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
昨夜一場大雪,讓整個京城銀裝素裹。天上還不時飄著幾個雪花,如果有大太陽,沒有風,隻是清冷,大家還能扛一下。現在是寅時,天不亮,再加上西北風一吹,還有那沒過半小腿的積雪,不斷的往脖子裡麵灌,讓等在外麵等上早朝的官員以及小廝都是在不斷的打著哆嗦。有轎子和馬車的官員還好一些,可以臨時待在裡麵,勉強不與那風雪直接接觸。一會要排隊的時候,照常要接受這種折磨。
上了早朝之後,尚未討論賑災之事,李治的親娘舅長孫無忌,對李治未經內閣及朝廷眾臣朝議,而破格提拔趙元愷為正三品,以及對趙元愷的封賞提出了異議。
長孫無忌認為趙元愷對江山社稷無寸功可言,但是卻被封了一個三品,這有違禮製。
長孫無忌認為趙元愷文無名,武無功,就算要封賞也要等趙元愷建了功業之後,酌情提拔任用,而不是憑李治自己的喜好,就做出這種沒有經過內閣商討就做出封賞。
封賞也沒有關係,應該從底層做起來,如果文韜武略,那時才可以重用。現在一上來,就賜封正三品高官,這對那些常年征戰在外,對國家社稷有大功,卻無法得到重用和提拔的軍士如何能信服,如何能不讓他們心寒。而且總黜陟使事關朝廷肱骨,更關係到朝堂穩定安全,百姓安居。對於一個沒有任何考核,不知道深淺的人,而且還是一個名聲不是很好的年輕人,這無異於火中取栗。
長孫無忌提出,最好能讓李治免去現在對趙元愷的封賞,最多給予他一個七品縣令,如果是人才,經過考察之後,如果確實是可造之才,再委以重任。
長孫無忌這一提議,不管是他身後以及他的派係裡的人,還是一些世家在朝堂的代言人,也開始附議。
李治有些惱怒,可這是朝堂,作為君王,胸懷和定力還是有的。他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的看著長孫無忌以及朝中大臣。
不過朝中與趙元愷交好的文官武將,還有一些合作中的世家代言人,開始出聲反對長孫無忌的提議。
“陛下,臣以為,君無戲言。既然陛下已經對趙元愷趙大人賜下高官,就不能出爾反爾。而且微臣聽聞,這趙大人武藝高強,可力敵多代將軍。至於人品名聲,也不過是沒有考取功名,至於王家長女抗婚更是以訛傳訛而已,不足為信。現在不是已經完婚了嗎?如果真的是拒婚,現在怎麼可能成婚?還王侍郎也在這,不如問問他,看看他如何說。如果國公大人對趙大人的能力不甚看好,以微臣之見,這原先的封賜先不必免去,可暫緩趙大人上任。畢竟關係到國家社稷的大事,謹慎些總是好的。”
此時,當朝宰相杜正倫躬身施禮,款款道來。
”陛下,小女自小頑劣,與家婿關係很好,一切都是玩笑而已,當不得真,而如今兩人已經成親多月,夫婦和睦,望陛下明鑒!“
此時,王相如站了出來,躬身說道。
李治皺了皺眉,隻是對著王相如揮了揮手,還是沒有說話,隻是用眼睛掃視著滿朝文武百官。最後才把目光又停在了杜正倫身上。
杜正倫又繼續說道:“陛下可先派趙大人做些有目共睹的事情出來,到……”
“好了,都不要說了。列位臣工,這江山是朕的江山,這封賜也是朕的封賜,難道朕要封賞一個人,還需要你們的允許嗎?不要忘了,雷霆雨露,均為君恩。”沒等杜正倫說完,李治便打斷了他的話,滿目含火般的斥責著。
“今日列位臣工的品級官位皆是朕的賜予,朕能賜予爾等,亦可賜予彆人,難道朕做事還需要列位臣工同意,還需要臣工指點嗎?來,這個皇位,你們來坐吧!”
”臣等萬死!“眾大臣齊齊跪在地上請罪。
”既然如此,此事就這麼定了,如果哪位臣工還有異議就回家養老吧。“
李治帶著怒氣說完,原本他想不管滿朝文武,直接起身離開了大殿。後來一想,不行,今日還要議賑災的事,便收起怒火。
”喏!“
“大家可能不知道,趙元愷將軍已經為軍中奉上了一物,不僅增強了我大唐整個騎兵的戰力,最關鍵的是他還能保證戰馬的戰力,讓戰馬在軍中使用的時間更長。雖然他沒有親自上戰場,但是他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這個話題就這樣了,以後也不要提了。現在還是商議一下賑災之事吧。”
趙元愷的封賞,就在李治的堅持,以及部分與趙元愷交好的官員力推下,終於算是塵埃落定。
接下來就是整個賑災的事情。包括錢糧的籌集,包括前去賑災的官員,以及路線,都在大殿上不斷的爭議著。
最後,所有事情全部都定了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官員,李治派了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人——李積徐世績)。隻所以想不到,主要是因為李積年齡偏大了一些,60歲了。
李治冊拜李積為司空,帶戶部、工部一部分官員和工匠前去災區賑災。由左千牛胄曹韋弘機,率領1000名左右千牛衛一路護送,兩日後出發。
工部、不良人、靖安司、以及沿途各縣衙、府衙利用這兩日帶人清掃路麵。
戶部負責籌集錢糧,不僅動用國庫儲備,更是讓各官員以及各世家富戶、商戶進行募捐。
趙元愷領著張茂、喬千石以及200名左右千牛衛,以及南下的物資,還有後續募捐的物資,晚李積五日出發。不過不是南巡,而是前往幽州災區。
“退朝!”竇公公在商議完各頂要事後,趕緊喊出了這倆字。然後躬身緊走幾步,跟李治,隨在李治身後離去。
很快,一封新的聖旨進入了趙府。而隨著聖旨的到來,趙元愷再次入了宮。
同時,盛唐商行與趙家捐贈的物資送到了戶部。此次盛唐商行共捐出米600石,銀票1000兩。趙家直接捐出米500石,銀票1000兩。
朝廷對於捐贈物資的商行及世家或者個人,隨時進行了公布,張貼在各城門以及各縣衙門口。
而且朝廷還下文說,不僅要公布,還要將捐贈物資的個人、世家、商號以及官員立功德碑公布,讓捐贈者,受萬民敬仰。捐贈的越多,越靠前,名字也就越大。
一時間整個長安城的官員、世家、以及商號捐贈錢款及物資者,絡繹不絕。
不僅這次賑災的錢款以及物資夠了,而且連帶著國庫也是充盈了不少。
喜歡喋血盛唐請大家收藏:()喋血盛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