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秋。
許都的天氣,一如這帝國的局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湧。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這四位曾攪動天下風雲的人物,如今都成了曹操籠中的“貴客”,被分隔在許都的不同角落,彼此之間,音訊斷絕。
然而,在銅雀台的最高層,薑小伍卻對曹操,提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建議。
“主公,我想……把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關在同一個籠子裡。”
曹操正在擦拭他的倚天劍,聞言,手一頓,眉頭緊鎖:“先生,你這是何意?孤費儘心機,才將他們分化瓦解,如今為何要將他們重新聚在一起?這無異於放虎歸山!”
“主公,虎已入籠,牙已拔,爪已磨,還怕它歸山嗎?”薑小伍走到窗邊,俯瞰著整個許都,“我們把他們分開,他們心中,隻有怨恨和絕望。怨恨和絕望,是生不出計謀的。但若將他們聚在一起,就不同了。”
他的眼中,閃爍著一種,近乎瘋狂的自信。
“讓他們聚在一起,讓他們重新成為兄弟,君臣。讓他們密謀,讓他們策劃,讓他們拿出,曾經那個,能讓我們都感到忌憚的智慧。然後……”
薑小伍轉過身,微微一笑。
“我們偷聽他們的計劃,然後,在他們以為,一切儘在掌握的時候,我們用他們的計劃,去擊敗他們想擊敗的敵人。我們要讓他們明白,就算他們想出了天衣無縫的計策,也不過是,為我們做嫁衣罷了。”
“這……這是誅心之計啊!”曹操倒吸一口涼氣,他看著薑小伍,眼中充滿了震撼,“如此一來,他們最後的希望,也將被徹底粉碎。先生真乃……鬼才!”
“主公,就當是,一場盛大的戲劇吧。”薑小伍淡淡地說道,“我們,是唯一的觀眾。”
桃園再聚,密室風雲
數日後,曹操以“中秋家宴”為名,將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四人,請到了同一座府邸。
這座府邸,被重兵包圍,但內部,卻布置得如同一個與世隔絕的桃源。亭台樓閣,美酒佳肴,一應俱全。
四人被請入後,便被“請”進了一間地下密室。厚重的石門,在他們身後,轟然關閉。
密室中,隻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以及一些食物和水。
“大哥!”張飛第一個忍不住,咆哮起來,“這曹賊,是想把我們活活困死在這裡嗎!”
“三弟,稍安勿躁。”劉備雖然也心中焦急,但依舊保持著鎮定。他看向諸葛亮,“孔明,這……是何意?”
關羽則一言不發,隻是默默地,擦拭著他的青龍偃月刀。那冰冷的刀鋒,映著他同樣冰冷的臉。
諸葛亮,搖著羽扇,眼神卻異常明亮。他環顧四周,最後,目光落在了,牆壁上,一幅不起眼的山水畫上。
“二哥,三弟,大哥。”他緩緩開口,“我們,可能被‘聽’著。”
他走到那幅畫前,用手指,輕輕敲了敲牆壁。
“空心的。”
四人心中,都是一凜。他們明白了,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曹操的監視之下。
“那……那還說什麼!”張飛急道。
“不,正因為他在聽,我們才要說。”諸葛亮的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曹賊,這是在羞辱我們。他想看看,我們這隻籠中之虎,還能不能,發出虎嘯。那我們就,讓他聽聽。”
劉備瞬間明白了諸葛亮的意圖。他深吸一口氣,坐了下來,臉上,恢複了往日的,仁德而堅毅的神情。
“好!就讓他聽聽!我劉備,雖身處囹圄,但匡扶漢室之心,未死一日!”
一場,在敵人監視下的,絕地密謀,就此展開。
計出臥龍,意在江東
“如今之勢,我等四人,被困於此,如同釜中之魚,無法脫身。”諸葛亮分析道,“但曹賊,最大的敵人,並非我們,而是江東孫權。我們若想破局,隻能從孫權身上,做文章。”
“如何做?”劉備問道。
“聯孫抗曹。”諸葛亮毫不猶豫地說道,“我們必須想辦法,將我們的計策,傳給孫權。讓孫權,去牽製曹操。隻要江東一亂,曹操必會分心,屆時,我們,或許,便有機會。”
“可我們如何傳信出去?”關羽冷冷地問道,“這密室,銅牆鐵壁。”
“所以,我們不能傳信。”諸葛亮微微一笑,“我們要讓曹操,替我們傳。”
他走到桌前,拿起一支筆,在一張白紙上,畫了起來。
“此計,名為‘金蟬脫殼’之變種,我們叫它‘引蛇出洞’。”
“第一步,我們要讓曹操相信,我們有一個,藏在許都城外的,秘密力量。這個力量,由一位,我們最信任的舊部率領。隻要我們能逃出去,就能立刻,號令這支力量,在許都城內,掀起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