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星網初織·冰壤試種
2088年夏至,月球組裝基地的“星軌車間”內,淡紫色的能量弧光在機械臂間流轉。“靈脈十四號”探測器的核心培育艙正進行最後一次密封測試,透明的艙壁上,“柯伊伯帶冰壤適配係統”的指示燈逐一點亮,淡藍色的數據流順著全息屏邊緣滾動,實時傳輸至地球指揮中心的數據庫。
阿木爾戴著全息操作手套,指尖在培育艙內壁的“地熱模擬裝置”上輕點,屏幕上立刻彈出溫度分布三維圖——艙底的環形加熱模塊已調試至240c,與冥王星表層土壤的模擬溫度完全一致。“加熱模塊穩定性99.8,能量損耗率控製在0.3以內。”他抬頭看向監控屏,畫麵裡,三枚中繼衛星的模型正圍繞虛擬冥王星旋轉,“中繼衛星的軌道參數也同步好了,等培育艙測試完成,就能和探測器主體進行組裝對接。”
此時,地球“海衛一實驗室”的恒溫艙前,樂樂正盯著“海衛一四號”幼苗的生長數據。與前三株幼苗不同,這株幼苗的根係旁,除了熟悉的“三生菌”,還多了一層淡褐色的“柯伊伯帶模擬冰壤”——這是古麗團隊用冥王星冰層樣本、星際塵埃顆粒和氮元素晶體混合製成的新型基質。“根係向冰壤深處延伸了2.3厘米,氮元素吸收率比純混合冰環境提高3。”樂樂在日誌本上標注,筆尖停在“冰壤微生物活性”一欄,“看來冰壤裡的‘冥衛二菌株’,真的能和三生菌形成共生關係。”
實驗室門口的通訊器突然亮起,小宇的全息影像帶著些許興奮出現在屏幕上:“樂樂姐!月球基地傳來好消息,‘靈脈十四號’的推進係統測試成功了!甲烷核能雙動力的輸出功率比設計值還高2,完全能應對柯伊伯帶的引力波動!”影像背景裡,銀灰色的推進器正噴出淡藍色的火焰,在真空測試艙內留下一道細長的光痕。
樂樂調出推進係統的參數報告,目光掃過“燃料利用率”一項——92.5的數值遠超“靈脈十三號”的88。“讓基地把推進係統的振動頻率數據傳過來,”她叮囑道,“培育艙裡的幼苗對振動敏感,必須確保對接後,艙內振幅控製在0.01毫米以內。”
掛斷通訊,古麗抱著一管新製備的冰壤樣本走進來。“我們在冰壤裡加入了‘海衛一冰晶碎屑’,”她將樣本管放在檢測台上,管內的淡褐色基質中泛著細微的瑩光,“測試顯示,這種改良冰壤能讓三生菌的代謝活性再提升1.2,就算在250c的超低溫下,也能保持氮元素轉化功能。”
樂樂拿起樣本管,對著模擬海衛一冷光的燈源觀察——冰晶碎屑在基質中均勻分布,像撒在土壤裡的碎鑽。“正好可以用在‘海衛一五號’幼苗上,”她轉身看向恒溫艙旁的培育架,“等這株幼苗長出新葉,就把改良冰壤的參數同步給‘靈脈十三號’,讓探測器提前適應海衛一的實際土壤環境。”
當天傍晚,月球組裝基地的“中繼衛星車間”裡,林羽正仔細檢查衛星的信號發射器。雖然拄著拐杖,但他每一步都走得穩當,指尖劃過發射器表麵的金屬紋路時,眼神裡滿是專注。“信號覆蓋範圍要再擴大15,”他對身旁的工程師說,“柯伊伯帶的星際塵埃會乾擾信號,必須留出冗餘空間,確保‘靈脈十四號’能隨時與地球通訊。”
工程師立刻在操作屏上調整參數,屏幕上的信號覆蓋範圍圖隨之擴大,淡綠色的信號圈將虛擬冥王星完全包裹。“調整好了,”工程師說道,“現在就算有高強度塵埃暴,信號中斷時間也不會超過10秒。”
林羽點點頭,目光落在車間牆上的日曆上——距離2089年春分的中繼衛星發射窗口,還有9個月。“時間剛好,”他輕聲說,“等衛星組裝完成,再進行三個月的在軌測試,就能趕上發射窗口。”
