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舉幾個例子。”陳捷伸出一根手指:
“比如會場服務,羅文博羅老先生已經年逾八旬,他有喝熱茶的習慣,而且隻喝特定品牌的龍井,那麼,我們負責後勤的同學,有沒有提前準備好?茶水溫度,是滾燙的,還是入口溫潤的?這些細節,都體現著我們的專業和尊重。”
負責後勤的小組長趕緊在筆記本上記了下來。
陳捷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還有嘉賓接待,這次來的嘉賓,有的是高級官員,有的是學術泰鬥,有的是商界精英。”
“他們的身份、習慣、忌諱各不相同,負責接待的同學,能不能在見到嘉賓的第一時間,就準確地叫出對方的姓名和職務?”
“在引導他們入座的時候,是走在前麵,還是側後方?這些禮儀,都代表著我們燕大法學院的臉麵。”
負責嘉賓聯絡的王樂樂,神情也變得認真起來。
“再就是宣傳報道。”陳捷目光轉向宣傳組,“校領導的肯定,意味著這次論壇的宣傳,將不再局限於校內。”
“校電視台、校報,甚至可能有一些社會媒體都會來,我們的新聞通稿,寫好了嗎?有沒有準備不同角度、不同側重點的多個版本?”
“有沒有擬定好接受采訪的發言人以及核心的答問口徑?這些,都關係到我們最終呈現給外界的形象。”
陳捷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在場所有人都有些喘不過氣來。
他們原以為,請來了羅老,拉到了讚助,工作就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但此刻眾人才發現,真正考驗能力的決戰,才剛剛開始。
“所以,”陳捷加重了語氣,“從今天起,我要求,每個工作小組,每天都要召開一次內部複盤會,檢查工作進度,排查潛在風險。”
“每天晚上八點,所有小組長在這裡,向王晨會長,也向我,做一次碰頭彙報。”
“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辛苦,但我希望大家明白,我們正在做的,不僅僅是一次學生活動。”
“這可能是我們在大學生涯裡,參與過的最高規格、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它將成為我們每個人履曆上,最閃亮的一筆。”
“當若乾年後,我們回想起08年的這個夏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那場轟動全國法學界的盛會,有我的一份心血和貢獻!”
陳捷的話,充滿了鼓動性,卻又無比真誠。
在場年輕人,無不感到一陣熱血沸騰。
原本因為工作壓力而產生的些許畏難情緒,瞬間被一種強烈使命感和榮譽感所取代。
會議結束時,每一個人走出會議室的腳步,都變得堅定有力。
王晨跟在陳捷身後,看著他被一群小組長簇擁著,耐心而清晰地解答著各種問題,心中五味雜陳。
他不得不承認,自己輸得心服口服。
這個人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已經完全超出了學生乾部的範疇。
跟著他,或許真的能成就一番事業。
王晨第一次,生出了這樣的念頭。
……
籌備工作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整個籌委會,就像一台被陳捷精準調校過的複雜機器,高速而有序地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