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朔風卷著細雪掠過山巒,卻在踏入山穀村落時,被層層疊疊的防風林削弱了幾分凜冽。陳沐陽站在新落成的了望塔頂端,望著田間新修的暖棚裡,嫩綠的菜苗在陶製炭火盆的暖意中舒展葉片,心中滿是欣慰。曆經數月艱辛,這座由流民親手打造的“避世之所”,終於有了世外桃源的模樣。
村頭的打穀場上,新改良的水力脫粒機正在轟鳴。巨大的木輪被溪水推動,帶動內部的鐵齒滾筒飛速旋轉,金黃的穀粒如雨般落下。幾個孩童追逐著蹦跳的穀粒,笑聲驚飛了屋簷下的麻雀。陳景行握著鐵鉗,正在指導鐵匠鋪的學徒鍛造新式農具——這次他們嘗試將隕鐵與熟鐵熔合,打造出的鋤頭刃口閃爍著奇異的寒光,連最堅硬的凍土都能輕鬆破開。
“陳公子!紡織坊的麻布織好了!”阿秀姑娘舉著新織的布料跑來,眉眼間儘是喜悅。紡織坊裡,二十餘架改良後的腳踏紡車整齊排列,婦女們踩著踏板,將采集的苧麻、葛藤紡成細密的紗線。陳沐陽特意設計了分層式晾曬架,利用山間晝夜溫差,讓布料更快晾乾定型。如今,村落裡的流民不僅能穿上厚實的冬衣,多餘的布料還能與過往商隊交換鹽巴和鐵器。
為解決水源問題,陳沐陽帶著眾人在山腰修築了蓄水池。用石塊砌成的堤壩上,鐫刻著“甘露池”三個大字。通過竹製管道,清澈的山泉水順著地勢,蜿蜒流入每家每戶的水缸。在水池旁,還開辟了一片藥圃,種滿了板藍根、金銀花等草藥。老藥師帶著幾個學徒辨認草藥,陶罐裡熬煮的藥湯香氣四溢,驅散了冬日的寒意。
隨著村落日漸興旺,陳沐陽開始規劃防禦工事。他借鑒戰國時期的築城經驗,用夯土混合碎石,築起三丈高的城牆。城牆每隔十丈設一座箭樓,樓內安置著改良後的床弩——這種由滑輪組和絞盤驅動的兵器,能將箭矢射出三百步之遙。在城牆外側,挖有兩丈寬的護城河,引入溪水後,又在河底埋設了削尖的竹簽。
“光有武力防禦還不夠。”陳沐陽在議事廳鋪開圖紙,“要讓外人進不來,更要讓自己人活得好。”他決定開辟一條隱秘商道,既能保障物資流通,又能避免引來戰亂紛爭。父子倆帶著青壯勞力,在深山老林中披荊斬棘,用炸藥改良後的霹靂彈)炸開陡峭的山壁,終於開辟出一條僅容單人通行的羊腸小道。商道沿途設置了多處暗哨,用青銅鈴鐺和煙霧信號傳遞消息。
春日來臨時,村落裡一派繁忙景象。陳景行帶著獵戶們在山林中設陷阱,捕獲的野鹿、野兔被製成熏肉儲存起來;陳沐陽則指導農戶們采用“間作套種”法,在玉米地裡套種大豆,田埂上還種滿了南瓜。他從過往商隊那裡換來紅薯藤,在山坡上開墾梯田種植。當紫紅色的紅薯從土裡挖出時,流民們捧著這稀罕的作物,仿佛捧著金疙瘩。
為了豐富村民的生活,陳沐陽在村中央修建了一座“集賢閣”。閣中擺放著用樹皮和竹簡製作的書籍,記錄著農耕、醫術、工藝等知識。每日傍晚,閣中油燈亮起,老學究教孩子們識字,陳沐陽則講解天文地理,陳景行傳授狩獵技巧。閣外的空地上,婦女們跳起從西域學來的胡旋舞,男子們敲打著用獸皮和竹筒製作的樂器,歡聲笑語回蕩在山穀間。
然而,世外桃源的平靜終究還是被打破。一日,了望塔上的哨兵敲響銅鑼——一隊衣衫襤褸的官兵朝村落而來。陳景行迅速組織防禦,陳沐陽卻製止道:“先看看他們的來意。”來者是郭子儀麾下的散兵,在戰亂中與大部隊失散,聽聞此處有“人間樂土”,特來投奔。
陳沐陽收留了這些官兵,讓他們發揮所長。曾是鐵匠的官兵加入鐵匠鋪,擅長木工的修繕房屋,懂醫術的則協助老藥師。他還將這些人的經驗融入村落建設,在城牆增設了可升降的吊橋,在箭樓安裝了旋轉式了望台。
夜深人靜時,陳沐陽父子登上城牆。月光灑在村落的青瓦白牆上,遠處傳來此起彼伏的犬吠聲。陳沐陽撫摸著懷中的天空之淚,晶體在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芒。“爹,我們真的建成了世外桃源。”陳景行望著燈火通明的村落,感慨道:“但隻要戰亂不止,這樣的平靜就如風中燭火。或許,天空之淚的秘密,才是真正終結亂世的關鍵。”
此刻,天空突然劃過一道流星,照亮了遠處連綿的山脈。陳沐陽知道,在這動蕩的時代,守護這片桃源的路還很長,而他們與天空之淚的故事,也遠未結束。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