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陳捷父親陳大有。
“陳老哥,你怎麼來了?”李建有些意外。
“李鎮長,俺家那小子,昨晚寫了點東西,說對修渠的事有點想法,讓我給您送來,讓您給瞅瞅,把把關。”陳大有略帶拘謹地將信封遞了過去。
李建一聽是陳捷寫的,眼睛頓時一亮,連忙接了過來。
他本以為就是幾頁紙的建議,可當他抽出那厚厚一遝稿紙,看到扉頁上那一行工整標題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關於以項目合作為抓手……的調研報告》?
這標題,又長又拗口,但卻透著一股說不出的高級感。
李建迫不及待地翻開。
他文化水平不高,高中畢業就進了鄉鎮府,一步步熬到了今天。
報告裡那些諸如“賦能基層治理”、“重構鄉村社會資本”、“探索後農業稅時代鄉村建設新路徑”之類的詞句,他看得雲裡霧裡,似懂非懂。
但他能看懂裡麵的小標題,一是一,二是二,條理清晰,邏輯分明。
李建更能看懂,陳捷在報告裡,將整個項目分成了“調查摸底、宣傳動員、申請立項、組織施工、監督驗收”等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該做什麼,誰來負責,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都寫得明明白白。
這簡直就是一份手把手的操作說明書!
最讓李建感動的是,在涉及到具體數據,比如兩個村總耕地麵積、曆年平均降雨量、水庫有效庫容等地方,陳捷都細心地用括號標注了“此處請鎮政府核實並填寫具體數據”。
“哎呀!”李建一拍大腿,激動地說道,“看看,你看看人家這水平,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啊,想得太周到了,連咱們該乾啥都給標出來了!”
辦公室主任老張也湊過來看了幾眼,也是嘖嘖稱奇:
“鎮長,這報告寫得,比縣裡筆杆子寫的都好。”
“誰說不是呢!”李建興奮地搓著手,“有了這份報告,我心裡就有底了,老張,你趕緊,把咱們鎮水利站、農業站的幾個技術員都叫來,今天彆拜年了,加班,就按照陳捷這份報告裡的要求,把這些數據,一個一個給核實清楚,填進去!”
“好嘞!”
陳大有看著鎮長和辦公室主任那副如獲至寶的樣子,懸著的心徹底放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無與倫比的驕傲。
他悄悄地退出了辦公室,騎上自行車,哼著小曲,往家裡趕去。
一個上午時間,清河鎮政府的幾個核心部門都動了起來。
在李建催促下,各種數據被迅速彙總到了辦公室主任老張那裡。
老張拿著陳捷的報告,對照著那些潦草數據,開始做填空題。
“陳家村耕地,兩千三百五十畝,張家灣,一千九百八十畝……嗯,填上。”
“水庫有效庫容,去年是……哎,去年的數據找不到了,就用前年的吧,差不多,五百萬立方米……”
“項目總投資估算……陳捷這裡寫的是根據工程量和市場價測算,這怎麼算?哎,不管了,先隨便寫個數,寫個八十萬吧,吉利!”
基層工作往往就是這樣,充滿了經驗主義和想當然。
老張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據偏差,將會給這份完美報告,帶來怎樣的影響。
當天下午,一份經過完善的報告,就擺在了李建辦公桌上。
李建看著那份填滿了數據,顯得更加專業的報告,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是個行動派,心裡揣著這麼個寶貝,一刻也等不了,於是當機立斷:
“老張,備車,我們去縣裡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