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之下,母心為秤約公元前5000年·渭水支流河穀·桑泉部落)
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
告彆半坡那道深壕和尖底瓶帶來的安全感與便利,讓我們溯著時光之流而上。眼前的景象愈發古樸,卻也充滿一種原生蓬勃的力量。在一條名為“桑泉”的清澈溪流旁,幾十座半地穴式的圓形草屋,像雨後草地上的蘑菇圈,依偎在幾株巨大的、枝繁葉茂的桑樹腳下。炊煙細長而直,空氣中混合著新烤粟餅的焦香、泥土的芬芳、晾曬麻繩的植物氣息以及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笑鬨聲。這裡的節奏似乎更舒緩,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更緊密,一切都籠罩在一種近乎天然的秩序之下——一種以女性血緣為紐帶、由女性長者主導的秩序。我們的故事,將聚焦於部落的女首領“桑榆婆婆”、她最得力的助手兼女兒“巧手”,以及一位心思細膩、善於觀察的年輕母親“鹿角”半坡故事中那位尖底瓶發明者的先祖?也許血脈裡的聰慧早已流淌)。
一、桑蔭議事:婆婆的權杖關鍵事件:女性首領主持部落日常事務與資源分配)
正午的太陽透過巨大的桑葉縫隙,灑下斑駁的光點。部落中央最大那株桑樹下,鋪著一張厚實的草席。桑榆婆婆盤腿端坐其上。她年逾六旬,頭發像覆著一層薄霜的枯草,挽成一個簡單的髻,插著一根磨得光滑油亮的骨簪。她的臉龐刻滿歲月的溝壑,眼神卻像山澗深潭,平靜而深邃,蘊含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她的麵前,擺放著幾樣東西:幾塊烤得焦黃的粟米餅、一大陶缽煮熟的野菜、一小堆剛從溪流淺灘撿拾來的新鮮河蚌、還有幾塊切割好的、顏色深紅的乾鹿肉這是昨天狩獵隊的收獲)。
周圍,部落的成員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坐或站,目光都聚焦在桑榆婆婆和她麵前的食物上。分食的時刻到了。這不是簡單的吃飯,這是維係部落公平與團結的關鍵儀式。
桑榆婆婆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
“太陽走到頭頂了,肚子也唱空城計了。昨天,石矛帶著小夥子們追到了林子深處那頭最壯的鹿她指了指那幾塊最好的鹿肉),辛苦了!鹿肉是精貴東西,不容易得。”她的目光落在狩獵隊長“石矛”一個彪悍健壯的中年漢子,此刻正咧嘴笑著,帶著幾分自豪)身上,“石矛,你們幾個出力最多,拿這一份。”她將那幾塊顏色深紅、肉質最好的鹿肉推給石矛和他的幾個核心隊員。
石矛恭敬地雙手接過:“謝婆婆!我們跟著您的指引,才找到鹿群的蹤跡!”
接著,婆婆拿起粟餅:“‘巧手’帶著女人們種的粟米,今年長得格外好,天天頂著日頭除草澆水,不容易。每人一塊餅,不分大小。”巧手——桑榆婆婆的女兒,一個麵容沉靜、手指靈巧、眼神堅毅的三十多歲女子——上前接過粟餅,開始逐一發給圍坐的族人。孩子們拿到餅,立刻歡天喜地地啃起來。
然後是那一大缽野菜:“‘草花’和阿婆們天不亮就鑽林子了,找的都是最嫩的芽。大家都有份,暖暖腸胃。”負責采集的老婦人草花笑眯眯地接過陶缽。
最後是那堆河蚌:“‘小河’帶著幾個娃娃在溪邊摸的,娃娃們眼尖手快。小河,你們幾個娃娃拿回去,讓阿媽煮了湯,鮮得很!”
