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做人兒子,林端在揚州和姑蘇老家,可給林如海這個爹掙了不少臉麵。
因為祖籍是姑蘇人,林端特意回了老家科考。
林家族人也是第一回見到這個最有出息的子孫。
林端十歲,早就長得相貌堂堂,英姿颯爽了。
因著家裡常年與宋華章通信,林如海也越發的聽女兒建議。
不止讓兒子做學問,還請了武師傅教些膚淺的功夫。
幾年下來,林端的身體素質是顯而易見的。
至少現在兒子學會了鳧水,不怕有人在暗中做手腳,把兒子推水裡了。
還學會了簡單的拳法路數,每天鍛煉半個時辰,比好多人家的公子哥都站的筆直如鬆。
更是可以帶著護衛回姑蘇,讓林如海省了不少擔心。
十歲的秀才公,是什麼概念?那就要說說科考究竟有多難。
大多數學子是農民的兒子,也就是寒門出身。
上的私塾或者學府裡,師資力量都不強。
有些私塾是秀才公開設的,這種學識的老師,其實每三年也在考試。
但真正的好老師,至少要在舉人以上的水平,這樣才算是好老師的基礎。
而且你一腳邁進了尖子班,在當上班主任之前,個人講課能力也是個問題。
有些人確實是考試考得好,但這種人不一定會講課。
所以學習好,考得好,還會講課的老師自己開私塾也好,應聘學府也好,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那這樣的老師收費必定會很高,甚至沒有個關係人脈,豐厚的家底子,你都摸不著老師的門檻。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學子,最後應試後的成績十不存一的道理。
名師難求,當上了名師的弟子,自己本事不到家就又是一個坎兒。
林端原本就有一個當探花郎,又是國家重臣的爹。
那是從啟蒙開始,就已經與普通人拉開了天塹一般的距離。
更何況他本來就聰敏好學,小小年紀就能考中就是必然的事。
其實除了四王八公這些世家以外,其他大臣都非常重視科考。
除非子孫真的不爭氣以外,剩下的都會逼著孩子刻苦學習。
而且由科考進入朝堂,這樣的身份才會被人尊重,皇上又不是傻子,肯定願意把重任交給有能力的人辦事。
假設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裡,有十萬考生,那每次也就隻有幾千人通過應試罷了。
等過完童生考秀才,又會被刷下來一部分,再往上是舉人,還有貢士,進士,能留下幾百都算是多的了。
更彆說探花,榜眼,狀元這全國前三名的人中龍鳳,那是老百姓心裡崇拜,卻隻能想想的存在。
往年敗北的學子裡麵,也不止年輕人,四五六十歲的老頭大有人在,但這也預示著科舉的吸引力。
“端弟直接回揚州嗎?怎的不多放鬆幾日,聽說這幾天有很多同窗都去詩會了!”
“你小子真是讓人羨慕!剛一下場就高中,可見學識紮實!”
“後麵還有進士的博弈,把時間全扔在路上,這可多不劃算!”
林端和幾位朋友坐在茶館裡,原本想著聊聊天,一會兒再吃個散夥飯就算辭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