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的小會議室裡煙霧繚繞,關於蘇聯中型挖掘機國產化的第三次論證會正陷入僵局。
桌上攤開著巨大的總裝圖和幾十張部件詳圖,煙灰缸裡已經堆滿了煙頭。
王永革嗓門帶著火氣,手指重重戳在圖紙上一處回轉支承的連接部位。
“……這裡,標注的螺栓強度等級按咱們的國標換算,至少低了兩個檔次!”
“按照這個標準選型,滿負荷作業撐不過兩百小時準得出事!老毛子這坑挖得夠隱蔽!”
之前持保守意見的技術員扶了扶眼鏡,語氣依然謹慎。
“王工,蘇聯原設計有其整體考量,也許考慮了特殊的動態載荷分布或安全係數。”
“我們貿然提高局部標準,可能導致應力集中轉移,引發其他更不可測的連鎖故障。”
“下麵的製造廠已經等了好幾個月,工期耽誤不起。”
“等不起就能用有隱患的設計?”
陳繼業推了推眼鏡,將一疊計算稿和幾份從各地搜集來的故障記錄推到桌子中央。
“這是能找到的國內同型機,以及相似結構其他重型設備的故障報告。”
“超過七成的問題都直接或間接指向這個連接部位!”
“強度不足導致螺栓拉伸塑性變形、孔壁擠壓磨損,證據鏈很清晰。”
吳工翻看著那些記錄,眉頭緊鎖,但還是堅持。
“即便數據有傾向性,修改原始設計也需要極其嚴謹的計算和充分的試驗驗證。這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個月,我們沒那麼多時間。”
“一個月總比機器趴窩、造成重大損失強!”王永革氣得又想拍桌子。
趙四坐在主位,一直沉默著,手指無意識地在圖紙上那個爭議部位緩緩移動。
係統賦予的紮實理論基礎和多次一線實戰積累的經驗,讓他對結構強度的感知異常敏銳。
這個連接點,無論從受力分析還是從實際反饋看,都像一個精心偽裝的技術陷阱。
光是提高螺栓強度,恐怕治標不治本。
“爭論暫停。”趙四開口,聲音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份量,會議室立刻安靜下來。
他拿起紅藍鉛筆,在圖紙那個關鍵部位畫了一個醒目的、帶著問號的圓圈。
“吳工的顧慮是必要的程序正義,修改必須有理有據。永革和繼業的懷疑源自實踐反饋,不能忽視。”
他看向陳繼業,語速加快:“繼業,你負責,基於現有國標和搜集到的極限工況數據,做三套強度提升對比方案。”
“第一套,隻提升螺栓材質等級;第二套,在提升螺栓等級基礎上,適當增加連接法蘭的厚度;第三套,結構局部加強,改變部分傳力路徑。”
“每套方案都必須附帶詳細的計算依據和潛在風險分析。”
“明白,我立刻組織人手計算。”陳繼業迅速記錄。
“永革,”趙四轉向他,“你發揮聯係廣的優勢,直接打電話給一重、洛拖還有幾個大型礦山機修隊。”
“找最有經驗的老師傅,私下問問他們實際維修時,碰到這個位置的螺栓,是不是早就偷偷換更高級的了?有沒有遇到過連接板孔壁拉變形的情況?要具體細節。”
“懂了!我馬上去辦,保證問清楚!”王永革起身就往外走。
“吳工,”趙四最後看向老技術員,語氣尊重。
並不是趙四故意留著這種守舊的技術派給自己找不自在,而是希望能有人時刻提醒自己程序正義,每一個細節都要慎重。
“麻煩您牽頭,協調材料實驗室和測試車間,儘快安排一次這個連接部位的全尺寸模擬載荷試驗。”
“重點測試使用更高強度螺栓後,連接板本身的屈服極限和疲勞性能。用最硬的數據來證明或證偽我們的猜測。”
任務分派下去,眾人立刻行動起來。
趙四獨自留在會議室,又對著總裝圖沉思了片刻,然後將圖紙小心卷起。
回到自己的副主任辦公室,他關上門,再次在辦公桌上攤開圖紙,目光銳利地審視那個被標記出來的區域,同時習慣性地進行了簽到。
“叮!簽到成功!恭喜宿主獲得【高強度耐疲勞合金鋼螺栓,規格M30×120,數量100套】!【對應特種合金鋼冶煉及熱處理工藝卡】!【現金8元】!”
係統空間的角落裡,瞬間出現了碼放整齊的銀灰色螺栓,泛著優質金屬特有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