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風波,算是告一段落。
他不僅完美地完成了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魏振國這條線,他與國家衛生係統的高層,建立起了一種無形聯係。
這又是一顆看似閒棋,卻可能在未來,發揮出關鍵作用的落子。
……
醫改風波的塵埃落定,並未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激起太大波瀾。
對於這裡的每一個人而言,完成一項重大課題,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
短暫興奮過後,一切又迅速回歸到那近乎壓抑的平靜與高效之中。
對陳捷而言,這正是他上一世,作為技術官員夢寐以求的工作環境。
這裡沒有觥籌交錯的應酬,沒有盤根錯節的人情世故,更沒有需要費心揣摩的領導喜好。
在這裡,唯一的硬通貨,就是你的思想,筆杆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人都像一顆高速運轉的齒輪,埋首於自己負責的那一小片領域,但又通過一份份報告、一次次研討,與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緊密相連。
陳捷甚至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寫的每一個字,都可能成為未來某項國家政策的一塊基石。
這種感覺,讓他無比著迷。
他就像一塊被扔進瀚海的乾癟海綿,以一種近乎貪婪的姿態,瘋狂地吸收著這裡的一切養分。
研究室資料館,成了陳捷新的圖書館。
這裡存放著大量不對外公開的內部研究報告、曆史文獻、以及曆次重要會議背景資料。
這些在外界看來珍貴無比的秘辛,在這裡,隻是最基礎的工作素材。
陳捷每天都沉浸在這些故紙堆裡,靈魂仿佛穿越了時空,與這個國家過去六十年的每一次重大決策進行著無聲對話。
他看到了成功,也看到了曲折,看到了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也看到了基層執行中的種種偏差。
這種以上帝視角複盤曆史的感覺,讓他對權力運行邏輯、政策製定的藝術,有了遠超上一世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而陳捷的謙遜與好學,也很快贏得了處裡所有老同誌的好感。
文稿二處的老張,是國內宏觀經濟史的專家,陳捷便時常拿著一些關於建國初期經濟政策的資料,虛心向他請教。
“張老師,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當年我們要在已經有了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項目基礎上,還要提出大乾快上的口號?這在客觀上不是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經濟結構失衡嗎?”
麵對陳捷這種學生氣十足的問題,老張總是樂於解答。
他會從當時的國際環境、國內的趕超心態、以及領導人個人風格等多個角度,為陳捷細細剖析。
而陳捷總能在解答基礎上,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
“那您說,這種熱情驅動的經濟模式,背後反映的是不是一種我們民族性格深處,對於‘落後就要挨打’的曆史焦慮?這種焦慮,在今天,是不是依然以某種形式,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這種舉一反三、直指本質的追問,常常讓老張這樣的老專家都陷入沉思,繼而對這個年輕人的悟性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