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錘爺窺屏萌主追劇_道爺我在娛樂圈當公關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道爺我在娛樂圈當公關 > 第200章 錘爺窺屏萌主追劇

第200章 錘爺窺屏萌主追劇(1 / 2)

瑤池的“靈犀鎖元印”如同給萌主套了件不合身的緊身衣,雖勉強遮體,卻處處彆扭。萌主說不清道不明,隻覺得往日隨心所欲的靈蘊流轉間,多了些細微的滯澀感,像穿反了鞋子,雖能走路,卻總不得勁。這種隱隱的“不自在”,讓他比往常更易煩躁,也更渴望尋找能讓自己舒坦的樂子。

婉蓉深知封印不穩,如履薄冰,對孫兒的照料愈發精心,恨不得將瑤池打造成一個絕對舒適的無菌溫室,隔絕一切可能引動靈蘊的刺激。玩具換成最溫和的,光影調至最柔和的,連仙侍走路都墊著腳尖,生怕驚擾了這位小祖宗。

而被罰在思過崖下麵壁的劉大錘,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度日如年。仙機被毀,“千裡目”法術也被婉蓉察覺後加了禁製,他現在是真成了“睜眼瞎”,對外界動向一無所知。起初他還老老實實懺悔,時間一長,那顆八卦之心又開始蠢蠢欲動,像有螞蟻在心上爬。

“楚然和方旭那倆小子後來咋樣了?韓小亮那廝是不是又作妖了?陳默憋屈了那麼久,有沒有翻身?”這些問題日夜煎熬著他。終於,他按捺不住,開始賊眉鼠眼地打量起思過崖的環境。崖壁光滑如鏡,常年受仙靈之氣浸潤,雖不能直接觀照下界,但是否能有彆的用法?

他想起早年跟一個巡天夜叉喝酒時,聽對方吹牛說有些特殊靈石能微弱感應到下界強烈的“願力波動”。他這思過崖彆的不多,就是石頭硬!他偷偷摳下一小塊崖壁靈石,用殘存的一點仙力小心打磨,試圖將其做成一個簡陋的“願力感應石”。過程磕磕絆絆,失敗無數次,差點被反噬,總算讓他搗鼓出一個歪歪扭扭、時靈時不靈的破石頭。

這石頭無法顯示具體影像聲音,隻能根據願力的強度、性質喜、怒、哀、樂等),散發出極其微弱、對應顏色的光暈。劉大錘將其稱為“吃瓜指示燈”。

於是,思過崖下出現了詭異的一幕:一個蓬頭垢麵的老神仙,捧著塊破石頭,時而湊近猛看,時而側耳傾聽其實聽不見),嘴裡還念念有詞:

“哦?西南方有強烈的‘喜’願力爆發,金光閃閃。是不是楚然新歌大賣了?”

“咦?東南方有混雜的‘怒’和‘哀’?粉黑大戰?肯定是韓小亮又惹事了。”

“哇!東北方這‘樂’願力純粹又持久,方旭那小子肯定又演了好角色,粉絲狂喜。”

他就靠著這點微光,連蒙帶猜,腦補著人間娛樂圈的跌宕起伏,倒也自得其樂,勉強過了點乾癮。

這一日,劉大錘正捧著石頭“觀星象”,忽見石頭表麵代表“期待”和“專注”的柔和藍光大麵積亮起,且持續增強,源頭似乎非常集中。

“咦?這麼大範圍的‘期待’願力?是有啥重磅節目要開播?還是頂流要官宣?”劉大錘撓著亂發,努力回憶著自己“禁閉”前人間娛樂圈的日程,“沒啥大事啊,難道是《九霄雲歌》要播了?”

他猜對了。被萌主上次“遠程公關”拯救過來的仙俠巨製《九霄雲歌》,曆經波折,終於定檔在水果衛視黃金檔播出,宣傳鋪天蓋地,觀眾期待值拉滿。此刻,正是開播前萬眾矚目的時刻。

與此同時,瑤池內,婉蓉為了讓孫兒分散注意力,避免他感知到自身靈蘊的不適,破例取出一麵平日裡極少使用的“水鏡幻影”。這水鏡並非窺視下界之用,而是能投射一些預設好的、極其祥和美好的仙界風光或寓言故事動畫,畫麵精美,音韻空靈,旨在陶冶性情。

婉蓉精心挑選了一段“仙靈穀四季幻化”的片段,穀中仙葩盛開,靈鹿嬉戲,流水潺潺,光影變幻間儘顯自然和諧之美。她啟動水鏡,柔和的光影鋪滿瑤池一側牆壁。

萌主果然被吸引,坐在雲毯上,仰著小臉,看得目不轉睛。畫麵中的花草搖曳,鹿鳴呦呦,確實讓他感到片刻的寧靜。

然而,就在《九霄雲歌》在人間正式開播,片頭曲響起的瞬間。

因《九霄雲歌》與瑤池曾有過極深的因果糾纏萌主曾乾預其命運),加之此刻人間觀眾海量的“期待”願力高度集中、洶湧澎湃,竟然隱隱穿透了婉蓉布下的層層結界,形成了一股極其微弱、但性質獨特的“信息漣漪”。

這股漣漪,好巧不巧,正好掃過瑤池那麵正在播放仙界風光的水鏡。

水鏡微微一顫,畫麵邊緣極其短暫地扭曲了一下,閃過幾幀完全不屬於預設內容的、快速模糊的影像,似乎是劍氣縱橫、衣袂飄飄的打鬥場麵,還伴隨著一絲幾乎聽不見的、激昂的音樂尾音。

這異變快如閃電,婉蓉全神貫注在孫子身上,並未察覺。

但萌主看見了!也聽見了!

那驚鴻一瞥的炫酷打鬥,那若有若無的激昂旋律,與他正在看的溫吞仙境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像吃慣了清粥小菜的人,突然聞到一絲麻辣火鍋的香氣。

小家夥眼睛瞬間瞪大了。仙界風光雖然美,但看久了難免單調。這突如其來的“刺激”畫麵和聲音,如同在他平靜的心湖裡投下了一顆小石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