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春秋的霸業與紛爭(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十九載流亡路,礪得君王心公元前656年公元前636年)
核心事件:驪姬之亂;重耳流亡十九年;遍曆狄、衛、齊、曹、宋、鄭、楚、秦;受楚成王禮遇,許下“退避三舍”諾言。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的寵妃驪姬設下毒計,逼死太子申生,又派人追殺公子重耳和夷吾。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重耳翻牆倉皇出逃,連行李都沒帶全,開始了漫長而凶險的流亡生涯。這一年,他43歲。回望火光衝天的晉都絳城今山西翼城),重耳緊握雙拳,指甲深深掐進掌心:“父親!驪姬!此仇不報,我重耳誓不為人!”但現實是,他首先要活下去。
十九年!從狄國母親故國)寄人籬下,雄心在安逸中險些消磨;到衛國遭拒門外,連農夫都敢拿土塊戲弄他;在齊國被齊桓公厚待並娶妻齊薑,沉溺溫柔鄉幾乎忘記歸誌,是妻子齊薑和賢臣趙衰、狐偃灌醉酒強行將他拉走;在曹國受曹共公偷窺其洗澡的奇恥大辱“窺浴”);在宋國得到剛戰敗於泓水的宋襄公禮遇卻無力相助;在鄭國被鄭文公視為“敗家子”拒之門外……一路坎坷,受儘白眼。
轉折發生在楚國。公元前637年,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剛在盂地扣押宋襄公不久的楚成王熊惲,以非常隆重的諸侯之禮接待了這個落魄的晉國公子。酒宴之上,楚成王半開玩笑地問:“公子若他日返晉為君,何以報寡人今日之厚待?”
重耳沉吟片刻,不卑不亢地回答:“子女玉帛,君所餘也;羽毛齒革,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我能拿什麼報答您呢?”
楚成王不肯罷休,逼問:“話雖如此,總得有所表示吧?”《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雖然,何以報我?”)
重耳直視楚王,眼神清澈而堅定:“若托君之福,得返晉國。他日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退避三舍一舍三十裡,三舍即九十裡)。若仍不得見諒,則左執鞭弭馬鞭和弓),右屬櫜鞬箭袋),與君周旋!”若兩國不得已在中原交戰,我將為您退兵九十裡以示報答。如果這樣您還不肯罷休,那我就左手執鞭持弓,右手挎箭袋,奮力與您較量一番!)
滿殿皆驚!楚將成得臣子玉)怒道:“大王!重耳無禮,請殺之!”楚成王卻哈哈大笑,眼中閃過一絲欣賞:“此子誌不可量!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他不僅沒殺重耳,反而厚贈資財,派人護送其前往秦國。在秦穆公重耳姐夫)的強力支持下,公元前636年春,62歲的重耳終於踏上了闊彆十九年的故土,在秦國大軍護送下重返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苦難是最好的老師。十九年的顛沛流離,磨掉了重耳的公子嬌氣,錘煉了他的堅韌與智慧,讓他洞悉了人情冷暖,明白了國家強弱的根本。真正的王者歸來,往往源於深穀的跋涉而非坦途的奔跑。
退避三舍,請君入甕公元前635年公元前632年夏)
核心事件:晉文公治國圖強;平定王子帶之亂,勤王周室,贏得政治聲望;楚圍宋,晉救宋;楚軍北上,晉軍“退避三舍”;城濮之戰爆發。
晉文公即位後,展現出了與宋襄公截然不同的務實與高效。他深知,沒有實力,一切抱負都是空談。
勵精圖治:重用狐偃、趙衰、先軫、魏犨等流亡夥伴,推行“明賢良”、“賞功勞”、“通商寬農”等政策,晉國國力迅速恢複。
勤王定霸:公元前635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帶勾結狄人作亂,襄王逃難到鄭國。晉文公敏銳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親率大軍迅速平定叛亂,護送襄王回洛邑。周襄王感激涕零,賜予晉國陽樊、溫、原、攢茅等大片黃河以北的戰略要地!這不僅極大擴張了晉國領土,更讓晉文公獲得了“尊王”的政治光環和無與倫比的政治聲望,取代宋襄公,成為諸侯心中的新一代“老大”候選人。
然而,南方的巨獸楚國豈容他人酣睡?楚國大將成得臣子玉),這位在泓水之戰中擊敗宋襄公的悍將,因其剛猛暴躁的性格被稱為“剛而無禮”。他無法容忍晉國崛起,於公元前633年率楚及其盟國陳、蔡、鄭、許)大軍包圍了親晉的宋國都城商丘報當年宋襄公厚待重耳之“仇”?抑或打擊晉國勢力?)。
宋國緊急向晉國求救。晉國朝堂爆發激烈爭論:“救宋必與楚戰,楚強,勝算幾何?”,“不救則失信於諸侯,何以稱霸?”
關鍵人物先軫時任中軍帥,天才軍事家)力排眾議:“主公!救宋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天賜良機!但要避其鋒芒,不可硬拚。楚新得曹、衛楚盟友),我軍可先攻曹、衛,楚必救,則宋圍自解,我可占據戰場主動!”圍魏救趙的原始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晉文公采納其策,於公元前632年初,揮師東進,攻破曹國報了當年“窺浴”之仇),迫降衛國衛君出逃),切斷了楚軍與後方盟友的聯係。
子玉果然暴怒,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宋,親率楚軍主力以及陳、蔡聯軍,殺氣騰騰地北上尋找晉軍決戰!晉楚兩大強國,終於在中原腹地今河南陳留、濮陽一帶)迎頭相撞,一場決定未來百年華夏格局的終極碰撞即將爆發!
麵對來勢洶洶的楚軍,晉文公做出了一個令所有將士震驚的決定——撤退!
“退?君上,我軍新破曹衛,士氣正盛,何故未戰先退?”大將魏犨魏武子)第一個跳出來,滿臉不解和不甘。其他將領也議論紛紛。隻有先軫和狐偃眼中閃爍著明了的光芒。
晉文公站在地圖前,聲音沉穩而有力:“諸君莫急。昔日在楚,寡人曾對楚王有諾:‘他日晉楚交兵,退避三舍。’今楚軍來,寡人豈能失信於天下?”他看著眾人困惑的表情,微微一笑,眼神深邃:“退避三舍,一為踐行諾言,彰顯晉國信義;二為……”他手指重重地點在撤退終點——“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
“楚將子玉,剛愎自用,驕悍輕敵。我軍一退再退,他必以為我軍怯戰,定然窮追不舍!待其深入,遠離本土,士卒疲憊,後方斷絕曹衛已被我控製),而我軍以逸待勞,占據有利地形……此乃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妙計!此‘退避’,非真退,實乃‘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