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星網拓宇·米蘭達尋脈
2071年春分,塔克拉瑪乾沙漠的晨光透過“五宇靈脈指揮中心”的穹頂,灑在環形屏幕上。屏幕右側,一條淡青色的能量曲線正與綠、紅、藍、紫、金五條曲線同步跳動——這是“靈脈十二號”探測器傳回的米蘭達模擬信號,標誌著星網即將向天王星軌道延伸。樂樂穿著深灰色的“星際指揮服”,鬢角已染上風霜,手指在操控台上輕滑,將米蘭達的地形數據放大:“表麵布滿峽穀與冰層,最深的‘維羅納rupes’懸崖深達5公裡,冰層下可能存在液態水層——這是‘冰脈焰果’的潛在培育區!”
阿木爾站在旁邊,手裡的全息投影儀展示著米蘭達的3d模型,橙色的峽穀與白色的冰層交錯分布,模型邊緣標注著“冰層厚度約10公裡”的字樣。“我們計劃在‘靈脈十二號’上搭載‘冰層鑽探模塊’,能穿透5公裡厚的冰層,探測是否存在液態水。”他指著模型上的一個紅點,“這裡是‘維羅納rupes’懸崖底部,光照條件相對穩定,適合建立首個生態艙,後續還能借助懸崖的地形,搭建‘階梯式培育帶’。”
兩人正討論著,古麗推著載有“冰脈模擬培養艙”的推車走進指揮中心,艙體裡200c的低溫環境中,一株淡青色的“米蘭達焰果”幼苗正泛著微光。“這是初代‘冰脈焰果’,結合了泰坦焰果的抗甲烷基因和挪威冰脈果的抗凍基因。”古麗打開艙體的監測麵板,“靈脈能量6.8赫茲,葉片活性91,在200c的模擬溫度下仍能緩慢生長——隻要探測到液態水,就能快速擴展培育範圍。”
樂樂湊到培養艙前,看到幼苗的根係纏繞著透明的“冰絲菌”——這是新改良的火星菌絲變種,能在冰層中穿梭,分解冰裡的礦物質。“‘冰絲菌’的代謝效率怎麼樣?”她指著根係旁的冰晶,“米蘭達的冰層礦物質含量低,如果菌絲能高效分解,才能滿足焰果的生長需求。”
古麗調出菌絲的代謝數據:“‘冰絲菌’能分解冰中的鈣、鎂元素,釋放出可溶性鹽,供水焰果吸收。實驗室測試顯示,這種‘冰絲菌焰果共生係統’的能量轉化效率,比泰坦的甲烷係統高10,即使在礦物質稀缺的冰層中,也能維持幼苗生長。”
這時,蘇瑤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現在指揮中心中央,她身後是挪威冰川守護區的“冰脈實驗室”,背景裡的低溫培養箱正亮著淡藍燈光。“緊急消息!‘冰脈共生體’在210c環境下測試成功了!”蘇瑤手裡拿著一份報告,“我們將‘冰絲菌’與冰川苔蘚共生,苔蘚能吸收冰層中的微弱光照,轉化為能量傳給菌絲,再由菌絲傳給焰果——果實的靈脈元素含量達到0.11,是目前抗凍品種裡最高的!”
