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東南隅,有一處清幽宅院,白牆黛瓦,門前僅有數名甲士肅立把守,既顯戒備,又不失一份靜穆。
這裡,便是昔日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軟禁之所。
院內古柏參天,偶有雀鳥鳴叫,更襯得寂靜非常。
這一日,晨曦微露,一輛不起眼的青篷馬車在數名便裝侍衛的護衛下,悄無聲息地停在了宅院門前。
車簾掀開,一身常服,僅以木簪束發的袁大山,緩步走了下來。
他擺手製止了欲要通傳的守衛,獨自一人,如同尋常訪友般,走進了這座困居著絕世智者的小院。
【內心os:袁大山看著院內簡樸卻潔淨的陳設,心下暗忖:人才啊,還是頂尖的。殺了可惜,一直關著更是浪費。得試試,看能不能把這台“超級計算機”給格式化重裝了,哪怕隻發揮一半功能,也是血賺。】
諸葛亮正於書房內撫琴,琴音淙淙,初時平和,中段隱有滯澀糾纏之意,似心中塊壘難消,末了卻又漸歸於一片空寂,仿佛已將世事看淡。
他聽到門外細微的腳步聲,琴音戛然而止。
抬頭望去,隻見袁大山已含笑立於門前。
“孔明先生,好雅興。”
袁大山未經通傳,自行步入,語氣隨意如同老友,目光卻清澈而誠懇。
諸葛亮眼中閃過一絲極快的訝異,隨即恢複平靜,起身,整理了一下略顯陳舊的布袍,躬身行禮:
“罪臣諸葛亮,參見陛下。不知陛下駕臨,有失遠迎,望乞恕罪。”
禮數周全,卻帶著疏離。
“不必多禮,坐。”
袁大山自顧自在客位坐下,拿起案幾上諸葛亮剛剛翻閱的一卷《九州輿圖誌》,“先生在此清修,可還習慣?若有短缺,儘管直言。”
“勞陛下掛心,一切安好。”
諸葛亮垂眸答道,心中卻波瀾微起。
他原以為袁大山會炫耀武功,或直接威逼利誘,卻未料是如此平和的開場。
袁大山放下書卷,目光直視諸葛亮,開門見山:
“先生,朕今日來,非為問罪,亦非示恩。隻想以這萬裡江山為卷,向先生請教一道難題——益州新附,地險民雜,南中諸部,時叛時服。
“先生曾治理蜀地多年,深諳其情,依你之見,當以何策,可使其長治久安,真正融入我華朝版圖,令巴蜀百姓,共享太平?”
他沒有空談仁義,也沒有強調武力,而是直接拋出了一個具體的,關乎國計民生的現實難題。
這態度,讓諸葛亮微微動容。
【內心os:袁大山看著諸葛亮沉吟的樣子,知道有門兒。跟聰明人說話,就得直擊要害,玩虛的沒用。老子要的是解決方案,不是聽你背誦《出師表》。】
諸葛亮沉默片刻,並未立即回答,而是反問道:
“陛下橫掃六合,天下一統,威加海內。何不效仿秦皇,以強兵鎮之,以苛法馭之?豈不省心省力?”
袁大山笑了,搖了搖頭:
“強兵可定亂,難服心;苛法可製暴,易生怨。朕要的,不是一塊用鐵鏈鎖著的土地,而是一個能自主造血、能為帝國貢獻力量的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