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簇擁之下,身著太上皇服飾的趙佶,緩步踏入垂拱殿。
老頭臉上帶著一種複雜的表情,有重新回到權力中心的興奮與得意,亦有對眼前這混亂局麵的困惑與一絲不安。
在他身邊,諢王趙楷則顯得異常興奮,挺直胸膛,像是登基的是他。
大朝會匆匆開始,禮儀流程被簡化到極致。
首先,由太宰張邦昌高聲宣讀“太上皇複位”的詔書。
詔書字句華麗,將崇禎的抄家清算描繪成“倒行逆施,致使天怒人怨”,而太上皇的複位,則成了“順天應人,撥亂反正,以安社稷,以慰民心”的壯舉。
同時廢除趙桓的皇帝尊號,複其原爵,降為定王。
因宋徽宗偏愛趙楷,宋欽宗十六歲時,被封為定王,而後才冊立為皇太子。
趙佶既然想“撥亂反正”,那隻能抹去崇禎帝位合法性,複位後令其“歸藩”合乎禮製。
百官跪拜,齊呼陛下聖明,聲音卻顯得有些單薄,不如往日般洪亮整齊。
緊接著,便是人事任命的環節,這才是此次朝會的重中之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邦昌被尊為同平章事,加封太師,總領朝政,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首,獨掌大權。
唐恪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職權,成為左宰相,位列宰執。
李邦彥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成為右宰相,同樣位列宰執。
王時雍仍為開封府尹,兼京師最高行政長官,戰時負責城防,並被特意宣布加入宰執集團,成為這批“上位者”中的重要一員。
而此次宮變最大的功臣之一,溫州觀察使範瓊,則因功被封為殿帥,並簽書樞密院事,這意味著他不僅執掌禁軍,更躋身樞密院,在軍事方麵有了極大的話語權,與文官集團形成某種製衡,同時也成為了他們看管崇禎帝的“忠犬”。
這幾人,加上太上皇趙佶,以及隨後被宣布為代理監國的諢王趙楷,便構成了大宋新的權力核心。
一連串的任命宣讀完畢,殿中氣氛沉重而微妙。
那些忠於崇禎帝的官員,如張叔夜、孫傅、宗澤等人,全都沒有參加朝會。
他們仍舊保持原職,未被貶黜。
但是個人都清楚,這不過是新權力集團安撫人心的手段,是維穩的策略。
張叔夜等人的地位,在朝堂上已然邊緣化。
朝會草草收場,一切權力更迭,都被這道複位的詔書和幾項任命,以最快的速度確定下來。
隨後,便是此次朝會最核心,也是最隱秘的議程,商議與金軍談判。
主戰派被壓製,主和派全麵掌控朝局,與金人議和,也就成了順理成章、迫在眉睫之事。
最終決定,由新晉宰相張邦昌,親自前往金營,全權負責此次談判。
在這片被強行粉飾的太平之下,一場真正的賣國交易,開始了。
喜歡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請大家收藏:()朕避他鋒芒?龍纛前壓,天子親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