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央宮。
戰後的大漢,百廢待興,但空氣中卻彌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祥和。路法一戰的威脅,讓所有人都明白了何為“大敵當前”,何為“同舟共濟”。
劉邦坐在龍椅上,看著階下的韓信,神情複雜。他曾視此人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後快。但正是這個人,在末日降臨時,撐起了人類的半壁江山。
“韓信。”劉邦緩緩開口,聲音沙啞。
“臣在。”韓信身著齊王王服,不卑不亢。
“昔日,朕有眼無珠,聽信讒言,險些毀掉我大漢的擎天之柱。”劉邦站起身,走下禦階,親自扶起韓信,“今日,朕在此,以漢室天子之名,正式承認你‘齊王’之位,世襲罔替。你所據之齊地,除每年上繳定額賦稅外,軍政自主,朕絕不乾涉。”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驚。這是何等的信任與胸襟!
韓信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動容:“陛下……”
“但是,”劉邦話鋒一轉,目光變得銳利,“你雖為王,卻仍是我大漢的齊王。國若有難,王必援之。此為君臣之盟,亦為兄弟之諾。你若同意,今日起,你我再無猜忌,君臣同心,共創盛世。”
韓信沉默了片刻,隨即深深一拜,聲音鏗鏘有力:“臣,韓信,謹遵陛下聖諭!大漢若有難,齊地之兵,首當其衝!”
這一刻,橫亙在兩人之間的鴻溝,終於被徹底填平。
消息傳出,天下震動。那些曾因被猜忌而心懷怨懟的功臣武將,如英布、彭越此版本中未被呂後所殺)等人,徹底放下了最後的顧慮。他們看到了一個真正願意與功臣共享天下的君主,和一個被委以重任的榜樣。
一時間,天下英才,如百川歸海,紛紛湧入長安與臨淄。大漢的朝堂與天策府的幕僚,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一個真正君臣同心、人才濟濟的黃金時代,拉開了序幕。
第二章:北境烽煙,兵仙再臨
和平並未持續太久。
北方的匈奴,趁著中原大戰,元氣大傷之際,集結了三十萬鐵騎,在新的單於帶領下,大舉南下。雁門關告急,雲中郡失守,烽火燎原,直逼長安。
匈奴的戰術與幽冥魔截然不同。他們來去如風,劫掠一番便遠遁,不戀戰,不攻堅,讓以陣地戰為主的漢軍疲於奔命,損失慘重。
朝堂之上,愁雲慘淡。
“陛下,匈奴騎兵機動性太強,我軍追之不及,守之不住,實在棘手。”樊噲等一眾將領束手無策。
就在此時,韓信出列,一步踏出,聲如洪鐘:“陛下,請讓臣領兵,北擊匈奴!”
劉邦看著他,又看了看身旁的薑小伍,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準。但國庫空虛,朕隻能為你提供十萬大軍的糧草與兵甲,其餘……就要靠齊王你自己了。”
“足夠了。”韓信淡然一笑。
劉邦又看向薑小伍:“國師,你雖已無神力,但你的智慧,勝過千軍萬馬。朕命你為監軍,隨韓信出征,為他出謀劃策。”
薑小伍躬身領命:“臣,遵旨。”
於是,一支由齊地精銳為主,輔以漢軍老兵的十萬大軍,在兩位“千古第一”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開赴北境。
第三章:謀定後動,武功懾敵
大軍抵達雁門關,韓信並未急於出戰。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帶著薑小伍和一眾親兵,親自勘察地形。
他們不再有魂力與元炁,但他們有更強大的武器——頭腦與經驗。
薑小伍的“平衡之眼”雖已退化,但那份洞察人心的敏銳和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卻融入了骨髓。他指著地圖上的一片戈壁:“單於自恃騎兵無敵,必定輕敵冒進。此地名為‘馬蹄窪’,看似平坦,實則兩側是緩坡,中間是沙地,極不利於騎兵衝鋒。”
韓信眼中精光一閃,一個大膽的計劃已然成型。
“好!就用此地,為匈奴單於準備一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