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北風呼嘯,卷起千堆雪。
幽州與冀州交界的易京城,這座被公孫瓚苦心經營,視為最後堡壘的堅城,此刻卻彌漫著一股難以驅散的壓抑與寒意。
城頭,“公孫”字大旗仍在寒風中獵獵作響,但旗杆似乎都已不如往日挺直。
守城的白馬義從們,雖然依舊精銳,但臉上卻難掩疲憊與迷茫。
府衙之內,炭火燒得極旺,卻似乎怎麼也驅不散公孫瓚心頭的冰冷。
他獨自坐在主位之上,往日裡剛愎狂傲的神色被深深的疲憊和掙紮所取代。
案幾上,擺放著幾份截然不同的文書。
一份是來自渤海的急報:
袁紹殘部在其子袁譚、謀士審配的整合下,竟又聚攏起一部分勢力,雖無力西進,卻不斷騷擾他幽州南部邊境,如同跗骨之蛆,令他煩不勝煩。
另一份是來自南方的噩耗:
曹操已徹底穩固兗州,其兵鋒之盛,令人生畏。
更有傳言,曹操已有意北上,無論是打袁紹殘部還是他公孫瓚,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而最後一份,則是不久前潛淵使者李麗麗魅力90+)親自送來的,由袁大山簽署的文書。
文書的措辭談不上多麼恭敬,卻帶著一種平靜而強大的自信。
其中清晰分析了天下大勢,點明他公孫瓚如今三麵受敵西有袁大山,南有曹操,東有袁紹殘部),內部因長期窮兵黷武而民心離散的窘境。
然後,文書提出了一個“建議”:
公孫瓚讓出目前占據的,原本屬於冀州精華地帶的魏郡、巨鹿郡、常山國、趙國等地,將這些地盤完整地交還給潛淵政權名義上這些地方本就該是袁大山這個“冀州牧”管轄)。
作為交換,袁大山承諾:
一、承認公孫瓚對幽州北部廣陽、涿郡、代郡、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的實際控製權,並表奏朝廷形式而已)其為幽州牧。
二、潛淵將出兵,幫助公孫瓚徹底剿滅盤踞在渤海郡的袁紹殘部,解除其東南方向的威脅。
三、雙方締結互不侵犯盟約,潛淵可為公孫瓚提供一定數量的糧草軍械,助其穩固幽州,共同應對南方曹操的可能威脅。
這與其說是建議,不如說是一份最後通牒,一份裹著蜜糖的,讓他無法拒絕的通牒!
拒絕?
西麵是剛剛大敗袁紹、吞並並州、兵鋒正盛、科技騰飛的袁大山!
南麵是虎視眈眈的曹操!
東麵是惡心人的袁紹殘部!
內部民心浮動!
他拿什麼三線開戰?
死守易京?結局恐怕比曆史上被袁紹攻破更慘!
袁大山的攻城手段,光是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
接受?
雖然讓出了富庶的冀州大部,心痛至極,但卻能換來幽州北部的合法統治權,除掉袁紹殘部這個心腹大患,更能與北方最強的潛淵結成同盟,獲得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