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看著幾人走了出去,對著李凡說道:“說吧,肯定不是這點事,還有什麼事找我。”
“房地產行業是一條新的賽道,這個行業一起來,地皮會暴漲,我是來要地的,另外梁老也要去申請了,原來圈定的範圍,可不夠特區發展。”
梁老起身走向後麵的地圖,剛開始那一張地圖,現在已經劃分成一個個不同顏色的地塊,每種顏色代表一個工業園區,按照顏色又分了一二三四等等,以羅湖為中心,這裡是人員最密集的地帶。
慢慢往周邊擴散,梁老看了看後說道:“現在人口已經接近百萬,不過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口,原鵬城居民還不到十萬,這幾年我們也在考慮,一到過年這裡就成了一座空城,這十萬左右的人口還是當年國家支援過來的。”
“所以要建房子,華夏人求得是什麼,老婆孩子熱炕頭,房子就是根,建了房子賣給他們,根不就在這裡了,有了房子,家裡老人孩子都能接過來了,到了過年還回去乾什麼,那麼遠也有人不想折騰。”
“是,也是個辦法,那些打工的,乾活的,基本上就是一個人在這邊,要是買了房就不同了,不過他們的工資買得起房嗎?你動不動就是千萬級彆的小區,一間房要多少錢?”
“不是間,是按平方算,以港城那邊的做法,有兩房一廳一衛,三房一廳一衛,這邊人口多,做四房兩廳兩衛也沒問題,根據你要的大小,價格都不同。”
“你要哪裡的地?”
“當然是羅湖了,我大概也看過,現在羅湖發展的已經算是飽和了,不過其中還是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地塊,做工業園小了,建廠又沒人要,到現在還荒著,要開發出來賣給這些人。”
“你打算賣什麼價位,聽說港城那邊都要幾千塊一平方。”
“不可能的,物價在那擺著,成本會低好多,不過具體的還要核算,地要多少錢,能建多少層,每層多少戶,這樣平攤下來,估計也不會多貴,保持三五年的工資買一套房,應該是差不多了。”
“三五年的工資,最低也就是五千塊,那也差不多了,畢竟是一輩子的事,質量可一定要有保障。”
“那就要看政府的監管力度了,設計肯定是沒問題,隻要他們不偷工減料,肯定不會有問題,而且這東西一動起來,政府要做的事就多了。”
“還有政府要做的事,做什麼事,你具體的說一說。”
李凡拿過來紙筆,根據後世的記憶和港城那邊的情況,在紙上寫了起來,規劃地塊,地塊拍賣,立項招標,設計圖紙,投標進場,質量安全保證體係,一直到房屋建成開賣,按揭貸款,小區的物業管理等等。
林林總總一二十條內容,李凡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茶水都喝了三缸子:“基本上就是這些,還要考慮建築原材,能在本地的就在本地,實在不行才去外地購買,光這一套班子,起碼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搭建起來,後續在慢慢擴展。”
梁老聽得是兩眼放光,這可不是小事,如果按李凡寫下來的這些,上上下下涉及到七八家單位,起碼要增加四個行政單位,人數還不能少,材料鋼筋模板水泥沙子等等,十幾種類型的企業提供原材料。
要是在羅湖開展了起來,起碼就是十萬人就業,如果擴展到全市呢,到全國呢,幾千萬人在這個行業裡麵都能有飯吃,這可是大事,而且這件事不是隻在鵬城能做,其他那個城市都能做。
李凡當然知道梁老在想什麼,接著說道:“不著急,國內還要在等一等,國內人民群眾的收入不高,這一次性就要拿出好幾年的工資出來,能有幾個家庭一年能存1000塊的,好多家庭能存兩三百塊就不錯了。”
“是呀,這裡畢竟是個特例,當年要不是你提出了最低保障要求,一年一千的工資真是想都不敢想,國內能達到這個標準的,都是些幾十年的老師傅。”
“這就需要國家領導安排了,如果能做到全國開放,我這邊的工廠和企業都能跟進,也要發揮各縣各市的主觀性,不過一個兩個廠,對一個城市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必須要成規模才行。”
“國家困頓,這幾年國內到處都在修路,以往也有人去往內地和其他市區考察,不過因為運輸不便,進出都受影響,對企業的影響很大,運輸費用拉高了產品成本,結果是不了了之。”
“打鐵還需自身硬,政府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定位,工業城市,旅遊城市,聽說浙江義烏那邊做的不錯,專門做小商品批發零售,雖然現在還沒創造多少利潤,但是這個路子是對的,大力發展本地特產,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
“我也有聽說過,乾的還不錯,如果是你去義烏投資,你會做什麼?”
