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公務員,不都是做選擇題和數學題嗎?怎麼天天看這些?”一天晚飯時,蘇晴終於忍不住問道。
陳捷笑了笑,將一塊排骨夾到她碗裡,用一種半開玩笑的語氣說道:
“選擇題和數學題,決定的是你能不能進門,而這些東西,決定的是你進門以後,能走多遠,能站多高。”
蘇晴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她雖然不明白陳捷到底在做什麼,但她能感覺到,自己的愛人,正在為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積蓄力量。
自己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陪伴在他身邊,為他打好飯,占好座,泡好熱茶。
而陳捷,則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裡。
他將錢裕民院長的筆記,與自己腦海中來自未來的記憶,相互印證,相互補充。
很多在2008年看似不起眼的提法,一些在內部討論中一閃而過的思想火花,在未來十幾年,都演變成了波瀾壯闊的國家戰略。
比如,筆記中提到的一次關於“生態補償機製”的內部研討會。
在當時,這隻是一個非常超前的學術概念,但陳捷清楚地知道,幾年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成為基本國策,深刻地改變整個國家的發展模式。
再比如,一篇關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部策論。
在當時,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奧運盛會的萬國來朝之中,而這篇文章,已經極具前瞻性地指出了大國崛起背後,文化自信的極端重要性。
陳捷將這些未來脈絡,一一梳理出來,然後倒推回2008年的現實進行思考。
如果自己是當時的決策者,會如何從當前的困境和機遇中,一步步地推導出未來的那個最優解。
這個過程,對他而言,與其說是在備考,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沙盤推演。
他推演的,是自己未來幾十年,即將親身參與的,那場名為國家治理的宏大棋局。
……
筆試的日子,如期而至。
考場設在國家行政學院,一個充滿了肅穆與莊嚴氣息的地方。
來參加考試的,無一不是來自全國最頂尖學府的佼佼者,學生主席、國獎得主、學術天才……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天之驕子的光環。
考場裡安靜得落針可聞,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形的緊張感。
陳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神情平靜如水。
他環視了一圈周圍那些正襟危坐、神情凝重的競爭者們,心中沒有絲毫波瀾。
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場決定命運的龍門之躍。
而在陳捷看來,這不過是他重返牌桌前的一場資格認證考試。
發卷鈴聲響起。
試卷分為兩部分,上午是《申論》,下午是《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