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燙的氣流裹挾著砂礫掠過岩層,陳沐陽突然停住腳步。他盯著地麵一道細長的痕跡,邊緣帶著鱗片狀的刮擦紋:“是沙蟒,這種冷血動物喜歡在正午曬暖身體,跟著痕跡走或許能找到水源。”陳景行立即將青銅匕首插入沙中降溫,金屬表麵騰起的白霧在烈日下轉瞬即逝——這是判斷空氣濕度的土辦法。
尋找水源的過程催生了新發明。陳沐陽用駱駝腿骨削成螺旋狀鑽頭,將檉柳枝條作為手柄,製作出簡易的手動鑽孔器。當鑽頭深入沙層兩米時,濕潤的黏土附著在骨頭上,他興奮地喊道:“快!用胡楊木板加固井壁!”父子倆將木板削成楔形打入沙中,再用沙漠樹脂混合碎沙填補縫隙。為防止水源蒸發,陳景行突發奇想,用整張駱駝皮蒙在井口,僅留一個小孔,皮麵壓上石塊——這就形成了類似蒸餾器的結構,夜間冷空氣凝結的水珠會順著皮麵流入收集容器。
狩獵工具迎來重大改良。陳景行觀察到沙漠狐狸喜歡沿著固定路線奔跑,他在路徑兩側埋設用駱駝筋製作的絆線,絆線連接著高處的巨石。當狐狸經過時,觸發機關的巨石轟然落下。更巧妙的是,他將捕獲的沙蜥蜴腹部塞滿沙漠鹽晶,再用仙人掌刺縫合,埋入沙中作為誘餌——鹽晶的鹹味會吸引食肉動物,而蜥蜴的體溫能延緩鹽晶融化。陳沐陽則利用沙漠強風,製作出“風力捕鳥器”:用胡楊木搭建框架,蒙上細密的駱駝皮網,迎風麵設置風向標,一旦有鳥類被風推向裝置,就會被網纏住。
食物儲存技術不斷革新。陳沐陽發現將肉乾浸泡在沙漠鹽湖的鹵水中,再取出暴曬,能形成堅硬的鹽殼,保質期大幅延長。他還用鴕鳥蛋殼製作成密封罐,將乾燥的沙棗和肉乾放入,罐口用融化的沙漠樹脂密封。陳景行則發明了“沙埋保鮮法”:在沙地上挖出深坑,鋪上乾燥的駱駝毛,將食物放入後用沙掩埋,沙漠穩定的低溫環境成了天然冰箱。
宿營設施充滿巧思。陳沐陽在岩壁凹陷處搭建“溫差帳篷”:先用胡楊木搭建框架,外層覆蓋駱駝皮,內層懸掛濕潤的獸皮。夜間沙漠溫度驟降,濕潤獸皮上凝結的水珠通過管道流入收集器。他還製作了“防風睡袋”,用多層駱駝毛填充,開口處設置可調節的防風簾。陳景行則利用磁鐵礦沙的特性,在帳篷周圍挖出環形溝槽,填入磁鐵礦沙,再用繩子纏繞金屬物件放入溝槽——一旦有動物靠近,金屬物件移動會帶動沙子發出聲響。
醫療方麵也有新突破。當陳景行被毒蠍子蜇傷時,陳沐陽迅速用石刀在傷口處劃開十字,擠出黑血。他將搗爛的沙蒿與鴕鳥蛋混合,敷在傷口上,這種自製藥膏有良好的鎮痛消炎效果。他們還發現一種生長在背陰處的蕨類植物,其汁液塗抹在曬傷處能快速緩解疼痛。為預防脫水,陳沐陽將收集到的仙人掌黏液與沙棗汁混合,製成粘稠的能量膠,既能補充水分又能提供熱量。
日常工具持續改進。陳景行用燧石和砂岩製作出複合工具:將鋒利的石片嵌入胡楊木手柄,用駱駝筋纏繞加固,既能當刀又能當斧。他還發明了“沙漠指南針”,將磁化的金屬絲穿過鴕鳥羽毛,放入盛水的貝殼中,金屬絲會指向磁北。陳沐陽則製作了“多功能腰帶”,用駱駝皮縫製多個口袋,分彆裝著燧石、鹽晶、繩索和火種,腰帶扣是用堅硬的瑪瑙石打磨而成。
在通訊和預警方麵,父子倆也有創新。他們在高處的岩石上設置“狼煙台”,用乾燥的駱駝糞和檉柳枝作為燃料,一旦遇到危險,點燃狼煙能在數公裡外看到。他們還製作了“聲波報警器”,將多個陶罐埋入地下,罐口連接不同長度的空心蘆葦,風吹過時會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響,根據聲音變化判斷是否有危險靠近。
隨著時間推移,父子倆在沙漠中建立起一套獨特的生存體係。從水源獲取到食物保存,從狩獵工具到醫療防護,每一項發明都充滿原始智慧。他們用最簡陋的材料,創造出適應極端環境的生存奇跡。而那枚“天空之淚”,依然靜靜地躺在行囊中,仿佛在等待著見證他們下一次的智慧閃光。
喜歡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請大家收藏:()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