樂樂立刻調出米蘭達的光照數據:“表麵光照強度隻有地球的1400,但冰層下可能存在反射光。”她指著屏幕上的光照模擬圖,“如果在生態艙裡安裝‘光反射板’,將表麵的微弱光照導入冰層下,再結合苔蘚的光合能力,就能為焰果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這樣一來,即使沒有液態水,也能在冰層中培育‘冰脈焰果’。”
林羽這時走進指揮中心,手裡拿著“靈脈十二號”的最終任務方案。“‘靈脈十二號’的核心載荷確定了——50顆‘米蘭達焰果’種子、100克‘冰絲菌’,還有一套‘冰層靈脈能量轉換器’。”他指著方案裡的生態艙模型,“生態艙分為‘冰層探測區’‘幼苗培育區’和‘能量中繼區’,能自主選擇著陸點,先探測冰層下是否有液態水,再決定培育模式——有水則走‘冰下水生路線’,無水則走‘冰層共生路線’。”
阿哲調出“靈脈十二號”的飛行軌跡圖:“探測器預計需要12年時間抵達米蘭達,期間會借助土星、天王星的雙重引力加速,還會在天王星軌道部署兩顆‘米蘭達中繼星’,確保能量信號能實時接入六脈星網。”他指著軌跡上的一個藍點,“這裡是土星引力彈弓的切入點,能讓探測器的飛行時間縮短2年,還能順便采集土星環的冰粒樣本,研究其中的靈脈元素是否與米蘭達冰層一致。”
接下來的半年,基地裡所有人都投入到“米蘭達焰果”的強化培育和“靈脈十二號”的發射準備中。樂樂和阿木爾每天泡在“米蘭達環境模擬實驗室”,記錄幼苗在不同冰層厚度、光照強度下的生長數據——他們看著幼苗在210c的低溫下調整葉片的透光率,在微弱光照下延長光合作用時間,監測日誌上的曲線越來越接近米蘭達的實際環境參數。
2071年夏至,“米蘭達焰果”的培育迎來關鍵節點——初代幼苗在模擬冰層環境下結出了第一顆淡青色的果實。樂樂小心地將果實取出,放在檢測儀上,屏幕顯示:“靈脈能量7.0赫茲,抗凍基因表達量96,冰層礦物質吸收效率18,完全符合米蘭達的種植要求。”“成功了!”樂樂興奮地大喊,立刻將數據同步到“全球少年靈脈數據庫”,屏幕上瞬間湧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祝福——巴西的盧卡已成為雨林靈脈守護區的負責人,他上傳了自己培育的“雨林米蘭達雜交果”照片;加拿大的奧萊則在北極冰原建立了“冰脈監測站”,發來一段“北極冰果與米蘭達果”的對比視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同年10月,“靈脈十二號”探測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樂樂和阿木爾站在觀測區,看著火箭拖著橘紅色的火焰刺破長空,手裡揮舞著畫有米蘭達懸崖與焰果苗的旗幟。當火箭進入地球軌道時,指揮中心的環形屏幕上,六條能量曲線突然同時向上波動——地球、火星、月球、歐羅巴、泰坦、米蘭達模擬信號的靈脈能量,正通過星網為“靈脈十二號”送行。
“它會帶著米蘭達焰果,飛向天王星!”阿木爾輕聲說,眼裡滿是激動,“等它成功著陸,我們的星網就會擴展到第六顆星球,靈脈的光芒就能照亮天王星軌道了。”
發射成功後,樂樂和團隊回到指揮中心,立刻投入到“靈脈十二號”的飛行監測中。屏幕上,探測器正沿著預定軌跡向土星飛去,艙內的“米蘭達焰果”種子和“冰絲菌”被保存在210c的低溫容器中,處於深度休眠狀態。“預計2074年抵達土星軌道,2083年就能到達米蘭達。”蘇瑤指著屏幕上的倒計時,“這期間,我們要持續優化六脈星網的能量同步率,確保米蘭達的靈脈能量能順利接入,還要培育‘米蘭達泰坦雜交果’,為後續的星際品種改良做準備。”
古麗這時拿著一份來自泰坦培育區的報告走進來:“泰坦的‘泰坦焰果林’已擴展到1000平方米,甲烷轉化效率提高到95,產生的能量通過星網,能滿足歐羅巴水脈果20的能耗需求。”她將報告遞給樂樂,“未來等米蘭達的培育區建成,六顆星球的能量就能形成閉環,無論哪顆星球遇到極端環境,都能快速獲得其他星球的支援。”
樂樂翻開報告,看著泰坦焰果林的照片,突然想起30年前第一次培育火星焰果的場景——那時候她還是個攥著監測儀的年輕研究員,如今已成為星網任務的總負責人。“時間過得真快啊。”她輕聲說,指尖拂過照片上的淡紫色果實,“但隻要星網還在延伸,隻要生命的種子還在播撒,我們的探索就不會停止。”
當第一縷晨光再次照亮塔克拉瑪乾沙漠時,“米蘭達環境模擬實驗室”裡的“米蘭達焰果二號”種子開始發芽。樂樂背著裝有監測儀的背包,走進實驗室,手裡拿著新的監測日誌,在第一頁寫下:“2071年6月21日,米蘭達焰果二號發芽,靈脈能量7.1赫茲,抗凍基因表達量97,向天王星出發。”
她知道,這場跨越星海的靈脈守護之旅,還有無數的星球要探索——海王星的海衛一、柯伊伯帶的冥王星,甚至更遠的係外行星,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焰果家園”。但隻要六脈星網的能量繼續跳動,隻要人類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不熄滅,就沒有到達不了的遠方,沒有喚醒不了的靈脈。
新的星軌已在宇宙中展開,新的生命故事,正隨著“靈脈十二號”的軌跡,在米蘭達的冰層峽穀中、在天王星的藍色光環下,緩緩續寫。
喜歡八音盒裡的世界請大家收藏:()八音盒裡的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