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冰屋的冰晶窗時,陳沐陽被一陣細微的"哢嚓"聲驚醒。他屏住呼吸側耳傾聽,聲音來自冰屋西側——那是積雪重壓下冰磚移位的聲響。"快!"他推醒父親,兩人迅速將行李捆紮妥當,用鐵鎬撬開冰屋北側的應急出口。剛鑽出冰屋,整座冰屋便轟然坍塌,飛濺的冰碴在朝陽下折射出冷冽的光。
"這是典型的"熱穹頂效應","陳景行指著冰屋廢墟解釋道,"夜間火爐產生的熱量使冰屋內部溫度升高,導致頂部冰層融化下沉。以後搭建冰屋,必須預留通風口調節溫差。"他彎腰撿起一塊斷裂的冰磚,觀察其內部結構,"看到這些細小的氣泡了嗎?氣泡越多,冰磚的承重能力越弱。"
早餐在臨時搭建的雪坑中進行。陳沐陽將昨夜剩餘的雪兔肉餅掰碎,放入陶鍋與雪水同煮。他特意加入一小把乾燥的地衣:"地衣含有天然膠質,能增加湯的濃稠度,延長飽腹感。"煮好的肉湯表麵浮著一層金黃的馴鹿油脂,陳景行用樺樹皮勺撇出油脂,裝入特製的獸皮小袋——這種油脂在極寒中可作生火助燃劑,也能塗抹在暴露皮膚上防止凍傷。
收拾行囊時,陳沐陽展示了新改良的背包係統。他用馴鹿筋將背包隔成多個獨立空間,每個隔層都用乾燥的苔蘚填充:"這樣既能防止物品碰撞損壞,又能起到防潮作用。"他取出用獸骨和藤條製作的簡易羅盤——指針是磁化的隕鐵碎片,底座刻有方位刻度,"在磁暴天氣,普通指南針會失效,這個土製羅盤反而更可靠。"
行至正午,雪原上出現大片龜裂的雪殼。陳景行用鐵鎬敲擊地麵,發出空洞的回響:"這是"雪橋",下方可能隱藏冰裂縫。"他從背包取出一卷長長的獸皮繩,將一端係在巨石上,另一端捆在腰間:"采用"匍匐前進法",儘量分散體重。"陳沐陽緊跟其後,每移動一步都先用木棍試探雪殼厚度。突然,前方雪殼發出"哢嚓"脆響,陳景行立即趴下,像蜥蜴般緩慢爬行,成功通過危險區域。
午餐是在一處凸起的冰碓後方解決的。陳沐陽將凍硬的馴鹿肉放在石塊上,用鐵鎬敲擊成薄片:"這種"敲打法"比刀切更省力,還能保留肉質纖維。"他從隨身攜帶的樺樹皮盒中取出用雲莓汁醃製的苔蘚,與鹿肉片夾在燕麥脆餅中。陳景行則融化積雪煮茶,在水中加入一小片乾燥的紅景天:"紅景天茶能增強抗寒能力,但每天飲用不能超過三片,否則會導致心跳過速。"
午後的行程中,陳沐陽發現了雪地上奇特的拖痕。痕跡呈不規則的曲線,邊緣有細小的刮擦印:"這是北極狐拖拽獵物留下的。"他順著痕跡追蹤,在一處雪坑中發現半隻凍僵的雪兔。"北極狐通常會將食物藏在雪下,"他用匕首割下雪兔後腿,"但它們有時會遺忘儲存點,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傍晚宿營時,父子倆選擇了一處天然的岩石凹陷。陳景行先用鐵鎬清理地麵的積雪和碎石,然後在底部鋪上三層材料:最下層是乾燥的苔蘚,中間層是馴鹿皮,最上層覆蓋柔軟的雪兔毛。"這種"三明治"結構既能隔熱,又能緩衝地麵的寒氣。"他解釋道。陳沐陽則負責搭建防風牆,用石塊堆砌成半圓形,開口朝向背風方向,頂部覆蓋一層獸皮。
晚餐是精心烹製的雪兔燉菜。陳沐陽將雪兔切成小塊,放入陶鍋煸炒出油,加入搗碎的雲莓和地衣增加風味。他特意在鍋中放入幾塊光滑的鵝卵石:"這些"烹飪石"能均勻傳遞熱量,防止食物粘鍋。"燉煮過程中,他用馴鹿腸衣製作簡易漏鬥,將煮沸的湯汁反複過濾,去除雜質和浮沫。最後撒上研磨的杜鬆子,香氣頓時彌漫開來。
睡前,陳景行教兒子製作"應急取暖包"。他們將鐵粉、活性炭、鹽和木屑按比例混合,裝入用馴鹿膀胱製成的小袋,密封後用力搖晃:"這些材料接觸空氣後會發生氧化反應,持續放熱時間可達6小時。使用時放在貼身衣物內,但要注意定時更換位置,防止低溫燙傷。"
子夜時分,陳沐陽被呼嘯的風聲驚醒。他鑽出帳篷觀察天象,發現月亮周圍出現了巨大的暈圈:"月暈午時風,明天會有暴風雪。"他立即加固帳篷,在四周打入更多地釘,用獸皮繩將帳篷與岩石牢牢固定。回到帳篷後,他將所有物品重新檢查了一遍防水措施,用蜂蠟密封陶罐的縫隙,確保在極端天氣下物資安全。
當第一片雪花飄落時,父子倆已做好了萬全準備。他們蜷縮在溫暖的帳篷裡,聽著風雪拍打著帳篷的聲響,心中卻充滿安寧。在這片嚴酷的雪原上,每一個生存技巧的運用,每一次危機的化解,都讓他們離生的希望更近一步。而前方,還有更多未知的挑戰,等待著他們用智慧去征服。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