被點名的少年“小河”興奮地跳起來,小心地捧起蚌殼,周圍的小夥伴們發出一陣羨慕的歡呼。
整個過程有條不紊,沒有人爭搶,也沒有人不滿。每個人的付出都被看見,每個人的需要都被顧及。桑榆婆婆就像一個最高明的秤砣,穩穩地平衡著部落的天平。鹿角抱著自己剛會走路的孩子,靜靜地看著這一切,心裡充滿了踏實感:“桑榆婆婆的眼睛,就是部落的公道秤。誰都彆想瞞過她,誰也虧不了誰。”
二、陶泥與麻線:巧手的工坊關鍵事件:女性首領組織並主導製陶、紡織等核心手工業)
午後,陽光依舊明媚。在部落西側一片開闊地上,幾座簡易的草棚下,是部落的“手工業中心”。這裡的主角,是桑榆婆婆的女兒——巧手。
巧手正坐在一塊平滑的石板前,專注地揉著一大團細膩的陶泥。她的手指修長有力,動作流暢而富有韻律,泥土在她掌中如同溫順的綢緞。旁邊圍著幾個年輕女子包括鹿角),聚精會神地看著、學著。
“揉泥要揉透,”巧手的聲音溫和但清晰,“把裡麵的小疙瘩、小氣泡都趕出去,就像理順麻線一樣。不然燒的時候,它自己就會‘發脾氣’,裂開給你看。”她用掌根耐心地擠壓、折疊著泥團。
“巧手姐,盤條的時候,接口總是不平怎麼辦?”鹿角虛心請教。
“接口這裡用水抹濕,輕輕用手指肚壓,”巧手停下動作,拿起一根泥條示範,“對,就這樣,一點點壓過去,像撫摸新生兒的皮膚一樣輕柔,不能急。你看——”她手下的一條泥條完美地貼合在泥坯底部,幾乎看不出痕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遠處,另一群女人坐在草席上,進行著紡織工作。她們有的在用石紡輪或陶紡輪將采集來的麻纖維撚成線,“嗡嗡”的紡輪轉動聲像一群忙碌的蜜蜂;有的則在用一種簡陋的踞織機水平式原始織機)將麻線編織成粗糙但堅韌的麻布。桑榆婆婆拄著一根磨光的木杖,緩緩踱步過來,不時駐足指點。
“草葉,這麻線撚得太鬆了,織出來布不結實,風一吹就透。”她拿起一縷麻線看了看,對一位年輕女子說。
“阿雲,織布的時候,緯線要用力拉緊,”她又對織布的女子說,“緊一點,密一點,穿著才耐磨,冬天才暖和。彆怕費力氣,力氣用了還會長出來。”
巧手聽到母親的話,抬頭笑道:“阿媽說得對。我們做的陶罐要盛得住水,織的布要裹得住暖,這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力氣和用心,都藏在裡麵呢。”
桑榆婆婆讚許地點點頭,目光掠過這片繁忙卻有序的景象:揉泥的、盤築陶坯的、紡線的、織布的……汗水浸潤著她們的臉頰,專注點亮了她們的眼睛。這裡是部落的“後勤部”,是生活物資的來源,是文明的基石,而這一切,都在女性們的智慧和巧手下運轉著。男性們擅長狩獵和建造,但這些關乎日常精細生活的技藝,在這裡,是女性的領域,由她們的母親和首領精心組織、傳承。
三、生命終點:女尊的印記關鍵事件:女性墓葬形式反映其社會中心地位)
夕陽將天邊染成一片溫柔的橘紅,也為部落東側的公共墓地蒙上了一層肅穆的金紗。這裡沒有高大的墳塚,隻有稍微隆起於地麵的土堆標記著長眠之地。部落的一位年邁女性——“織雲婆婆”巧手紡織技藝的啟蒙老師)剛剛走完了她勤勞的一生,今天是她下葬的日子。
桑榆婆婆主持著儀式。她神情莊重,帶領族人唱著古樸低沉的安魂曲調。墓穴早已挖好,織雲婆婆的遺體被小心地安放下去,采用屈肢葬一種常見的史前葬式,遺體呈蜷曲狀,象征回歸母腹)。接著,是放置隨葬品。
桑榆婆婆親自拿起織雲婆婆生前最珍愛、也是她最常用的幾件物品:
一套精美的骨質紡織工具:包括一根光滑的骨針針鼻穿好了麻線)、幾個小巧的骨梭、一個紋飾精美的陶紡輪上麵刻著象征紡織的網格紋)。
幾件漂亮的陶器:一個她日常喝水用的彩繪小陶碗、一個儲放珍貴麻線的帶蓋陶罐上麵有她親手刻畫的雲紋)。
一串用彩色石子和小貝殼精心磨製、打孔的項鏈。
還有幾塊品質上乘的麻布片。
她將這些物品,一件件鄭重地擺放在織雲婆婆遺體的頭側和身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