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清晨,山穀村落的炊煙混著晨霧嫋嫋升起。陳沐陽蹲在新挖的地窖口,檢查著儲存的蕪菁和紅薯。經過一冬改良,地窖增設了通風孔和防潮層,存糧竟比預想多撐了半月。突然,遠處傳來急促的銅鑼聲——放哨的孩童發現又有流民隊伍朝村落而來。
“開寨門!”陳景行的聲音在寨牆上響起。他握著用隕鐵鍛造的短戈,目光掃過寨前的拒馬樁和陷阱。三百流民衣衫襤褸地湧來,其中半數是婦孺,幾個孩童麵黃肌瘦,趴在母親肩頭奄奄一息。陳沐陽快步迎上去,掰開孩童乾裂的嘴唇查看:“是脫水,快煮馬齒莧粥!”
村落裡頓時忙碌起來。婦女們架起陶罐熬粥,男人們則按照陳沐陽的吩咐,在空地上支起用樹枝和獸皮搭成的臨時窩棚。陳景行帶著青壯勞力在寨外增設鹿砦,將尖銳的木樁交錯排列,又在四周埋下用竹筒製作的連環竹刺陷阱——這是結合戰國經驗改良的防禦工事。
“陳公子,後山的野菜快采光了。”老丈拄著木杖焦急地說。陳沐陽望著日益龐大的流民隊伍,心中盤算:“把村西的荒地開墾出來,種上苜蓿和紫雲英,既能當牧草,又能肥田。”他帶著眾人用自製的鐵犁翻地,又從山澗引來溪水,修築起簡易的灌溉渠。
然而,新的危機接踵而至。連綿的春雨讓山穀變成澤國,許多窩棚被淹,痢疾開始在流民中蔓延。陳沐陽想起在戰國時應對瘟疫的經驗,立即下令:“用石灰水消毒,病患全部隔離!”他帶著人采集艾草和菖蒲,在村落四周點燃,濃煙驅散了蚊蟲;又將大蒜、生薑分發給每家,熬成湯藥預防疾病。
為解決糧食短缺,陳沐陽把目光投向山林。他帶著獵戶們深入險地,發現大片野生板栗林。“用竹竿打落板栗,再用炭火烘烤,既能去殼又能保存。”他示範著將板栗埋進燒熱的草木灰,片刻後取出,外殼自動裂開,露出金黃的果仁。同時,他教流民製作“窖藏法”——在地下挖深坑,墊上鬆針,將多餘的板栗分層儲存,可保鮮數月。
隨著流民增多,工具嚴重不足。陳景行重開鍛造坊,用收集的廢鐵和農具殘件打造新工具。他改良了鼓風裝置,用羊皮和竹筒製作雙動式風箱,爐火溫度提升後,能煉出更優質的熟鐵。鐵匠鋪裡,學徒們按照陳沐陽繪製的圖紙,打造出帶鋸齒的砍柴刀和鋒利的捕魚叉。
一天夜裡,流民中的老者匆匆來報:“南山來了狼群,已經叼走兩隻羊!”陳沐陽立刻召集眾人,他想起在原始部落驅趕猛獸的辦法,讓大家收集鬆香和油脂,製成火把;又用牛皮和竹筒製作“響器”,搖晃時能發出巨大聲響。當狼群再次來襲,火把照亮夜空,響器聲、鑼鼓聲此起彼伏,狼群受驚逃竄。
為了讓流民長期定居,陳沐陽規劃起村落建設。他設計了排水係統,用石塊砌成暗渠;在村頭修建“義倉”,仿照現代倉儲管理,製定嚴格的糧食分配製度。同時,他在空地上建起“工坊”,教流民製作陶器、編織竹器,這些物品既能自用,多餘的還能與過往商隊交換鹽巴和布料。
夏日來臨時,新開墾的田地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陳沐陽帶著流民在田邊挖蓄水坑,用樹皮和茅草製作簡易的水車,實現自動灌溉。他還將在戰國學到的“間作套種”法應用到實踐中,玉米地裡套種大豆,既能固氮又能增收。看著沉甸甸的玉米棒和飽滿的豆莢,流民們喜極而泣。
然而,平靜的生活被一隊官兵打破。為首的校尉騎著高頭大馬,掃視著村落:“你們私占荒地,可知是死罪?”陳景行不卑不亢地遞上文書:“我等開墾荒地,是為朝廷增加稅賦。”他展示了詳細的田畝登記冊和收成記錄,又帶官兵查看義倉和工坊。校尉見狀,態度緩和:“既如此,可納入官府戶籍,免三年賦稅。”
送走官兵後,陳沐陽望著暮色中的村落,心中感慨萬千。從最初的荒野求生到如今的村落初具規模,他們用現代知識和古老智慧,在亂世中為流民撐起一片安寧之地。而天空之淚在懷中微微發燙,似乎在預示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正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而來。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