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要知道,你否定的不僅僅是某些具體技術,某種程度上是在質疑我們過去一段時期的學習路徑和產業布局。”
“你的論據足夠支撐這麼重大的結論嗎?”
壓力瞬間撲麵而來。
趙四沒有絲毫慌亂,那份【說服力強化】的效果此刻完美顯現。
他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從最具體、最無可辯駁的案例入手。
他沒有看稿子,語言流暢而清晰,仿佛那些數據和案例早已刻在腦子裡。
“首長,各位領導,我的依據主要來自三個方麵。一是我們革新辦近年來處理的上百起重大技術故障的案例分析。”
“例如,西北406基地雷達事件,根源是電子管陰極材料抗毒化能力不足和散熱設計缺陷;江南廠萬噸輪曲軸加工精度超差,背後是大型機床導軌材料穩定性問題和國產數控係統補償功能缺失……”
“這些看似孤立的個案,深挖下去,都指向了材料、工藝、核心基礎件和控製係統等基礎環節的共性薄弱。”
他語速平穩,列舉的案例真實具體,數據準確,立刻將宏大的命題拉回到了可感知的現實層麵。
“二是基於對國內外公開技術文獻和產業發展動態的跟蹤研判。”
他繼續道,“我們落後,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在工業體係的‘地基’上投入不足、布局不全。”
“彆人用合金鋼,我們還在攻關普碳鋼的純淨度;彆人的機床靠芯片和軟件實現微米級控製,我們還在努力提高齒輪和絲杠的機械精度。”
“這條路很踏實,但差距會越拉越大。我們必須同時在‘挖地基’和‘蓋高樓’上投入力量。”
“第三,”趙四目光坦誠地看著首長,“是我個人基於這些事實和趨勢的一點思考,或者說是一種強烈的危機感。”
“如果我們現在不立即著手係統性補課和前瞻布局,那麼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麵臨的將不是某個設備卡脖子,而是整個產業體係的‘窒息’風險。”
“‘工業基礎能力’提法可能不成熟,但它反映的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亟待重視的體係性差距。”
他並沒有一味強調困難,而是在指出問題的同時,也清晰地闡述了他所構想的解決方案框架。
建立共性技術平台、統一標準體係、布局前沿方向、創新協同機製……
他的陳述邏輯嚴密,數據紮實,觀點鮮明卻又建立在充分的事實依據之上,更重要的是,他傳遞出的那種深沉的家國情懷和緊迫的危機意識,極具感染力。
整個過程中,首長一直安靜地聽著,手指無意識地在扶手上輕輕敲擊,目光始終沒有離開趙四。
旁邊的兩位智囊則不時低聲交換意見,或提出一兩個極其尖銳的後續問題,趙四均能迅速理解其意圖,並給出有理有據的回答。
辦公室裡的氣氛,從一開始的嚴肅審視,逐漸轉變為一種深入的探討甚至交鋒。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近兩個小時。
終於,首長緩緩站起身,親親捏著拳頭,在辦公室裡踱了幾步,然後停在窗前,望著外麵。
他沉默了片刻,然後轉過身,目光再次落在趙四身上,那銳利的眼神中似乎多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讚賞和決斷。
“很好。”首長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千鈞之力。
“你的這份《構想》,眼光很毒,膽子很大,路子看得也很準。”
“雖然有些地方還顯稚嫩,但方向是對的,問題是真實的,緊迫性也是存在的。”
他走回辦公桌,拿起筆,在文件首頁空白處,飛快地寫下了幾個字,然後對旁邊一位智囊吩咐道。
“通知下去,儘快安排一次小範圍的、高規格的專題討論會。”
“把相關部委的主要負責同誌和幾位老總工都請來,重點討論這份《構想》提出的問題和我們可能的應對策略。”
“是,首長。”智囊立刻應道。
首長這才看向趙四,語氣緩和了許多:“趙明同誌,你先回去。”
“今天談得很好。記住,國家需要的就是你們這樣既有紮實功底,又有戰略眼光的年輕人。”
“回去後,繼續深入思考,做好更詳細的論證準備,可能很快還有更艱巨的任務交給你。”
“是!謝謝首長!我一定全力以赴!”趙四強壓住心中的激動,起身立正答道。
工作人員引領著趙四離開了辦公室。
當他走出那棟灰色小樓,重新坐上來時的轎車時,午後的陽光正好灑在他的臉上。
他知道,他剛剛跨越了一道極其重要的門檻。那份“白皮書”,以及他今天的陳述,已經成功地觸動了最高決策層,並將可能引發一場關於國家工業發展路徑的深刻變革。
車子緩緩啟動,駛離那安靜而威嚴的大院。
趙四靠在座椅上,長長地、緩緩地吐出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