越不怕它,它就越弱。
四、賺小錢的邏輯:和自己作對,把體麵踩在腳下
很多人覺得“賺大錢需要大機會”,卻忘了“賺小錢需要先放下體麵”——賺小錢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和自己作對,乾自己不敢乾的事,說自己不敢說的話,把自己在乎的“體麵”踩在腳下。
比如你以前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現在就去發傳單,逼自己跟彆人交流;你以前不敢在鏡頭前表現自己,現在就去拍短視頻,逼自己麵對鏡頭;你以前覺得“擺地攤不體麵”,現在就去夜市出攤,逼自己放下臉麵。這些“作對”的時刻,不是“折磨自己”,而是“打破自己的舒適區”——隻有打破舒適區,你才能看到新的機會,才能學到新的能力,才能賺到以前賺不到的錢。
賺小錢的過程,其實是“鍛煉自己”的過程——你在放下體麵的同時,也在培養自己的“厚臉皮”“抗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比“小錢”更重要——它們會幫你接住更大的機會,賺到更多的錢。
你要記住:賺小錢不是“目標”,是“手段”——通過賺小錢,放下你的羞恥心,打破你的舒適區,鍛煉你的能力,為未來賺大錢鋪路。當你能放下體麵,賺到第一筆“不體麵”的小錢時,你就會發現:賺錢沒那麼難,難的是你不敢放下臉麵;機會沒那麼少,少的是你不敢接住機會。
這個世界上,沒有“既體麵又好賺”的錢——要麼你靠“體麵”賺小錢,要麼你靠“不體麵”賺大錢,要麼你靠“先不體麵再體麵”賺穩錢。選擇哪條路,取決於你“想要什麼”:是想要“彆人眼裡的好意思”,還是想要“自己手裡的真金白銀”。
如果你想賺錢,就彆再被“好意思”困住:
彆再用彆人的眼光,評判自己的選擇;
彆再用體麵的借口,掩蓋自己的懶惰;
彆再用羞恥的心,拒絕賺錢的機會。
放下臉麵,不是“沒骨氣”,是“為了未來能站得更穩”的勇氣;做不體麵的事,不是“沒道德”,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擔當;賺不體麵的錢,不是“沒本事”,是“靠自己”的底氣。
當你真正放下“好意思”的執念,你就會發現:賺錢的機會到處都是——在你以前覺得“不好意思”的地方,在你以前不敢嘗試的領域,在你以前害怕麵對的挑戰裡。
彆讓“好意思”耽誤你賺錢,彆讓體麵成為你貧窮的遮羞布。放下臉麵,接住機會,賺到錢,你才能真正活成“自己想要的體麵”。這才是賺錢的真相,也是普通人翻身的唯一路徑。
喜歡掙錢一本通請大家收藏:()掙錢一本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