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四沒有埋頭單乾。
他深知這樣一本手冊的分量,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必須集思廣益,尤其是爭取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和理論紮實的學院派的支持。
他首先瞄準了組裡的定海神針王工。
趁著午休間隙,他拿著初步梳理的潤滑油章節大綱和從一重廠帶來的實際應用數據,找到了正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的王工。
“王工,打擾您休息了。關於潤滑油替代這章,我寫了點初稿,有些地方實在拿不準,想請您把把關。”趙四語氣客氣,將材料遞過去。
王工睜開眼,接過材料,戴上老花鏡,慢慢翻看著。
起初表情平淡,但隨著看到趙四列舉的幾個一重廠和洛拖的成功調配案例,以及附帶的簡易檢測對比數據時,他的眉頭動了動。
“用豬油做分散促進劑?胡鬨…”他嘟囔了一句。
但看到後麵的摩擦副試驗數據對比,聲音低了下去,仔細看了半晌,才點點頭,“嗯…效果居然還行?土法子…有時候是真能解決大問題。”
他又翻到後麵關於不同工況下油品選型建議和換油周期的詳細表格,手指在上麵慢慢劃過,偶爾點點頭。
“寫得還算實在。”王工最終放下稿子,評價了一句。
“沒扯那些虛頭巴腦的理論,都是乾活能用上的東西。就是這個語言,還得再精煉點,有些地方囉嗦了。”
“哎,謝謝王工指點!”趙四心中一喜,知道這是初步認可了。
“您看,這方麵您經驗豐富,能不能請您在油品現場簡易鑒彆與應急處理這部分給補充點撥幾句?比如怎麼看油質變化,怎麼判斷能不能湊合用…”
王工沉吟了一下,倒是沒拒絕,拿過筆,在稿紙上唰唰寫了幾個要點:“油液乳白,多半進水;手感澀滑,細摸辨雜質;聞著酸敗,趕緊換。”
“這些土辦法,老師傅都懂,但你們寫上去,給年輕人看,也好。”
“太好了!謝謝王工!”趙四連忙記下。他一個人的知識不可能麵麵俱到,問題可能解決了,但並不一定全麵。
接著,趙四又找到了那位學院的吳講師。
他知道吳講師看重理論依據,便特意準備了更詳細的文獻引用和原理分析。
“吳老師,關於潤滑油膜形成與破裂的臨界條件這部分,我參考了這幾篇蘇聯合刊上的文章,您看這樣解釋是否嚴謹?”
趙四將幾份翻譯好的文獻摘要和自己的推導過程遞過去。
吳講師頗有些意外地接過,仔細看了起來,鏡片後的眼神越來越亮。
“哦?Белкин的這篇實驗報告你也找到了?這個邊界潤滑模型引用得很準確嘛!”
“嗯…你這樣從吸附能和極壓反應兩個層麵解釋蓖麻油和豬油添加劑的作用機理,比單純說土法子科學多了!好好好!”
他顯然很滿意這種既有實踐案例又有理論支撐的表述方式,興致勃勃地拿起筆。
“這裡,關於臨界PV值的計算,還可以補充一個簡化公式,方便現場估算…還有這裡,摩擦副材質對油膜強度的影響,可以加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