“小商品,那當然就做小商品了,小型的玩具,飾品,專門做些小玩意,相信大把的小商人會來廠裡批發,商品市場做的越好,廠裡的生意就會越好,不過不建議去義烏,去浙江省會,可以輻射到全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是因地製宜了,你有這個眼光,也有這個能力,對於一些投資的商人來說,他們隻想做自己熟悉的行業,畢竟一個新行業,他們心裡沒底。”
“其實國家也可以投資,不過國家投資就要打破鐵飯碗,能者上庸者下,不然就是一潭死水,沒有市場競爭力。”
“現在國內一些企業固步自封,拿著以往的一些成績沾沾自喜,躺在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好多企業的效益開始下滑,國家也是在思索轉型的問題。”
李凡腦海中跳出了兩個字“下崗”,90年代快到了,全國數千萬工人下崗,不是沒有工作,一部分是年輕一代起來了,私企找人當然要手腳麻利的,又是新行業,更要學習能力快的,這些人先被廠裡淘汰,後來又被社會淘汰。
在這種大局勢下,李凡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就算是合資,收購國有工廠,一些人還是會失去鐵飯碗,現在的工廠裡,利益下滑隻是一方麵的因素,跟不上市場發展,更有部分人端著鐵飯碗,做多做少都是那麼多錢,不虧本才怪。
李凡斟酌了片刻後說道:“現在國家是怎麼打算,工廠怎麼處理,工人設備怎麼處理?”
“還在商議,希望能找一條路出來,幾千萬的工人,一下子沒了飯碗,可是要出事的。”
“梁老,梁老,你說我要是提供新設備,提高工廠產能,能提供多大的幫助。”
梁老定定的看著李凡,半響後搖了搖頭:“你知道這些工廠設備全部更換要多少錢,就算是這樣,也不一定能行,造出來的產品也不一定能賣的好,以前都是國家調配,以後就要看市場自由選擇了。”
李凡低著頭,幾千萬人失業,帶動的也是幾千萬個家庭,受到影響的是數億人民,試探的說道:“不知道國家是怎麼打算,我可以通過老撾那邊消化一部分,需要國家支持我,開跨境勞務公司,統一組織,不過幾十萬人就算到頂了。”
“太少了,目前還沒有具體下定論,國內肯定會自己消化一部分,一部分人自力更生,還是要經濟發展起來,廠礦企業公司多了,大家的選擇也就多了。”
“梁老,你有沒有想過,這些人出去後根本就沒有選擇,十幾年幾十年的工廠生涯,他們根本就沒有本錢跟那些年輕人去競爭,而且國內工人可是國家的主人翁,在私企做事,根本不可能適應。”
“不要胡說,他們一直都是,事情也沒有到那個地步,這些事上麵自然有人操心,你能想著幫忙,已經是很好了。”
李凡有些神不守舍的走出了市政府的大門,抬頭看了看頭頂的刺目的陽光,神情有些恍惚,阿耀幾步跑到李凡跟前問道:“大哥,怎麼了,出什麼問題了。”
“阿耀,沒什麼事,回去吧。”
坐在車上的李凡眉頭緊鎖,就算是把錢都投下去,全國各地開廠,也沒辦法容納這麼多人,而且一些城市去開廠,完全就是虧本,開一個小廠根本就沒有競爭力,過不上幾年就會倒閉,總不可能一直掏錢輸血。
老撾那邊就那麼點地盤,生產產值也是有限,華人過去肯定會侵占本地人的利益,就算是強勢鎮壓,也不可能全都殺了吧,國內本就是聯邦製國家,去太多了,估計也要亂。
李凡回到環球集團,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盯著牆後麵的地圖看個不停,腦海中一個個念頭翻騰,90年代,90年代最大的事是什麼,最終拿起筆在北方重重的劃了一筆,還要在去折騰一次啊。
喜歡四合院到港綜打開係統的正確姿勢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到港綜打開係統的正確姿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