與此同時,地球指揮中心的環形屏幕上,“靈脈十三號”的軌跡又向前延伸了一段。探測器已順利穿過海王星的內環光環,正在向海衛一方向減速,屏幕右下角的倒計時顯示:距離抵達海衛一,還有12年零9個月。
“探測器傳回了海衛一的最新高清圖像!”負責監測的研究員突然喊道,屏幕上瞬間切換出畫麵——淡藍色的海衛一表麵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南極區域有一道巨大的冰裂,裂縫中泛著淡紅色的光,那是冰層下甲烷升華形成的氣體噴流。
樂樂和古麗趕到指揮中心時,屏幕前已圍了不少人。“這道冰裂的位置,正好和我們模擬的‘海衛一最佳著陸點’重合,”古麗指著冰裂旁的平坦區域,“如果‘靈脈十三號’能在這裡著陸,就能直接采集到冰層下的原生土壤樣本。”
樂樂看著圖像中的冰裂,突然想起多年前在火星上見到的火星溝穀。“把冰裂區域的地形數據和溫度分布發給‘靈脈十三號’的導航係統,”她對研究員說,“讓探測器提前規劃著陸路徑,避開不穩定的冰層區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088年7月12日,“海衛一五號”幼苗在改良冰壤中順利長出第七片新葉;同日,月球基地完成了“靈脈十四號”第一顆中繼衛星的組裝。當衛星的信號發射器成功發出第一組測試信號,穿透模擬柯伊伯帶塵埃環境的乾擾場,清晰傳至地球指揮中心時,整個團隊都沸騰了。
樂樂站在指揮中心的落地窗前,看著窗外的夜空——雖然看不到遙遠的柯伊伯帶,但她知道,那裡正有一道新的星軌在悄然編織。她拿出平板電腦,打開“全球少年靈脈數據庫”,開始撰寫第102章的日誌,標題是《星網初織,冰壤試種》:
“2088年夏至,‘靈脈十四號’培育艙密封測試達標,中繼衛星組裝啟動;‘海衛一四號’幼苗在柯伊伯帶模擬冰壤中紮根,‘海衛一五號’新葉舒展。這一季的熱風裡,藏著向柯伊伯帶進發的序章。
月球基地的弧光下,探測器的金屬骨架逐漸成形;地球實驗室的冷光中,幼苗的根係在改良冰壤裡探索。中繼衛星的信號已突破塵埃乾擾,‘靈脈十三號’的軌跡正靠近海衛一的冰裂——每一個細節的完善,都是在為更遠的旅程鋪路。
從模擬冰壤到真實星軌,從實驗室的幼苗到星際間的探測器,我們用數據編織星網,用耐心培育希望。柯伊伯帶的黑暗不會漫長,因為每一顆中繼衛星的信號,每一株幼苗的生長,都是照亮未知的光。
下一個春分,中繼衛星將飛向冥王星;再一個冬天,‘靈脈十四號’將啟程。我們的腳步,始終朝著星辰更遠處。”
日誌的最後,樂樂附上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海衛一五號”幼苗在改良冰壤中的特寫,根係旁的冰晶碎屑泛著瑩光;另一張是月球基地的中繼衛星,正被機械臂吊離組裝台,背景是深藍色的月球夜空。
2088年7月15日,“海衛一實驗室”的“海衛一六號”幼苗開始培育,這次使用的冰壤中,加入了“靈脈十三號”傳回的星際塵埃樣本;同日,月球基地啟動“靈脈十四號”第二顆中繼衛星的組裝。指揮中心的環形屏幕上,淡紫色的“靈脈十四號”軌跡與淡白色的“靈脈十三號”軌跡逐漸交彙,最終一同指向深邃的宇宙深處——那裡,柯伊伯帶的星辰正等待著人類的探索。
喜歡八音盒裡的世界請大家收藏:()八音盒裡的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