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隊伍抵達了揚州。
在這裡,他們將從瓜洲南渡長江。
江水浩蕩,波濤滾滾。
崇禎率領禦營親兵率先登船,親自指揮渡江事宜。
浩浩蕩蕩的船隊載著皇室、文武百官以及無數輜重,緩緩駛向對岸。
宋廷於兵荒馬亂之中,經曆千辛萬苦,終得以踏上長江南岸。
當崇禎的雙腳終於踏上金陵府土地時,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複雜的情緒。
曾幾何時,在大明朝堂之上,也曾有過關於“南遷”的激烈討論。
然而,當時的群臣,談南渡如同談論國滅,視為奇恥大辱,仿佛一旦南遷,大明就將不複存在。
如今,這被視為“國滅”的“南渡”,卻成了大宋不得不走的“活路”。
這殘酷的現實,諷刺著曆史的相似與無奈。
金陵,這座古老的都城,山環水繞,鐘阜龍盤,虎踞龍蟠,自古便是天子建都之地。
它曾是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等六朝的都城,也曾是南唐的國都,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龍興之地。
這裡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見證了無數王朝的興衰更迭,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它作為帝都的天然氣質。
彼時,寒風漸歇,春意萌動。
金陵百姓聽說大宋皇帝南遷至此,紛紛走出家門,夾道歡迎。
他們眼神中帶著好奇,帶著期待。
崇禎策馬過江心橋,橋下江水奔流不息。
他看著這片舊時大明龍興之地,神色莫名。
想起前世的自己,守著北京,寧死不退,與城共存亡。
縱然他內心深處也曾思考過南遷的可能性,認為南下或許也能力挽狂瀾,但在大明文武中樞腐爛透頂的現實麵前,最終還是選擇了殉國殞身,吊死煤山。
那一世,他窮儘心力,最終卻隻能眼睜睜看著大明王朝走向覆滅。
而如今,他以趙桓的身份,成為了大宋的皇帝,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南遷。
雖然這一路千辛萬苦,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卻總歸為大宋留下了一線翻盤的可能。
崇禎不再是那個被困於舊都,最終自縊煤山的悲劇帝王。
他有了新的選擇,新的機會。
“既遷都至此,那便試一試吧,看我大宋能否逆轉乾坤!”
抵達金陵之後,擺在崇禎麵前的首要任務,便是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作為朝廷的臨時駐蹕之所。
金陵雖貴為六朝古都,王氣深厚,但畢竟隔著近二百年的光陰,昔日的皇宮早已廢棄,宮殿殘破,不複舊貌,無法立刻啟用。
經過一番勘察與商議,宰相李綱率先進言:“陛下,今宮城久廢,無法居住,城東有顯忠寺,唐代法眼宗遺址,殿宇寬敞,地勢較高,且城防相近,臣請暫改為行宮,以便朝政。”
他遞上一份簡略規劃:大殿為“紫宸殿”,為天子朝會之所;
僧房改為後宮寢居,空地搭建臨時官署,樞密院、中書省等;